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以2001年、2006年和2011年我國31個省級行政區農村居民人均消費(食品,衣著,居住,家庭設備及用品,交通通信,文教娛樂,醫療保健,其他)數據為樣本,運用數理統計學中的聚類分析方法進行分析。通過聚類分析將農村居民人均消費分為較高、中等、較低三類區域。結果表明,3年的省際分組變化不明顯,如北京、上海、江蘇和浙江等地區一直歸屬于第一類區域,而許多中西部的省份聚類狀況也變化不明顯,都聚類于較低的水平分組上。根據分類,提出一些促進消費的建議。
關鍵詞 農村居民;人均消費;地域分布;聚類分析
中圖分類號:F328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890X(2014)07-051-06
知網出版網址:www.cnki.net/kcms/detail/50.1186.S.20140506.2226.018.html 網絡出版時間:2014-5-6 22:26:00
世界各國尤其是發達國家普遍依賴促進消費來刺激經濟增長,我國隨著經濟的發展也越來越重視消費這一環節,消費已經取代投資與出口成為經濟增長新的亮點。然而,整個社會都將消費增長歸功于城鎮居民消費,農村居民消費往往受到忽視。確實無論從消費數額上還是消費層次上農村居民消費都遠不如城鎮居民消費,但是正是這一差距讓人們看到農村居民消費的巨大潛力,尤其在當前外需萎靡、內需不足的情況下,一旦農村消費市場被打開,必然能極大地提升我國消費的規模與層次,最終也能和一些發達國家一樣,以消費拉動經濟增長。
農村居民消費是一座巨大的富礦,但是,提高農村居民消費既不能一蹴而就,也不能一刀切、一風吹地看待問題,而應該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借助數理統計學手段可以科學地將復雜問題簡單化,以便找到解決問題的途徑。本文將利用2002年、2007年和2012年《中國統計年鑒》提供的年度數據,采用R語言統計分析軟件,對我國農村居民人均消費進行聚類分析。
1數據來源及指標體系
所用數據來自2002年、2007年和2012年《中國統計年鑒》,列于表1~表3。
為了研究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2001年、2006年、2011年農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費的分布規律,根據統計數據進行區域消費類型劃分。按照衣食住行等日常消費類型和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的收集方式,共確定8個指標來構成評價指標體系,具體如下。
食品:人均食品支出(元/人)
衣著:人均衣著商品支出(元/人)
居住:人均居住支出(元/人)
家庭設備:人均家庭設備用品及服務支出(元/人)
醫療保健:人均醫療保健支出(元/人)
交通通訊:人均交通和通訊支出(元/人)
文教娛樂:人均文化教育娛樂服務支出(元/人)
其他:人均雜項商品和服務支出(元/人)
2聚類分析方法
在經濟管理的研究中,反映同一事物特點的變量有很多,往往根據所研究的問題選擇部分變量對事物的某一方面進行研究。由于人類對客觀事物的認識是有限的,往往難以找出彼此獨立的有代表性的變量,從而影響對問題的進一步認識和研究。因此,需要先進行樣品聚類,找出彼此獨立且有代表性的樣品,而又不丟失大部分信息。
聚類分析的基本原則是將有較大相似性的對象歸為同一類,而將差異較大的個體歸入不同的類。為了將樣品聚類,就需要研究樣品之間的關系。一種方法是將每一個樣品看作p維空間的一個點,并在空間定義距離,距離較近的點歸為一類,距離較遠的點應屬于不同的類。確定了距離后就要進行分類,分類有許多種方法,最常用的一類方法是在樣品距離的基礎上定義類與類之間的距離,首先將n個樣品分成n類,每個樣品自成一類,然后每次將具有最小距離的兩類合并,合并后重新計算類與類之間的距離,這個過程一直繼續到所有的樣品歸為一類為止,并把這個過程做成一張聚類圖,由聚類圖可方便地進行分類。因為聚類圖很像一張系統圖,所以這一類方法就叫做系統聚類法(Hierachical Clustering Method)。系統聚類的方法是目前在實際中使用最多的一類方法。
3聚類分析結果
根據表1~表3的數據,制作出2001年、2006年和2011年的農村居民人均消費聚類分析圖。
3.12001年我國農村居民人均消費聚類分析
根據2001年的聚類分析圖(圖1),可以將全國31個省級行政單位的數據分為三類。
第一類:北京、上海、浙江、江蘇、福建和廣東,共6個。全部屬于傳統的東部地區,這些地區的農村居民人均消費在各個消費領域都處于前列,屬于高消費水平地區。
第二類:天津、內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安徽、江西、山東、河南、湖北、湖南、河北、山西、陜西、青海、寧夏和新疆,共17個。其中5個屬于東部地區,8個屬于中部地區,4個屬于西部地區。各領域的消費處于中等,屬于中等消費地區。
第三類:海南、重慶、四川、貴州、云南、西藏、廣西和甘肅,共8個。其中1個屬于東部地區,7個屬于西部地區。各個領域的人均消費水平均低于第一類和第二類地區,屬于低消費水平地區。
3.22006年我國農村居民人均消費聚類分析
根據2006年的聚類分析圖(圖2),可以將全國31個省級行政單位的數據分為三類。
第一類:北京、天津、上海、江蘇、浙江、福建和廣東,共7個。與2001年的聚類結果相似,仍都屬于中國最發達的東部地區,屬于高消費水平地區。
