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簡介國內外對城區內山體保護的實踐,四川省自貢市中心城區山體概況;對自貢市城區內自然山體景觀格局,城區內自然山體分布現狀,城區內自然山體與城市的關系,城區內自然山體利用現狀進行闡述分析。建議性地提出城區自然山體保護原則與策略、自然山體利用原則與策略。城區自然山體保護策略是:控制城市山體公園,控制建筑高度管理,控制山體綠線,制定相關政策與法規保障規劃實施。城區自然山體利用策略是:充分利用山體與周邊環境的關系,根據山體自身功能開發定位山體,營造山體景觀風貌。
關鍵詞 中心城區;自然山體;保護與利用;四川省自貢市
中圖分類號:TU985.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890X(2014)04-013-06
知網出版網址:www.cnki.net/kcms/detail/50.1186.S.20140320.1347.033.html 網絡出版時間:2014-3-20 13:47:00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development of Zigong city mountain landscape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of the existing problems,Put forward the mountain protection in urban spac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strategies,and provide the landscape city green space system construction and practical references for urban planning and design.
Key words: the mountain landscape; central city; landscape protection; planning strategy
隨著我國城市建設的快速發展,用地規模不斷擴大,不少丘陵山地城市規劃控制范圍內的山體不斷地被夷為平地或被侵蝕,同時山體本體還面臨被城市建設用地“蠶食”的危險,出現了毀林采石、夷山造地的現象;不少城市管理者由于對山體環境景觀資源認識和利用不到位,造成城市景觀、風貌特色的缺失和城市生態景觀系統的破壞。本文著重研究四川省自貢市中心城區山體作為城市重要自然景觀要素,在快速的城市建設過程中已對其造成較大侵擾的背景下,如何通過城市規劃、建設的管控,有效保護山體,使城市與自然山景相融,使城市山體景觀更好地顯露出來,在建城區內構成城、山、林相融的城市景觀格局,最大程度發揮城市山林這一綠色公共開放空間的功能作用和效益,為城市服好務。
1國內外對城區內山體保護的實踐
1.1倫敦制定相關法律,劃區保護城區內山體
1938年,英國政府先后頒布《綠帶法》、《國家公園與鄉村通道法》,提出山林、公園和農田是不可侵占的自然帶;1968年,提出發展郊野公園的概念,通過郊野公園這一載體,將城市邊緣地帶具有生態功能的山林保留并保護,與城市建成區分隔開來,使得“多中心、組團跳躍式”城市空間發展模式具有制度保障。
除此之外,近20年來,倫敦將城市規劃區范圍內具有自然保護價值的濕地、林地、山體、水體以及農田等納入自然保留地范圍,即使在建筑密集區也盡量保留自然空間。隨著一系列環境政策的出臺和制度體系的日漸完備,倫敦環境大為改觀,“霧都”帽子早已成為過去。其經驗表明,城市有能力保留一些具有自然風貌和野生動植物得以生存的自然棲息地。
1.2紐約保護城區內山體采取的措施
紐約為了維護市域內的原始地貌、自然環境,主要采取三方面的措施。(1)自然生態空間予以保留且滲透到城市各個角落。(2)每個國家公園都有獨立立法。(3)各類道路、鐵路、碼頭、橋梁、電力線路、輸油管道、水利工程等基礎設施項目,甚至旅游線路的選擇等,必須要經過嚴格的專業測評,除了考慮社會效益、安全、難易等級等外,對山體的肌理、植被及動物棲息的保護也是其中的決定性因素。通過100多年的努力,紐約地區地形地貌得以保留,人工與自然環境形成了一個完美、和諧的整體,對城市山體進行了充分的保護。
1.3國內對城區內山體保護與利用研究的側重點
國內對山體保護已有一定的研究,香港、北京、大連、深圳、杭州、武漢、福州、柳州、珠海等城市提出保護城市生態空間的設想,對城市周邊風景林地、自然山體、濕地等的空間管制進行了規劃嘗試。
保護與利用主要從山體生態保育、“兩線三區”控制、山體開發功能定位、山體景觀風貌營造、綠地生態格局、生態廊道建設、防災政策保障等幾個方面進行研究,如《珠海市中心城區山體保護利用與開發研究》、《梅州畬江新城規劃中的山體保護研究》等。
