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齊齊哈爾妙法禪院是在人工回填土基礎上建設的,其周圍環境幽靜。禪院總規劃面積為67600 m2,建筑面積7200 m2,綠化面積12514 m2,其中一期院內綠化總面積35578 m2,綠化覆蓋率35.2%。從“景觀規劃設計美學原理的應用,空間層次變化,喬木樹種選擇”幾個方面淺析禪院植物的種植設計。討論了硬質鋪裝景觀設計意境的傳達,認為禪院地面鋪裝圖案以荷花為元素,從側面映襯出佛教禪院在喧鬧城市中“出污泥而不染”的空間氛圍。
關鍵詞 妙法禪院;景觀規劃;種植設計;硬質鋪裝;黑龍江省齊齊哈爾
中圖分類號:TU986.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890X(2014)22-005-04
知網出版網址:http://www.cnki.net/kcms/detail/50.1186.S.20140913.1042.047.html 網絡出版時間:2014/9/13 10:38:33
在古代歷史中,寺觀園林不同于私家園林和皇家園林,寺觀園林可為普通百姓提供一個公共活動的場所。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佛教文化的認同感也在不斷加深,佛教建筑文化的發展從側面反映人們對于佛教文化的渴望及給予情結。佛教文化的發展同時受到時代發展的影響,自然天成的環境場所已經隨著時代變遷變得彌足珍貴。本文討論的齊齊哈爾妙法禪院是在人工回填土基礎上建設的,其周圍環境幽靜,設計有著不少可圈可點之處。
1項目簡介
妙法禪院位于齊齊哈爾市富拉爾基區紅岸公園南側。齊齊哈爾市屬中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位于東北松嫩平原,土地總面積為42289 km2,海拔高度一般在200~500 m,平均海拔146 m,東部和南部地勢低洼。該市擁有耕地面積17347 km2,土壤主要有暗棕壤、黑土、草甸土、黑鈣土、沼澤土、砂土,大部分土壤具有熱量高、透性好、質地輕、地勢平的優點。齊齊哈爾冬長嚴寒,夏秋涼爽。年降水量415 mm,年均溫3.2℃,1月均溫-25.7℃,7月均溫22.8℃。
妙法禪院總規劃面積為67600 m2,建筑面積7200 m2,綠化面積12514 m2,其中一期院內綠化總面積35578 m2,綠化覆蓋率35.2%。
2妙法禪院景觀規劃設計
2.1概述
整體景觀采用中軸對稱的設計,在中軸線上的大殿由南到北是彌勒佛殿、大雄寶殿、藏經樓;大殿西面依次是普賢殿、念佛堂、地藏殿;大殿東面依次是文殊殿、選佛堂、觀音殿等。在入門口塔樓的兩側是兩座假山。荷花池位于大殿兩側。植物種植設計上考慮到空間尺度關系,在中軸線上的觀音菩薩雕塑兩側植物綠化覆蓋較高,突出植物在季相變化的優勢,創設清凈、怡人的禪修境地。在大雄寶殿兩側以荷花為主題,種植低矮花灌木調節色彩烘襯大雄寶殿的雄偉與高大。彌勒佛殿兩側的景觀綠地為了平衡對稱的體量關系,在設計上東面的綠地硬質鋪裝和變化較西側的設計體量上較大些,材質變化多些。如圖1所示為主要景觀區位置及環形水渠。
2.2景觀規劃設計的可持續性
2.2.1 持續性原則
持續性原則是可持續發展中反映可持續發展本質屬性的原則。它指的是當前的發展要以未來的發展為前提,要求人們在制訂計劃時不僅要從歷史背景、現實條件和當前需要出發,還要以未來的可持續發展為出發點和歸宿。妙法禪院兩側是荷花池,為了節約用水和降低能耗,荷花池的水引至禪院景區四周的雨水收集渠道,渠道里面的水主要是妙法禪院旁邊的江水,這樣妙法禪院很好利用了周圍的環境,禪院的用水得到保障。
2.2.2 協調性原則
可持續發展是人與自然、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之間的協調發展。在妙法禪院設計過程中要本著妙法禪院交通規劃與人活動的協調性,妙法禪院景觀的設計與人的需要的協調發展,在植物選擇和配置方面要與自然地理環境相協調。
2.2.3 整體性原則
妙法禪院的景觀改造設計不僅僅是妙法禪院內部的事項,而且關系到市區發展、地方發展的問題,在資源、人口、生態環境等方面是相互制約的。所以,在處理問題的時候必須以整體性的原則來制訂計劃,從更全面的角度來看待問題。
2.3尊重自然,因地制宜的景觀規劃設計
