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海峰
高考是一個典型的高競爭、高利害、高風險的大規模選拔性考試,高中學業水平考試是檢測高中生學業成績的水平性考試,兩者性質不同,很容易陷入左右為難的境地,這是一個典型的兩難問題,其矛盾很難解決。
多樣選擇應是高考改革的原則之一。在許多省區實行新課改后,對高考的多樣化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招生考試的內容、形式、錄取辦法等許多方面都面臨著更新,走向多樣化。在高考改革的制度設計和政策實施中,應允許各省市、高校、學生有各種不同的選擇,減少行政手段和簡單劃一的辦法。
高考改革重大而復雜,其中一個重要方面是處理好高考與高中學業水平考試的關系。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中關于考試招生制度改革提到:推行初高中學業水平考試和綜合素質評價,加快推進職業院校分類招考或注冊入學,逐步推行普通高校基于統一高考和高中學業水平考試成績的綜合評價多元錄取機制。這比《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中提出的“全面實施高中學業水平考試和綜合素質評價”又進了一步。在實行高中學業水平考試的基礎上,高考如何改革?高考與高中學業水平考試關系如何?這是需要認真考慮的問題。
從會考到學業水平考試
雖然近年來大力推行高中學業水平考試,但實際上高中學業水平考試并不是新事物,其前身就是會考。
20世紀80年代初期,恢復高考的喜悅和興奮開始逐漸平靜下來,高中教學片面追求升學率的現象日益顯現。高考升學率成為評價學校、教師和學生的唯一依據,高考落榜的高中畢業生被視為人生“失敗者”。為了改變這種狀況,在調研的基礎上,1983年,教育部在《關于進一步提高普通中學教育質量的幾點意見》中提出:“畢業考試要和升學考試分開進行,有條件的地方可按基本教材命題,試行高中、初中畢業會考。”
1986年,原國家教委發布《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制度“七五”期間改革規劃要點》,進一步提出高中畢業考試與高校招生考試分開的初步設想。1988年,上海市和浙江省正式作為全國高中會考和高校招生考試制度改革的試點市、省。1990年,原國家教委發出《關于在普通高中實行畢業會考制度的意見》,明確普通高中畢業會考是國家承認的省級普通高中文化課畢業水平考試。從此,高中會考全面鋪開。到1993年,當時中國內陸的3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全部實行高中會考制度。
會考制度的建立,被看作是考試制度的重大改革。會考是以測量和評價學生學業水平、學校教學質量為主要目的的水平性考試,其成績作為評價學校教學質量和招工、招干、參軍的文化成績依據。高考是選拔性考試,是為高等學校選拔新生的升學考試,理論上說不作為評價高中辦學水平的依據。
當時的會考就是高中的畢業考試,也是實行全省統一考試。分為考試科和考查科,考試科分A、B、C、D四檔,C及其以上為及格,會考全部通過可以領高中畢業證書并參加高考,否則高中肄業,沒有資格參加高考。
如果命題稍難的話,會考便會增加學生平時的學習壓力,加重了學生的學習負擔。由于各地各校水平差距較大,為了讓絕大多數的高中畢業生能夠拿到高中文憑,會考的試題一般都不難,通過率自然很高,重點中學幾乎百分之百都能一次性通過。于是,個別省對實行高中會考出現動搖,對是否有必要實行會考制度提出意見。
2000年,教育部下發《關于普通高中會考制度改革的意見》,將普通高中會考改革的統籌決策權下放到省。于是湖北省、西藏自治區隨即取消了高中畢業會考,少數省市將會考管理權下放到市、縣或學校。到后來,多數省份實際上都取消了會考。
2004年以后,隨著基礎教育改革的深入和新一輪高中課程改革的實行,與會考一脈相承的高中學業水平考試又被提上議事日程,山東、海南、寧夏進入新課改,同時宣布實行高中學業水平考試。隨后每年進入新課程實驗的省(區、市)也都宣布實行統一的高中學業水平考試。
2008年下發的《教育部關于普通高中新課程省份深化高校招生考試改革的指導意見》提出:“高等學校招生錄取要在高考成績基礎上逐步增加對學生學業水平考試及綜合素質的考查。一些國家重點建設的高水平大學要深化自主選拔錄取改革,在選拔綜合素質高、有創新精神和潛質的人才方面,進一步探索高考、高中學業水平考試和綜合素質評價與學校測試相結合的多元化評價選拔辦法;示范性高等職業院校和條件成熟的省市要進一步探索符合高等職業教育培養規律和特點的人才選拔模式,可將學生學業水平考試成績與學校組織的考試成績相結合作為錄取依據。”高中學業水平考試日益受到重視。
到2010年教育規劃綱要出臺后,高中會考正式轉型為高中學業水平考試,或者說會考通過高中學業水平考試的形式得以重生。
“軟掛鉤”還是“硬掛鉤”
高中學業水平考試是由國家統一要求、由省組織實施的水平性考試,反映普通高中學生的學業修習狀況和高中教學質量。它具有促進學校端正辦學指導思想、全面評價和監測普通高中教育質量、有效認證高中學歷等功能。建立和完善省級統一的高中學業水平考試之后,其成績可以作為高職院校入學依據和普通本科高校錄取的重要參考。
接下來的問題就是:高中學業水平考試如何作為普通本科高校錄取的重要參考?其成績在高校錄取中占多大的比例?
