曹曉麗
(東北財經大學 網絡教育學院,遼寧 大連 116025)
財務分析以企業財務報告及其他相關資料為主要依據,對企業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進行評價和剖析,從而改進企業管理工作和優化經濟決策。
比率分析法是以同期財務報表上的若干重要項目間相關數據互相比較,用一個數據除以另一個數據求出比率,據以分析和評價企業經營成果,并同歷史狀況比較的方法。這是財務分析的基本方法。財務比率包括盈利能力比率、償債能力比率、經濟增長能力比率、經營效率比率等。比率分析法在財務分析中用途較廣,但有局限性:比率分析屬于靜態分析,難以分析動態情況;比率分析使用的數據是歷史數據,對于預測未來并不完全合理可靠;比率分析使用數據為賬面歷史成本,不能反映物價變動的影響。因此,在運用比率分析法時,要注意將各種比率有機聯系起來進行全面分析,判斷企業的整體狀況,不可孤立地看待某一種比率;同時要結合比較分析法和因素分析法,對企業的歷史、現狀和將來做出較為全面的分析。
比較分析法是將公司本期的財務狀況同以前不同時期的財務狀況進行對比,從而揭示公司財務狀況變動趨勢;或者將公司的財務狀況與同行業平均或其他公司進行對比,以了解公司在同行業中所處的水平以及財務狀況中所存在問題的財務分析方法,前者為縱向比較,后者為橫向比較。在具體比較時主要是通過計算差異額來反映差異的大小,基本計算公式為:差異額=分析對象數值-判斷標準數值。
因素分析法是依據分析指標和影響因素的關系,從數量上確定各因素變動對指標的影響程度的一種財務分析方法。公司的活動是一個有機整體,每個會計指標的高低,都會受若干因素的影響。從數量上測定各因素的影響程度,可以幫助人們抓住主要矛盾,或更有說服力地評價經營狀況。因素分析法中最常用的是連環替代法,采用這種方法的要點在于當有若干因素對分析對象發生影響作用時,假定其他各因素都無變化,順序確定每一個因素單獨變化所產生的影響,采用這種方法應用時需要注意因素分解的關聯性、因素替代的順序性、順序替代的連環性及計算結果的假定性等問題。連環替代法在實際運用中有一種簡便、快捷的簡化形式,即差額分析法。該方法是在計算某個因素的變動對分析對象的影響程度時,該因素采用分析對象數據與判斷標準數據之間的差額,排列在該因素前面的各個因素均采用分析對象數據,而排列在該因素后面的各個因素均采用判斷標準數據。
假定分析對象為實際數,判斷標準為基數,可以總結一個計算公式:
A因素變動對F指標的影響:
(A1-A0)×B0×C0
B因素變動對F指標的影響:
A1× (B1-B0)×C0
C因素變動對F指標的影響:
A1×B1× (C1-C0)
目前一些企業的領導只重視生產管理,研發管理等,而沒有把企業財務分析工作當作企業管理的重要手段,沒有充分認識財務分析在經營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從而影響了財務分析的發展及其作用的發揮。在財務分析的目的上,往往也不是為了加強企業管理,而是為了滿足領導及其它有關部門的需要。首先,評價企業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揭示企業經營活動中存在的矛盾和問題,為改善經營管理提供方向和線索。其次,預測企業未來的風險和報酬,為投資人債權人和經營者的決策提供幫助。最后,檢查企業預算完成情況,考核經營管理人員的業績,為完善合理的激勵機制提供幫助。
財務報表是財務分析的基礎,也是財務分析的數據來源,所以財務報表的局限也就是財務分析的局限。財務分析在本質上就是根據財務報表計算出來的指標進行比較,但企業間的規模的差異,計算方法的不同,存貨管理的方法不同,企業成長的時間不同,這必然對財務分析的結果造成不良的影響。從財務報表的數據的角度看,財務報表的數據是企業員工的記錄的結果,這存在人的主觀因素,而且還受到通貨膨脹的影響。數據缺乏準確性,這必然會對財務分析的結果的置信概率造成不良影響。財務分析的最終的目的是要指導未來的經營理財計劃。而財務分析的數據是企業的歷史數據,歷史數據具有滯后性,在我們瞬息萬變的社會,用歷史數據分析的結果肯定是差強人意的,甚至可能與正確的決策有相反的結論。
財務指標的構建缺乏內在邏輯性。財務指標的構建應當重視分子和分母之間的邏輯關系。但是,目前財務分析人員很少注重這方面的邏輯關系,只是對照教科書中講到的一些情況比率進行財務分析,而不結合本企業的生產經營特點構造符合本企業實際情況的財務指標,致使一些分析結果根本不能反映本企業的實際情況。
現行財務分析指標常常是重“量”而忽視“質”。在我國,傳統的財務分析一般是從企業資本運營的安全性、流動性和回報性三個方面進行,反映這三方面能力的指標一般有資產負債率、流動比率及存貨周轉率等。這些指標都涉及資產總量及其資產項目這個核心數據,但撇開了資產質量這個根本問題。如果資產總量不實、質量不準,財務分析的指標值就帶有一定的虛假性和欺騙性,由此產生的財務分析結論就不可能正確。