不同地理環境造就了不同的文化和風俗習慣,不同的地理環境影響著當地景觀的規劃和設計,要尊重自然,珍惜自然給予我們的美麗。在妙法禪院景觀規劃中,只有因地制宜才能體現地域差異,在尊重自然和因地制宜的設計時應重視空間體量與尺度,合理規劃好景觀區的公共區域、私密區域、半開放半私密的區域、封閉區等空間的尺度關系,注重不同的空間所帶給人視野范圍內的尺度變化。
妙法禪院景觀規劃從大處著眼,細部入手。在考慮妙法禪院整體規劃的同時,認真思考局部景觀環境設計,充分了解綠化地緊鄰的空間環境,做到景觀局部設計與周圍環境的協調統一,合理利用各種設計要素來組織景觀中的空間關系,從而形成特有的區域特征。營造各景觀區的空間領域性及特點,增強游園人對于空間地理位置的識別性,使游人感受到各景觀區的文化和特色。大殿西側荷花池與大殿東側荷花池體量關系。
3妙法禪院植物種植設計
景觀設計中的植物設計實用性主要體現在植物景觀能使人產生環境意象,提升環境的觀賞性,并產生環境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等方面。植物種植設計采用“喬木+亞喬木+灌木+草本層+地被層”等結構,豐富群落空間層次和增加視覺審美。
3.1景觀規劃設計美學原理的應用
植物景觀設計必須遵循科學性與藝術性的和諧統一原則。既要滿足植物與環境生存適應性的統一,又要通過藝術原理體現出各種植物個體和群體的形式美以及人們欣賞時所產生的意境美。植物是生命的,配置時應考慮其生命周期與季相變化,借鑒古典文學及繪畫藝術原理,巧妙利用其形態、質地、色彩和氣味等特征與環境的關系。
在種植設計中,利用植物的觀賞特性,進行色彩組合與協調,通過植物葉、花、果實、枝條和干皮的色彩,依據一年四季中的變化來布置植物,景觀區做到一條帶一個季相或一個組團一個季相。如由迎春花、丁香等組成的春季景觀;由金山繡線菊、紅瑞木、天目瓊花等組成的夏季景觀;由槭科、花楸等組成的秋季景觀;由紅瑞木、忍冬、柏等組成的冬季景觀。
3.2空間層次變化
妙法禪院景觀規劃,體現當代人們的文明程度,更主要的還要有一定的超前意識,使之與齊齊哈爾富區未來發展建設相適應。妙法禪院植物景觀配置上盡量選用東北的鄉土樹種,作為主要種植種類,鄉土樹種的選用可減少運輸及資金上的問題,而且容易成活。在提高園區的觀賞價值的同時,在景觀區內創設遮陰地,緩解夏季的炎熱,同時在需要視線遮擋的區域,按照植物的不同花期及不同高度進行合理配置,起到分隔空間和豐富景區季相的作用。
3.3喬木樹種選擇
佛教文化相關植物,在禪院內種植椴屬植物,如:糠椴和紫椴等來代替菩提樹,因為其葉形似菩提葉。在我國西北地區用暴馬丁香來代替菩提樹,據說在西寧塔爾寺內有一顆600多年的暴馬丁香被譽為“西域菩提樹”,為了緣其與佛教的關系,在禪院內種植了8棵暴馬丁香。
佛教修行方法之一的“安靜而止息雜慮”的禪定,需要修行者以靜坐斂心專注一境,從而達到身心“輕安”,觀照“明凈”的狀態,修行的環境自然需要安靜。
中國古代的建筑與木構架為主要的結構方式,風雨剝蝕,難以久長,幾十年或百年后,便需修葺重建,因而很少有古意。“霜皮溜雨四十圍,黛色參天三千尺”高聳巨大的樹木具有強力的形體美,皴痕記流年,給人以幽深古遠的歷史滄桑感。妙法禪院是仿古典建筑,禪院的歷史及文化還有待時間的沉淀,為了能通過植物來映襯禪院的文化積淀,禪院種植的喬木品種選用適合當地氣候的山樹,挺直而高大。
4妙法禪院硬質鋪裝景觀設計意境的傳達
植物園中的道路以自然式為主,為了營造出清凈的氛圍,園區內道路也不宜過寬,多在1.0~2.5 m。院內交通道路要方便人們出入,滿足消防需要,保證不同景觀區人流的合理分流。妙法禪院院內道路系統主要分為車行道、景觀區主要道路及各園區的次要道路。次要道路為不用材質的汀步。圖6為主要交通路線圖。地面硬質鋪裝是景觀設計的骨架、網格,為了營造安靜、敬慕的環境游覽效果,硬質材料材質仿天然石材紋理及色彩,在滿足物理功能的基礎上起到劃分空間、視線引導的作用。仿天然色彩硬質鋪裝材質很好地烘托了空間氣氛,如圖7所示。地面鋪裝使用文字、圖形、特殊符號等來傳達佛教寺廟空間主題。地花鋪裝圖案如圖8所示,荷花具有清白、高潔等形象,是花中品德高尚的花,地面鋪裝圖案以荷花為元素,從側面映襯出佛教禪院在喧鬧城市中“出污泥而不染”的空間氛圍。
5結語
宗教是抽象的,植物是自然的,人們通過寺觀園林巧妙地將抽象具象化、人性化,抽象的宗教、人為的建筑與自然的植物三者有機地融為一體,產生既有深厚文化底蘊,又具蓬勃生機的園林藝術效果,為園林領域寫下精彩奪目的華麗篇章。
(責任編輯:丁志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