2自貢市中心城區山體概況
2.1城市規模與城市地形地貌
自貢市總體規劃為中心城區范圍內與城市景觀密切相關的自然山體。自貢境內地貌形態為低山、丘陵,以中低丘陵為主。城區內部城市建設用地地形坡度相對平緩,地貌形態以中淺丘為主,丘陵密布,溝谷縱橫,低山、丘陵、河谷平壩相間,眾多相對高度在20~40 m的小山點綴城市中,尺度宜人。
2.2城區內自然山體景觀格局與分布現狀
2.2.1 城區內自然山體景觀格局
自貢市中心城區大部分山體鑲嵌在城市建成區內,形成“山在城中,城在林中”的“點—線—面”景觀格局。按山體的空間尺度(相對高度、分布范圍),劃分為山體、山丘、山頭3個等級(見圖1)。
(1)山體:山體連片,相對高差大,范圍廣,鳥瞰城市視線通透。
(2)山丘:山丘連線,相對高差中,線性連續分布,是城區的綠色屏風、生態網絡。
(3)山頭:山頭為點,相對高差小,相對獨立,可接近性強,是城區的景觀節點。
2.2.2 城區內自然山體分布現狀
現狀山體綠化數量及面積:48處,1196 hm2。其中,公共綠地山體,26處,441 hm2;生態防護綠地山體,22處,755 hm2(見圖2,表1)。
可感知山體綠化數量及面積:21處,572 hm2。其中,城市干道可見的山體,17處,442 hm2;有休閑設施可進入的山體,13處,362 hm2(見圖3,表2)。
2.3城區內自然山體與城市的關系
自貢市建成區內,自然山體與城市建筑之間存在“圍合”、“半圍合”、“開敞”等形式。
圍合:沿山腳線形密集布局的建筑將山體死死圍合。市民無法進入山體,不能親近自然(見圖4a)。
半圍合:建筑沿部分山腳線建造,部分進入的山體可供市民休閑、娛樂(見圖4b)。
開敞:山體與城市相融,形成開敞的布局形式,市民可以充分利用(見圖4c)。
2.4城區內自然山體利用現狀
自貢市城市山體景觀資源比較豐富,但利用率不高,舊城建筑密集,許多山體被城市隔絕在外,不易察覺。市民印象深刻的是釜溪河畔的龍鳳山、富臺山,城市背景山是電視塔(謝家松林)、天池山、大安寨、燊海井公園,利用率最高的是南湖生態公園。
城區內自然山體利用現狀見表3。
3自然山體保護原則與策略
3.1原則
自貢市城區內山體保護應遵循“大山為屏、中山為園、小山成鏈”的原則,傳承自貢市山水城市格局,突出生態園林特色。對山體的保護從以下兩方面進行:一是對尚未建設區域(總規、控規覆蓋區)的重要山體進行保護控制;二是對已建山體實施保護,避免城市建設對山水特色的破壞。規劃設計應貫徹五大原則。
(1)可持續發展原則:即保護山體景觀資源,維護城市生態系統平衡,協調保護與建設間的矛盾,實現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2)城市天際輪廓線保護原則:對構成城市天際輪廓線的山體進行保護。自貢市呈現出以自然山體為背景輪廓,山與城相依相融的城市景觀風貌,環山建筑須充分考慮與山體輪廓線相協調,形成有韻律感的城市天際輪廓線。
(3)生態系統完整性原則:應用景觀生態學的“基底—廊道—斑塊”理論,建設城市生態綠地的綠網系統,通過城市山體、公園、河流、湖泊、城市道路、大江大海等構成城市生態系統的完整性,實現城市多樣性景觀,對城市整體空間進行生態合理配置。
(4)景觀資源優勢保護原則:對景觀資源優勢明顯的山體進行保護,保護和維育自然空間形態、山體植被以及山體的基本形態,強化山體植被的景觀特色,形成季相豐富、植被茂盛、生物多樣性強、獨具特色的川南淺丘山林特色。
(5)游憩性強、可達性高原則:對城市可利用來建成公園的山體,規劃時還要考慮公園合理的服務半徑,做到大、中、小均勻分布,盡可能方便居民使用,遵循游憩性強、可達性高的原則。
3.2策略
切實考慮區域城市生態環境及其承載能力,保護建設好城市“綠肺”,加強對山體林地植被保護與管理,嚴禁開山采石和毀林開墾,加強山體綠化的保護與建設。
3.2.1 控制城市山體公園
城市山體公園指以山體為主體規劃的公園,應控制公園周邊用地,保持山體公園的開放性(見圖5)和完整性。避免山體綠化在平面上被城市用地包圍,在空間上被建筑遮擋。對城市邊緣的面狀山體、防護綠地進行退耕還林,以近自然造林理論營造森林生態系統(見圖6)。
3.2.2 控制建筑高度管理
針對山體提出一些城市高度控制的方法,有分區控制法、眺望控制法(即視廊控制)、分區控制與眺望控制結合法、天際線控制法、視廊內高度控制法等方法。應嚴格按照《自貢市城市總體規劃(2011—2030)》,合理劃分城市建筑高度控制分區,使城市整體形態的展現與自然空間形態的肌理協調、融洽。在城市南部尖山農團地區生態綠色屏障區內大力植樹造林,綠化荒山,豐富山體植被,改善山體林相,提高生態效益。通過樹種配置和營造技術,突出景觀視廊的要求,將南部山地作為重要的自然景觀引入城市。規劃期末,建成中心城區西部生物多樣性保育中心。