在會考時代,會考成績與高考是否應該掛鉤、如何掛鉤的問題,便已經凸顯出來。只提“參考”而不限定會考成績具體量化比例或分數,稱之為“軟掛鉤”,如果將會考成績按一定比例折成分數與高考分數累加作為高校錄取時的依據,則是“硬掛鉤”。
采用“軟掛鉤”,必然出現應付會考、對付高考的現象,這是過去絕大多數高中的實際狀況。現在許多省規定學業水平考試和綜合素質評價、3年的各科學分及參與社會實踐、特長等情況,都將作為高校錄取參考。但因為沒有可以量化的客觀指標,不具有操作性,實際上絕大多數高校在錄取學生時也都沒有充分參考。特別是在實行平行志愿投檔錄取模式的情況下,“錄取參考”基本上流于形式。
實行“硬掛鉤”,如果高中學業水平考試成績只占很小的比例,則不會受到重視。只要比例稍大一些,即使只占到高考分數的5%,在高考按總分錄取、一分之差或許就勝過千人的情況下,也會使多數學生重視每一門課程的學習和考試,但隨之而來的是考生的壓力大大增加,每一門課都變成競爭性考試,高考一次的磨難變成高中三年的磨難。
高考是一個典型的高競爭、高利害、高風險的大規模選拔性考試,高中學業水平考試是檢測高中生學業成績的水平性考試,兩者性質不同。高考與高中學業水平考試的關系很容易陷入左右為難的境地,這是一個典型的兩難問題,其矛盾很難解決。在這兩者之間,是不是非此即彼?如何兼顧高考和高中學業水平考試?這需要全面深入地研究。全面實行高中學業水平考試,可以解決學生偏科的問題,但又可能會出現學生負擔加重的問題。
還有,高中學業水平考試普遍實行之后,高考科目應該考幾門?減少高考科目的話,應該減少到幾門?這是十分重大的問題。科目太少的話很可能造成學生進一步的偏科。因為即使高考只考一科,對那些想考上一流大學的考生而言,學習負擔仍然不可能減輕下來。在高度競爭性的選拔考試中,多數考生必然會將自己的學習時間和潛能用到極限,這就像競技體育中準備參加百米或萬米賽跑與準備參加十項全能或五項全能比賽的運動員,在平時訓練時的艱苦程度沒有多大差別一樣。
多樣選擇應是高考改革的原則之一。在許多省區實行新課改后,對高考的多樣化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我國高等教育已經進入大眾化階段的情況下,高校招生考試的內容、形式、錄取辦法等許多方面都面臨著更新,走向多樣化。在高考改革的制度設計和政策實施中,應允許各省市、高校、學生有各種不同的選擇,減少行政手段和簡單劃一的辦法。
高考關系到千百萬青年學子的前途和千家萬戶的切身利益,關系到高等教育的質量和基礎教育的改革,承載著廣大學生、家長和教師的期望,承載著維護社會公平和社會穩定的重任,承載著太多的社會輿論壓力。高考改革一定要在長期規劃和全面研究的基礎上漸進推行,才能使高考的正向功能得到充分的發揮。(來源:《中國教育報》,2013-12-09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