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植生姜收益高,就是打姜窩惱火。陳克昌是重慶市江津區德感街道臨峰社區元光社土生土長的農民,今年56歲,種姜已經有二三十年經歷,他發明的鉆孔機每分鐘可以輕松完成6個姜窩。“這個姜窩打得好喲!底平、壁滑、深度完全一樣,就像一個模子刻出來的一樣……”當地有名的種姜大戶張桂材對才鉆出來的姜窩嘖嘖稱贊。據張桂材說,臨峰生姜種植一直用一種名叫抱鉗的工具,手工打姜窩,打姜窩是個技術含量很高的活路,打得不好容易塌窩,影響產量,熟練的工人1人1天工作10個小時,一般可以打1200個左右的姜窩,而每667 m2姜地需要8000~9000個姜窩;打姜窩的工作量很大,生姜種植大戶只得以1個姜窩0.2元的價格,請人打姜窩,由于勞動強度大,許多人不愿意干這一行當,戶主還要以每天拿煙、招待吃飯、加餐等福利來吸引工人前來工作,算下來成本比較高。打姜窩是個很辛苦的活兒,打一天姜窩后,會累得抬不起雙臂,雙手很疼。
陳克昌給發明的這個機器取名為深姜窩鉆孔機,由電動機、鏍桿、頁輪和壓土盤等部件構成。之所以能有這個發明,是受前些年在福建采煤打工時的啟發,采煤時用的一種叫采煤鉆的工具,可以很大程度提高開采產量,采煤鉆用的是汽油或者柴油機作動力,由于生姜打孔機主要是在姜田里工作,動力不必太大、轉速也不必太快,經多方打聽,好不容易跑到福建才買到了功率1 kW、轉速為300 r/min的電動機作為動力,后來一次次地調整頁輪寬度、鏍桿長度和壓土盤大小,前后經歷了數十次的修改才基本成型,鉆孔機凈重11 kg,使用1天只需用電3 kW·h,機械成本800元左右,每天可鉆高質量姜窩近4000個,是人工打姜窩的3倍以上,并且特別省力。
陳克昌提醒深姜窩鉆孔機使用者,由于該機械以電動機為動力,使用時務必注意防止觸電和機械事故的發生。
(來源:江津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