財務分析多以定量分析為主,很少關注定性分析。受財務報表自身存在的會計處理方法、信息的時效性及數據可靠性的影響,財務分析中的定量分析主要有兩方面的局限性:一是財務指標的構建缺乏內在的邏輯性。財務比率在構建過程中應當理清分子、分母之間的所存在的邏輯關系。但目前大部分教材中的理論知識,只是對各項指標的羅列,再加上財務分析人員自身的專業能力,導致大部分財務分析報告很少重視各項比率之間的邏輯關系,致使一些分析結果無法真實反映企業的經營狀況,所以對于企業經營決策也就很難起到指導作用。二是有一些財務分析沒有結合企業實際情況,沒有滲透到企業經營活動中去,導致財務分析處于程序化的狀態,以數字談數字,把財務分析變成數字、表格的堆砌,這種分析很難對企業的經營狀況進行剖析、找出企業經營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因而也很難對企業經營決策起到指導作用。
財務人員對財務指標缺乏理性的認識,在財務分析的過程中不斷地發現問題,不斷地解決問題。但是由于財務分析人員對指標只是機械性的計算,并沒有真正理解指標內在含義和它們的內在聯系,導致財務分析人員濫用指標做出錯誤的決策。財務人員對實際工作流程不熟悉,在現在企業競爭日益激烈的市場環境,財務人員只是單純地做財務分析脫離實際的工作,這肯定造成理論和實踐的脫節。很多財務分析人員缺乏必要的寫作能力,財務分析報告的寫作是非常重要的,要有規范的格式,嚴謹的語言,能夠自圓其說。財務分析報告是根據財務分析的結果經過綜合整理寫出來的報告,應該能層次分明,論點清晰,通俗易懂。
財務分析的工具太少,而且理論支撐力度不夠,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利用計算機對數據進行分析給財務人員帶來極大的方便。但是計算機的使用程度在我國的會計分析行業并沒有很好地運作起來。
創造良好的財務分析的企業環境。企業領導積極學習新理念重視財務分析的作用,把財務分析作為經理管理企業的重要方法。積極向財務分析人員及時提供資產負債表、損益表、利潤表等會計信息和企業經營項目信息,幫助財務人員對公司的業務有一個很好的認識。在企業之中建立科學規范的財務分析制度以及嚴格的規范的約束激勵機制,使企業的管理上升到一個新的層面。
從企業領導層開始就要能充分認識到財務分析在經營管理中的作用,從而能引起對財務分析工作的足夠的重視。企業領導要把財務分析工作作為企業經營管理的重要方法和手段,積極組織、協調各業務部門對財務分析的配合,支持、幫助財務分析人員熟悉本企業各個環節的業務流程,尊重財務分析人員的勞動成果,提高財務分析工作在整個企業經營管理中的地位。
作為提供財務分析的財務人員,更加需要認識到做好財務分析是發揮財務管理在企業管理中作用的最好途徑。要努力做好財務分析,提高分析質量,加強針對問題的整改建議。
提高財務人員對財務分析的重要性的認識。要提高財務人員財務分析的業務素質,不斷學習現代科學技術、現代通訊技術、現代信息整理技術,提高財務分析的效果,為企業領導決策和管理提供及時有效的財務信息。
現代企業對會計人員的要求也就越來越高,財務分析人員應該積極提高自身素質。無論采用哪種財務報表的分析方法,財務分析人員的判斷力,對得出正確的分析結論尤為重要。所以,應加強對財務報表分析人員的培訓,提高分析人員的綜合素質,提高他們對報表指標的解讀與判斷能力,可以極大地減少和控制財務報表分析存在的問題。
企業財務人員在嚴格執行國家制定的企業會計準則的同時,更要在工作之余不斷地加強業務學習,通過學習提高自身業務素質,在掌握財務報表編制原理的基礎上,更要提升自己分析、理解財務報表中各項指標所反映的意義,做出及時正確的財務分析。
財務分析應當是現代企業財務管理的重點,良好的財務分析不僅體現了財務人員的業務水平,更體現了財務管理的高水平。企業財務人員為企業管理者管好資金賬務的同時,更要為企業生產經營保駕護航,為企業未來發展提供切實依據。
財務分析人員較高的業務水平是保證財務分析結果質量的前提,所以企業財務分析人員應不斷學習先進知識,并在實踐中靈活運用,增加自身道德修養,積極參與企業管理。除此之外,企業應參與到社會的專業人才培養中,通過提供在校學生財務分析崗位實習機會,為全社會培養有職業道德、業務水平高的財務分析人才。
加強會計法與其他法律的聯系,加大違反會計法的懲罰力度,完善對違法會計行為的懲罰機制。及時研究會技術,以適合我國快速變化的經濟環境。深化制度創新,提高會計效率和質量,貫徹我國會計準則,保證我國會計工作的順利展開,為我國財務分析奠定良好的會計環境,促進經濟的發展,保護投資者的利益。
在財務分析過程中,不同會計方法、某些特殊的事件等都會對分析結果的準確性產生影響,對此可以采取與同行業同等規模企業進行橫向比較的方式來剔除這些影響。與此同時,要注意各種分析指標的綜合運用,如定量分析與定性分析相結合、比較分析與比率分析相結合、橫向分析與縱向分析相結合、總量分析與各量分析相結合、靜態分析與動態分析相結合等,以便將各種分析指標取長補短,充分發揮財務分析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