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植物園位于北京城西北的壽安山南麓,處于香山公園和玉泉山之間。1955年建園,占地56.5 hm2。園內劃分多個展區,包括牡丹園、芍藥園、月季園、木蘭園、梅園、櫻桃溝、水生和藤本植物區、珍稀瀕危植物區、湖區、展覽溫室等,還有臥佛寺、曹雪芹紀念館等景觀。
牡丹、芍藥園
牡丹園位于臥佛寺路西側,南鄰溫室區,北接海棠園。園內種植牡丹262個品種、3229株。牡丹園的設計采取自然式手法,因地制宜,借勢造園。植物栽培采用喬、灌、草復層混交,疏林結構,自然群落的方式,以原有油松為基調樹種,保留古老樹木并將其應用到綠化中,既保護了古樹名木,又增加了園林古樸高雅的情調。富于變化的園中建筑和小品,使該園頗有自然山野之趣。此園南入口處有3組山石,6株百年以上的國槐。北側臺地建了1座六角亭,中部1座漢白玉牡丹仙子雕塑側臥于花叢翠竹中,附近還矗有1組山石。
芍藥園位于牡丹園西部,種植芍藥220個品種、3568株。園內西北高坡處建有紅柱朱頂“挽香亭”一座,并點綴著仿木花架、浩態狂香石、醉露臺等小品。此園利用地勢改造,形成芍藥畿、倚紅坡和精品賞花區。在較小的空間內,創造出富于變化的賞花環境。
月季園
月季園位于植物園東部南端,南鄰香頤路,北靠楊樹林,西至植物園南門,東到植物園東南門,總面積7 hm2。月季園采用沉床式設計,軸線布局嚴整,中部是音樂噴泉廣場,廣場為沉床式,圓形,直徑40 m,面積1256 m2。中間為暗設的噴泉,噴水高達7 m。沉床落差5 m,上寬下窄,以3層月季花鋪裝的緩坡臺式花環,逐漸向底部過渡。沉床周邊是以疏林草地為基調的賞花區。造型別致的花架、新穎的布置手法,形成良好的垂直綠化效果。月季園除展示各種月季外,還配植有新優植物金山、金焰繡線菊、紫葉矮櫻等15種。
木蘭園
木蘭園位于臥佛寺前坡路西側,南接海棠栒子園,與宿根花卉園隔路相望,面積0.84 hm2。此園北部以高約5 m的擋土墻為屏障,形成背風向陽的生態環境。木蘭園采取規則式的設計手法,布局整齊,園路“十”字對稱,中心有1個長方形水池,東西主軸線上置2個帶狀花壇,用綠籬以“十”字對稱的種植手法分隔空間。水池四面的草坪上,散植著白玉蘭、紫玉蘭。草坪上還栽植了華北落葉松、白皮松等針葉樹,以增加冬季綠色景觀。北部靠山坡栽植了大葉黃楊、廣玉蘭、蚊母等幾種常綠闊葉樹;南半部的草地上,栽植了從美國引種的新優植物紅王子錦帶、金邊紫葉小檗、雪山八仙花、貝雷茶條槭、花葉錦帶、金葉西洋山梅花、歐洲衛矛、金葉風箱果等。南坡還種植有紫葉稠李、金葉接骨木等。此園栽植木蘭14種、118株,其中珍貴品種有黃山玉蘭、望春玉蘭、二喬玉蘭、寶華玉蘭、凸頭玉蘭,還有長春玉蘭、紫玉蘭等。每年4月初,木蘭盛開,玉樹銀花,似碧玉雕成。
梅園
梅花為我國傳統名花,在我國栽培歷史悠久。梅園是以栽植、欣賞梅花為主要功能的專類園,占地6.1 hm2,分5個區域:入口區、水景觀光區、山林游賞區、庭院精品區、退谷訪勝區。此園利用櫻桃溝三面環山、北陰向陽的獨特小氣候,栽種抗寒梅花20余個品種,有垂枝梅、單杏梅、豐后梅、美人梅、綠萼梅、重瓣跳枝梅等。梅園注重自然美與人工美相融合,達到了“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效果。
櫻桃溝
櫻桃溝位于臥佛寺西北,又名“周家花園”,因富于野趣而著稱。溝內溪流清澈,怪石林立,鳥鳴聲聲,平添了山谷幽靜的氣氛。被譽為“活化石”的水杉在這里蔚然成林,還栽有玉鈴花、青檀、紅松等珍稀瀕危植物;“紅葉招鳥”工程更為保護區增添了幾多生機。嘗一嘗櫻桃溝清涼的泉水,聽一聽“石上松”、“元寶石”神奇的傳說,讓人體會到“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的意境。
湖區
植物園湖區水域面積約10 hm2,蓄水10萬m3。湖區利用地形落差巧妙運用疊壩、溪流及淺潭等方式使三湖連為一體,湖面蜿蜒自然。湖、潭、池、瀑、疊水、溪流動靜結合,移步一景。
展覽溫室
展覽溫室位于植物園中軸路西側,占地5.5 hm2,建筑面積1.7萬m2。建筑由北京建筑設計研究院設計,以“綠葉對根的回憶”構想為主題,設計了“根莖”交織的傾斜玻璃頂棚,仿佛一片綠葉飄落在西山腳下。溫室劃分為4個展區:熱帶雨林區、沙漠植物區、四季花園和專類植物展室。展示植物3100種6萬余株。展覽溫室是植物科普教育的基地,也是進行植物資源保護和科學研究的場所。
臥佛寺
臥佛寺位于植物園壽安山麓,創建于唐貞觀初年。寺內古樹參天,花木扶疏。走進臥佛寺,穿過琉璃牌坊、山門殿、天王殿、三世佛殿,便是臥佛殿。臥佛是元代至治元年(公元1321年)銅鑄的釋迦牟尼臥像,身長5.3 m、重54 t,鑄造精致,體態自然。銅佛周圍,環立著12尊塑像,表現釋迦牟尼臨終前向弟子們囑咐后事的情景。
曹雪芹紀念館
曹雪芹是偉大的文學家,他創作的《紅樓夢》已流傳兩百多年。為了表達對他的敬仰,植物園擇正白旗一隅,將黃葉村藝術再現,供游人參觀。黃葉村占地1.8 hm2,矮籬環護,石徑蜿蜒,小巷幽深,別具風韻。村內辟菜園、藥圃、瓜棚,設石碾、石磨、轆轤、箭場、古墩,建有茶館酒肆,一派山村農家氣息。并設“河墻煙柳”、“薜蘿門巷”、“竹蘺茅肆”、“柴扉晚煙”等景點。
(責任編輯:丁志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