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介紹重慶市永川區蠶桑產業的發展現狀和存在問題,提出創新蠶業科技推廣方式、推廣蠶業先進實用技術、引進推廣優良桑蠶品種、推廣蠶業綜合開發模式等發展建議。
關鍵詞 蠶桑產業;科技推廣;綜合利用;重慶市永川區
中圖分類號:F307.3;S88 文獻標志碼:C 文章編號:1673-890X(2014)04-068-03
知網出版網址:www.cnki.net/kcms/detail/50.1186.S.20140320.1339.029.html 網絡出版時間:2014-3-20 13:39:00
蠶桑產業是重慶市永川區的傳統產業,蠶業收入曾是部分鄉鎮農民增收的支柱和骨干產業。但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城鎮化建設的加快,勞動力成本的增加和勞動力的外流,蠶桑產業在農業中的比較效益逐漸降低,蠶桑生產逐年下滑,部分鄉鎮出現了棄養的現象。為了促進永川區蠶桑產業的健康持續發展,保障蠶農的利益,就永川區蠶桑產業的發展現狀、存在問題和發展對策等進行了如下探索。
1永川區蠶桑產業發展現狀
1.1桑樹資源豐富,閑置面積較大
永川區現有桑園面積2000 hm2,其中良桑1200 hm2,退耕還林閑置桑園800 hm2,主要分布在來蘇、寶峰、青峰和金龍等鄉鎮。
1.2發種量大幅下降
永川區發種量從2006年的26500張下降到2013年的10832張,7年時間發種下降59.12%,平均每年發種下降8.45%左右。
1.3養蠶范圍萎縮,向大戶轉移
據統計,永川區2006年有23個養蠶鄉鎮、25個養蠶村、112個養蠶社、7460多戶養蠶戶;2013年有12個養蠶鄉鎮、19個養蠶村、92個養蠶社、1800多戶養蠶戶。
1.4基礎設施設備閑置較多
永川區有共育室1700 m2,大棚2900 m2,蠶房12000 m2,消毒池3000多口;配套有桑枝食用菌設施設備10套,沼氣池500口,部分鄉鎮閑置達50%。
2永川區蠶桑產業中存在的問題
2.1勞動力缺乏,文化水平低
由于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大量外出,養蠶勞動力十分緊缺,在家養蠶的大都是婦女和老人,文化和技術水平普遍較低,沒有接受新技術、新觀念的思想基礎和擴大生產規模的要求,桑樹管理較差,有桑不養蠶、桑樹資源閑置的現象嚴重。據調查,永川區重點鎮村蠶農年齡在50~60歲的占65%,在45~50歲的占30%,在40~45歲的占5%;文化程度小學占52%,初中占45%,高中占3%。
2.2蠶桑生產規模小
蠶桑產業是一個勞動強度大、勞動密集型產業,時間短見效快,主要以戶營為主,規模小。據統計永川區2013年有養蠶戶1800多戶,全年發種10823張,年戶均養蠶僅為6張,蠶桑生產規模偏小,蠶農重視不夠,障礙了蠶業技術的推廣。
2.3服務體系脫節,技術普及較差,效益低
目前,永川區各鎮(街)、村幾乎沒有專職的蠶桑技術人員抓蠶桑生產,技術指導跟不上,配套服務無人管,技術普及較差,效益低。永川區投產桑園每667 m2平均養蠶量不到1張,養蠶平均單產約30 kg,與重點村、社每667 m2桑養蠶4張、養蠶單產35~40 kg的生產水平相比差距較大。由于養蠶單產低、經濟效益不理想,影響了蠶農的生產積極性,蠶農學習技術和加大基礎設施投入的熱情不高,不能吸引更多的勞動力進入蠶桑業,影響了蠶桑業的發展壯大。
2.4蠶桑總量小,供需矛盾突出
永川區繭絲綢加工業年需干繭2000 t左右,而本地生產的干繭只有150 t左右,僅能滿足現有加工能力的7.5%左右,加工企業每年要花費大量資金到外地購買原料,增大了企業的生產成本,影響了市場競爭力。
2.5經營模式單一
大部分蠶農主要以“栽桑—養蠶—售繭”模式為主,蠶業綜合開發技術推廣面不大,永川區2013年綜合利用推廣166.67 hm2,綜合開發利用不到10%。
2.6政策扶持微乎其微,養蠶后勁不足
近幾年隨著永川區蔬菜產業的發展,蠶桑產業逐漸退出輝煌的歷史舞臺,政府除對蠶業綜合開發利用、蠶桑專業合作社有一些投入外,對蠶桑生產的投入幾乎為零,資金的不足加速了蠶桑產業的下滑。
3促進永川區蠶桑產業發展的對策
3.1創新蠶業科技推廣方式
3.1.1 創新技術資料編制
組織一批經驗豐富的技術人才,將技術資料編印成廣大蠶農易懂、易記的“傻瓜”技術,為每個蠶農提供一本技術資料。
3.1.2 創新技術培訓辦法
