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8月18日,在北京,專門從事小衛星系統研發、系統設計、系統集成以及在軌支持服務的航天東方紅衛星有限公司(下文簡稱“東方紅公司”)璀璨出世。隨后,我國第一顆海洋衛星、第一組空間環境探測衛星、第一個小型光學遙感衛星星座、第一顆公益微小衛星、第一顆立體測繪衛星在這個充滿生命力、富有創造力的集體中孕育,在一位位敢吃苦、甘奉獻的東方紅人手里誕生。十余年來,東方紅公司先后研制發射了41顆小衛星,目前在軌衛星數量達到36顆,約占我國在軌衛星總數的三分之一。
公司成立以來不斷推動技術與管理創新,悠悠數十載,東方紅公司經歷了從無到有,從單一型號到系列型號的巨大轉變,并且已經成為我國航天裝備體系和民用衛星業務服務體系建設的重要力量。在這條充滿挑戰和艱辛的光輝之路上,有上級領導的關心和支持,有歷任領導的正確指揮決策,有年輕的員工隊伍的拼搏奉獻,更有一流總師團隊的牽引和帶動。
崛起:摸索出助力型號研制的工作方式
隨著航天事業的飛速發展,東方紅公司采用現代化的管理手段,質量效率兩手抓,多項工作齊頭并進,不斷推動小衛星及微小衛星產業化的發展。型號的不斷成功,和公司的先進的工作方式是密不可分的。“集同”作為一種現代化的工作方式,在東方紅公司是廣為人知的,并已成為型號工作的一種常用方式。
說起集同工作,先后負責過環境一號衛星和高分一號衛星研制的白照廣總師深有感觸地說:“小衛星從一開始就倡導集同工作,很多工作需要設計師面對面地坐下來討論,而不是由總師指揮大家去做。”這種工作思路在我國高分辨率對地觀測重大專項的首發星——高分一號衛星的研制過程中得到了很好的貫徹。自項目啟動之初,就開辟了專屬集同工作區,設計師們在公共平臺下聯合辦公,從系統配置選擇到IDS簽署,再到建模出圖,創新了方案設計,縮短了協調時間,規避了設計風險,拓寬了設計思路。圍繞設計壽命5~8年和高質量成像兩個關鍵,選擇了最優的設計方法和驗證方案,為高分一號衛星獲得優異的在軌成像數據做出了貢獻。
在多顆衛星并行研制的過程中,對于“集同”工作,負責過多個領域、多個型號研制的李延東總師也有著自己的見解——集同是通過集中資源快速解決型號研制過程中的關鍵性問題,以點帶面推動整個系統的研制工作,“我們的團隊首先要有進取心;第二要具備不怕艱難,攻堅克難的作風;第三要有和諧互助的氛圍;再者,必須能夠邊干邊學。”在遙感衛星九號研制過程中,通過項目辦周密策劃、精心組織,各專業設計師集同工作,完成整星裝配、總裝和試驗(AIT)工作僅用了不到五個月的時間,真正實現了“短平快”;在實踐十一號衛星研制中,他大力推行組批投產、并行測試、多星同時進場、同時加注、串行發射的業務星研制新模式,極大地縮短了衛星發射場工作周期,為后續衛星研制開辟了一條捷徑。同時,李延東倡導團結協作的工作氛圍,他說:“真正的和諧是有共同的目標,明確自己的職責和具有協作的意識,這樣每個人才能從中受益。”
跨越:拓出我國小衛星產業化創業之路
回望東方紅公司的創業之路,有苦有甜,充滿了艱辛與挑戰,在激烈的競爭中,堅定地向著小衛星產業化的方向邁進,走出一條獨具自身特色的“育星”之路。
成功往往不是一蹴而就的。回想起環境一號C衛星的研制歷程,型號總師張潤寧不禁感慨萬分:“我與這顆衛星相伴的時間最長——這顆衛星在2003年立項,到現在已經十年了,它就像我的另外一個孩子一樣。”雖然,在研制過程中遇到了重重困難,但研制團隊沒有被困難嚇倒,一起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一干就是十年。
現任型號總師的趙志明,主要負責新技術試驗衛星的研制工作。面對“急、難、險、重”的任務,他一一應對,解決了在小衛星上實現高分辨率大視野的成像技術難題。在CAST100平臺的研制過程中,他針對其他型號頻頻出現下位機翻轉的狀況潛心鉆研,帶領團隊形成了一套利用星上網絡和軟件資源,互相監控和支援的技術手段,實現了將單粒子效應(SEE)的影響降低到不影響衛星的任務運行的程度,確保了衛星平臺連續穩定運行。
科學沒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勞苦,勇于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達光輝的頂點。公司成立之初,李松明就沖向了我國第一顆傳輸型測繪衛星——天繪一號衛星研制的方案論證中。作為團隊技術負責人,他深入調研,吃透技術,在多輪角逐中,使衛星總體方案一直保持明顯的優勢。天繪一號衛星的成功發射,成功實現了我國攝影測量衛星由返回式膠片型到CCD傳輸型的跨躍發展,在同類產品中處于世界領先水平,填補了我國在航天傳輸型光學攝影測量領域的空白。