以重要山體為中心進行視覺感知高度控制,控制視點設定在環山體的城市道路內側人行道上;根據山體所處城區的不同位置及城市建設現狀,確定不同的D/H系數對山體外側建筑高度進行控制。特定眺望點與景觀山體視廊至少能夠眺望到不小于1/3的山體景觀,建立山體與其他重要景觀區域的視廊保護系統,保證一定的綠色通廊。高度超過15 m以上的建筑,應后退建筑紅線3 m。
3.2.3 控制山體綠線
為保持自貢地形地貌特征不被改變,保護好山地動植物資源不受破壞,有必要把山體納入綠線控制。山體綠線控制實行長久性嚴格保護和限制開發的原則,選擇適當區域建設公園,在保證生態系統穩定和良性循環的基礎上,保證綠地生態資源最大限度向市民開放。山體綠線保護的途徑涉及2個層面:一是對山體本身的保護(山體核心保護區),二是對山體外圍控制區的保護。
山體綠線范圍的劃定依據:山體核心保護區,指劃定山體山腳線以外50 m范圍,對于界定為公園的山體,可建設配套設施;山體外圍控制區,指控制線50 m以外的50 m內的景觀格局內山體景觀視覺走廊的建立,必須滿足景觀區域內建筑物的布局,控制建筑物的高度不遮擋山體,保障視廊的通透性。
3.2.4 制定相關政策與法規保障規劃實施
制定關于山體景觀保護專項規劃的法律文件,對山體保護進行法制管理,加強保護力度,落實各項保護措施,加大明確各部門的責任與權利宣傳力度,加強管理制度,加大資金投入保障規劃實施。
4自然山體利用原則與策略
4.1原則
顯山以增色,以山體為基礎保護網絡中心,充分利用自貢市中淺丘地貌,突出山水相依相融、尺度宜人的自然風貌。對自貢市中心城區現狀城市建設用地區域(城市建成區)的已建山體進行利用。
(1)山體自身資源利用原則:根據山體的空間位置、面積、坡度、植被分布、現狀建設情況等因素合理利用山體資源,對于植被茂盛的山體可利用作苗圃、林地等。
(2)游憩與生態共存原則:山體利用應在注重生態環境的保護與建設,保留山體優勢資源的同時,打造生態環境優美的山體景觀,其建設利用必須滿足游憩功能,做到人與環境共處,景觀與生態共存。
(3)文化與生態共存原則:對景觀特征明顯的山體,應充分挖掘和利用山體文化景觀,建成不同功能和性質的城市公園,做到文化與生態共存。
4.2策略
加強對山體的利用與管理,最大限度利用城區內山體景觀,使市民充分感受到山體景觀對城市的重要性,突出山體景觀格局,對已開采的山體進行植被恢復利用,加強山體綠化的利用與建設。
4.2.1 充分利用山體與周邊環境的關系
(1)加強山體與周邊街區的整合;增設日常休閑場所,配置活動設施,強化可達性與可適用性,密切山體與城市及市民的聯系;加強建筑限高及建筑面寬的控制(山體外圍控制區——周邊街區及建筑關系)。強化山體與周邊主要景觀區域的視覺聯系,控制以山體為關注焦點的城市要素。保證山體的可達性、通透性以及連貫性(山體外圍控制區——重要景觀關系)。
(2)在山體上建設城市組團,應充分利用小區道路綠化、社區綠道穿插發散,與周邊城市道路綠化連接(見圖7)。結合社區小廣場工程,將位于城市組團中的獨立山頭改造為居民活動的場所和休閑健身綠地,配置上山步道、小廣場、健身休憩等設施。
4.2.2 根據山體自身功能開發定位山體
結合城市復合綠道、城市主干道,實現山體的可觀性、可達性、功能性。塑造自然山體景觀地域性特色,營造古樸嚴謹、典雅生態的氛圍。為了提高山體的利用效率,在建設山體公園時,應充分考慮山體自身特色和現有資源,科學合理地利用,達到環境與人文的融合,在宏觀尺度上創造有差異的城市空間,使其更富特色,擺脫千城一面的空間均質狀態。如體育公園可以利用現有的山林地修建登山道路,供市民鍛煉身體;植物園則更多地利用現有的自然山林地,通過增加樹木種類,提高欣賞性,使其成為市民節假日休閑游憩、求知獵奇的場所,為市民提供安靜、舒適、親近自然的環境,以達到充分利用城市山體的目的。
4.2.3 營造山體景觀風貌
主要通過山體景觀標志的設置來強化各個山體的特色和可識別性,對山體進行景觀風貌的塑造。如合理利用部分山頂現有廣播、電視塔架天線等設施(如西山公園),精心設計改造為具有明顯標志性和可識別性的構筑物;增加新的反映自貢城市特色的城市標志,同時于山頂建造觀光建(構)筑物,使其成為新的反映自貢城特色的城市標志。自貢山體景觀增加了城市空間的層次,建議從生態保護的角度進行開發利用,將山體與城市的相融方式作為一種景觀來設計。
5結語
通過自貢市山體保護與利用規劃,構建新的城市自然景觀空間結構新秩序,突出山體景觀的最佳視覺效果,使城市環境天然與人工、歷史與現代和諧相融,山體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交相輝映,既維護了生態平衡,建設可持續發展城市,又對協調城市經濟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取得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的同時,還能獲得良好的經濟效益。
(責任編輯:丁志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