要以田間地塊現場技術培訓為主,有針對性地根據蠶農需要開展培訓,使蠶農能夠“當場聽得懂,回去做得來”。
3.1.3 創新樣板示范模式
培育示范大戶,以示范大戶為依托,層層建立蠶桑持術示范推廣點。每村培育1戶示范大戶,實行標準化、多樣化生產,讓蠶農“看得見,摸得著”,示范帶動廣大蠶農發展生產,實現科研、示范、推廣相結合。
3.1.4 創新服務體制機制
設立專家咨詢、網絡信息平臺。由經驗豐富的專家坐診,進行24小時服務,使專家與蠶農能夠進行面對面的服務,隨時解決蠶農的疑難問題;利用蠶業信息網絡、手機短信服務平臺,讓廣大蠶桑工作者及蠶農第一時間掌握知曉相關技術和信息,為廣大蠶農即時提供最快最有效的服務。
3.1.5 創新物資配送方式
每個重點村設立1個蠶需物資服務點,為蠶農提供優質的蠶需物資,同時開展技術咨詢,為蠶農搞好產前、產中、產后服務。
3.2推廣蠶業先進實用技術
3.2.1 小蠶共育技術
小蠶共育就是將小蠶集中在有專用桑園、飼養技術過硬、設施設備完善的單位或桑蠶專業戶進行標準化飼養,到2~3齡后再分發給養蠶戶飼養大蠶的一種分段養蠶法。它能有效解決千家萬戶養小蠶缺經驗、缺技術、缺設備、缺勞力而造成的產量低、蠶繭差、收入少的問題。
3.2.2 小蠶薄膜覆蓋育技術
小蠶薄膜覆蓋育技術就是用薄膜覆蓋來飼養小蠶的操作技術。該技術是根據小蠶對溫濕度要求高的生理特點而研制的一種有效技術措施,分為全防干育和半防干育2種形式,實行蠶箔里面墊薄膜,小蠶上面蓋薄膜的飼育形式為全防干育,只蓋不墊的飼育形式為半防干育。它能創造一個適宜小蠶生長發育的小環境,有利于保溫保濕和保持桑葉新鮮,使蠶能吃飽吃好,促進小蠶發育迅速、體質強健、眠起齊一,能減少桑葉浪費和節約勞力。
3.2.3 大蠶省力化蠶臺育技術
大蠶省力化蠶臺育技術就是先用竹桿搭建寬1 m,長依蠶房進深而定,每層高度0.3 m左右的蠶架,然后再將竹子鋸成長1 m,寬0.02 m的竹塊,用細尼龍繩編成卷簾式蠶臺,在使用時將蠶臺放在搭好的蠶架上攤開,用半邊竹子捆在兩邊,鋪上棉紙,撒上石灰,放上蠶子就可飼養。飼養時只喂葉、不除沙,每天撒1~2次石灰,比普通育節約勞力60%,是適合農村規模化養蠶的理想飼養大蠶的一種形式。
3.2.4 方格簇自動上簇技術
當出現5%~10%的熟蠶時.添食蛻皮激素,幾小時后,在蠶臺上撒上切碎的魚腥草作為登簇劑,放上方格簇,熟蠶就能自動爬上簇結繭,當熟蠶爬上簇后,將方格簇從蠶臺上取下,掛在通風處排濕。少數遲眠蠶再集中上簇。方格簇自動上簇技術是一項先進適用的上簇技術,具有省工省力、提高繭質,增加收入的優點,使用方格簇自動上簇可減少用工30%以上,上繭率達95%以上,解舒率可提高10%以上,繅絲車速可提高80%以上,可以大大減少雙宮、黃斑、柴印和畸形繭,從而提高蠶繭質量。
3.3引進推廣優良桑蠶品種
引進推廣優良的桑蠶品種是獲得豐產的重要環節,特別是夏秋氣溫高、易干旱,應選擇體質強健、抗高溫、抗病力強、對不良桑葉適應性強的蠶品種和抗干旱的桑品種。例如蠶品種可選擇適宜高溫多濕環境下飼養的夏秋品種‘貴蠶9號’,以及抗逆性高、絲質好、強健好養的‘渝科8號’;桑樹品種可選擇春發芽較早、落葉休眠較晚、較耐高溫、再生能力強的‘桂桑優62’。
3.4推廣蠶業綜合開發模式
3.4.1 “桑枝(蠶沙)—菌”模式
每年10月至次年4月養蠶區的勞力,蠶房等都處于閑置狀態,而這段時間正好是平菇、香菇、木耳、雞腿菇等多種食用菌的最佳生長期和出菇季節。利用冬季閑置的蠶房、勞力和廢棄的桑枝(需粉碎)或蠶沙與其他原料混合培養生產食用菌,形成“桑葉養蠶、桑枝種菌、菌糠肥桑”的良性循環蠶業模式。
3.4.2 “桑園—雞”模式
在成片的桑園內(最好是房前房后的桑園),四周用遮陽網圍住,放養土雞,土雞可充當桑樹的“保護神”,吃害蟲、吃草,反過來雞糞可成為桑樹的有機肥料,如此一循環,桑葉更“綠”了,形成了健康綠色產業一條龍。
3.4.3 “桑草—兔”模式
利用9月至次年4月在桑園間距中種植黑麥草,利用空閑勞力,蠶房養兔,既提高了蠶房利用率,又增加了蠶桑收入。
3.4.4 “桑葉—茶”模式
桑葉茶就是以桑葉為原料,按照茶葉的生產流程制作的茶。桑葉茶具有降糖、降壓、降脂、抗腫瘤、抗衰老的作用,老幼均可飲用,發展空間很大。為使桑葉茶盡早進入茶葉市場,永川區可借助重慶市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的研發能力,以及區內幾家大型茶葉公司的生產能力,進一步完善市場銷售網絡,促進桑葉茶在永川區的發展和壯大。
(責任編輯:敬廷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