成長:鍛造奮進中的年輕力量
東方紅公司從當初的幾年一星到現在的一年多星,業務領域和業務范圍不斷擴展,大批有活力的年輕力量參與到小衛星的研制中來;公司的發展也為這些年輕的力量提供了大展手腳的廣闊平臺。
“根據公司的工作需要,我們一直在做新的東西。因此,我們面臨的挑戰也最多”。現任某衛星型號總師的張立華,出生于1970年。2003年9月,年僅33歲的他被任命為實踐六號B衛星的副總師,衛星成功發射后,創造了國內低軌衛星運行壽命的新記錄。2005年初,他又承擔起遙感衛星九號的立項論證和研制任務,有效地解決了衛星的布局設計、熱控設計等技術難題。2008年,某新型衛星的研制任務轉到了東方紅公司,張立華挺身而出,帶領團隊經過三年多的艱苦奮戰,完成了型號關鍵技術攻關,為型號成功奠定了堅實的技術基礎。
現任某型號技術經理的袁仕耿出生于1971年,自參加工作至今,始終以圓滿完成型號任務、不斷推動航天事業發展為己任。在地球空間雙星探測計劃的研制和運行過程中,他組織完成了衛星表面等電位設計、抗輻射設計、磁設計與磁控制。在實踐十一號衛星研制過程中,他提出了針對極高靈敏度的系統性EMC設計方案,實現了目前國內最高靈敏度衛星的系統內部自兼容。
現任項目執行總監的王國良認為應對新挑戰的方法是“在前進中成長”。1999年他參與海洋一號衛星研制,獨自完成了衛星全套總裝設計文件和圖紙的編制工作,為PRO/E三維軟件在后續衛星總裝設計中的廣泛應用奠定了基礎。在4顆實踐六號B衛星研制過程中,他擔任首發星總體主任設計師、后續星副總師,4顆衛星均成功發射且超設計壽命運行,為低軌衛星長壽命設計積累了大量、有價值的飛行數據。2009年,王國良開始擔任遙感衛星九號副總師,創造性地開展了多星并行AIT工作,為衛星成功發射做出了貢獻。
騰飛:實現與國際先進水平的無縫對接
東方紅公司以發展中國現代小衛星為己任,以致力于為客戶提供卓越的小衛星產品和服務,引領中國現代小衛星的發展為使命,不斷加強與國內外相關機構的交流與合作,為建設國際一流專業宇航公司而不懈努力。
2012年9月29日,委內瑞拉遙感一號衛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升空,這是中國首次向國際用戶提供遙感衛星整星出口。作為型號總師,趙鍵通過首次實踐符合國際標準的研制流程,創造了首發星研制周期17個月的歷史。委內瑞拉遙感衛星一號使用的CAST2000平臺,具有較高的性能、良好的擴展性和靈活性,已被成功應用于國內多顆小衛星。為了搭建好這個平臺,趙鍵主持攻克了“連續側擺機動技術”“使用星敏感器進行全姿態捕獲技術”等關鍵技術,同時也確定了實用型CAST2000平臺控制系統標準,攻克了“GPS秒脈沖實現高精度時間系統技術”和“異步采集實現三星敏數據同步的軟件時序設計技術”等難題,使我國遙感衛星第一次突破無地面控制點50米的定位精度,躋身世界先進水平之列。
曾有業內人士表示,委內瑞拉遙感衛星一號的成功發射,是遙感衛星“走出去”戰略的新突破。這個局面的開拓自然也離不開中法海洋衛星總師王麗麗。作為一名女性總師,付出往往要更多。2008年至今,她組織中法海洋衛星綜合論證工作,與法方多次溝通,探索適應國際合作產品保證的工作流程和工作要求,明確了雙方的質量職責和質量問題的通報機制。除此之外,在委內瑞拉遙感衛星合同談判中,負責技術談判,為中國小衛星走向國際市場貢獻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打造國際一流的產品,實現與國際先進水平的無縫對接,現任項目執行總監的崔玉福時刻保持著這種意識。他重視任務分析,關注用戶需求,關注產品保證,注重技術、質量、進度的平衡。他是一個非常注重技術細節的人,在電測中,常常因為一個細微的電流跳變,跟設計師們討論到深夜;為了能夠更好與委內瑞拉的學員們交流,不論是在上下班的路上、吃飯中,他都帶著耳機聽著英語。他以自己積極樂觀的態度,帶出了一支支氛圍和諧、工作作風一流的研制團隊。
“創人類航天文明,鑄民族科技豐碑。”從最初的步履維艱,到如今的迅猛發展,是智慧與勤勞并存的東方紅人勾勒出了東方紅公司的美好前景,是東方紅公司團結奮進的氛圍、求實創新的理念,催生出一批又一批的后起之秀。作為我國航天裝備建設的中堅力量,他們在深邃的中國空間技術發展歷史上,留下了一筆筆濃墨重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