第二類:河北、內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江西、山東、湖北、湖南、廣西、重慶和四川,共12個。其中4個屬于東部地區,5個屬于中部地區,3個屬于西部地區。省區數與2001年相比有所減少,屬于中等消費地區。
第三類:山西、安徽、河南、海南、貴州、云南、西藏、陜西、甘肅、青海、寧夏和新疆,共12個。其中1個屬于東部地區,3個屬于中部地區,8個屬于西部地區。屬于低消費水平地區。
3.3 2011年我國農村居民人均消費聚類分析
第一類:北京、天津、上海、江蘇、浙江、福建和廣東,共7個。與2001年的聚類結果相似,仍都屬于中國最發達的東部地區,屬于高消費水平地區。
第二類:河北、內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江西、山東、湖北、湖南、廣西、重慶和四川,共12個。其中4個屬于東部地區,5個屬于中部地區,3個屬于西部地區。省區數與2001年相比有所減少,屬于中等消費地區。
第三類:山西、安徽、河南、海南、貴州、云南、西藏、陜西、甘肅、青海、寧夏和新疆,共12個。其中1個屬于東部地區,3個屬于中部地區,8個屬于西部地區。屬于低消費水平地區。
3.32011年我國農村居民人均消費聚類分析
根據2011年的聚類分析圖(圖3),可以將全國31個省級行政區域的數據分為三類。
第一類:北京、上海、江蘇和浙江,共4個。全部屬于東部地區。與2006年相比,天津、福建和廣東這3個不再繼續處于第一類分組。只有北京、上海、江蘇和浙江在2001年、2006年和2011年一直保持處于第一類分組,屬于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水平高的區域。
第二類:天津、內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安徽、福建、山東、湖北、湖南、廣東和陜西,共12個。其中7個屬于東部地區,4個屬于中部地區,1個屬于西部地區。屬于中等消費地區。
第三類:西藏、甘肅、貴州、云南、廣西、海南、重慶、江西、四川、青海、新疆、山西、河南、湖北和寧夏,共15個。其中1個屬于東部地區,4個屬于中部地區,10個屬于西部地區。與2006年相比,絕大部分西部地區都落入了第三類分組。屬于低消費水平地區。
從以上聚類分析結果可以看出,2001年、2006年和2011年農村居民人均消費的省際分組變化并不明顯,如北京、上海、江蘇和浙江等地區一直歸屬于第一類區域,而許多中西部的省份聚類狀況也變化不明顯,都聚類于較低的水平分組上。
4類別分析與建議
4.1類別分析
第一類區域的農村居民消費在我國農村居民消費層次中屬于較高水平。該類區域農村居民在經濟收入主要受益于2點:(1)區域經濟發達,建設用地增長迅速,許多農村居民得到拆遷補償款后就迅速發財致富,從而能使農村居民人均消費保持一個較高的水平;(2)主要依賴的是已經得到發展提升的農業層次,即部分農村依托大城市實現農業發展由傳統農業向現代化郊區農業的轉變,同時農業生產技術化水平高,從而帶來了比以往更多的農業生產收入。因而,能使農村居民人均消費保持一個較高的水平。
第二類區域的農村居民消費在我國農村居民消費層次中屬于中等水平。該類區域的農村居民主要依靠糧食生產與銷售帶來收入,大部分地區基本涵蓋我國主要商品糧基地,如位于遼寧、吉林和黑龍江的松嫩平原與三江平原;位于河北、湖南和江西的江漢平原、洞庭湖平原與鄱陽湖平原;位于廣東的珠江三角洲。其余地區也有各自的特色農業,如內蒙古畜牧業發達。因此,總的來說第二類區域的農業發展水平較好,農民收入水平較高,同時農村消費市場較完備,農民消費意愿較強,從而使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支出處于中等水平。
第三類區域的農村居民消費在我國農村居民消費層次中屬于較低水平。從地理位置上看,第三類區域中除海南以外都處于我國中部和西部地區,農業發展受自然因素制約大,農業生產收入較少;同時第三類區域交通不便,環境惡劣,物流成本高,這一系列問題導致該類區域的農村居民消費欲望不強烈,從而導致農村居民的人均消費量處于較低水平。
4.2建議
(1)對于第一類區域,在消費政策上擴大農村消費市場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以城鎮居民的消費標準來衡量農村居民。因為其收入水平解決溫飽及居住已不成問題,消費領域將逐步擴展到服務性和享受型,如可以幫助農村居民購買城鎮商品房,提供更完備的家庭教育服務,同時在消費精神上引導農村居民合理消費,拓寬消費領域和層次等。
(2)對于第二類區域,針對農村居民消費水平處于中等這一情況而言,既是機遇也是挑戰。機遇是該類區域的農村居民消費潛力巨大;挑戰是該類區域的農村消費市場尚不完備,農村居民收入有待提高,改善這一現狀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針對該類區域的農村消費市場,應優化產品結構和質量,開發適合農村消費的產品,進而激發農村居民的消費欲望,從而實現農村居民消費的升級。
(3)第三類區域由于目前農村居民消費水平較低,發展提升之路任重道遠。提升農村居民消費的當務之急是扶貧,努力解決農村居民的溫飽問題。在此基礎之上,倡導該類區域的農村居民改變觀念,增長知識和技能,以此增強其生產生活能力,從而增加收入,最終提高消費需求。
(責任編輯:丁志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