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對若爾蓋野生地榆的實生代在成都地區的生物學、生態學表現進行觀察,同時與原產地野生地榆的生長狀況作比較,發現其在成都地區比原產地生長周期長、花期長、植株高。可廣泛應用于園林綠化中。簡介了其田間管理技術。
關鍵詞 若爾蓋野生地榆;成都地區;物候期;性狀表現
中圖分類號:Q949.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890X(2014)22-009-03
知網出版網址:http://www.cnki.net/kcms/detail/50.1186.S.20140913.1036.041.html 網絡出版時間:2014/9/13 10:32:53
地榆(Sanguisorba offiicinalis L.)別名黃瓜香、小稞子、山參子,是薔薇科地榆屬植物[1]。我國共有7種地榆屬植物,分布于華東、華中、華南、東北、內蒙、西南等地,均可藥用[2]。地榆主要生長于海拔30~3000 m的草原、草甸、山坡草地、灌叢中及疏林下。適應性很強,抗寒、耐旱、喜光[3]。除寒冷的冬季外,其余季節均可長出新葉,在貧瘠、干旱的土壤中生長更旺。2005 年版《中國藥典》記載的是地榆干燥根,又稱“綿地榆”[4]。地榆中含有多種化學成分,莖葉含槲皮素、山柰酚的苷、熊果酸、維生素C;花含矢車菊苷、矢車雙菊苷;根含鞣質(17%)、三萜皂苷(2.4%~4.0%)、黃酮等多種化學成分[5]。其性微寒、苦、澀、酸,歸肝、胃、大腸經,有涼血止血、解毒斂瘡之功,用于便血、痔血、水火燙傷等癥[6]。地榆還可用于生物防治,其根、葉切碎搗爛加水浸泡,過濾出的原液再加水噴灑,對防治棉蚜、紅蜘蛛有較好效果。根用水煮,過濾后噴灑,對防治大豆蚜蟲有較好效果。全草水浸液,可防治小麥稈銹病。
地榆因具有豐富的營養價值、獨特的藥用價值,適應性強等特點,花果期長,宜作園林布置,在北美早已被馴化栽培[7]。但在我國地榆研究主要集中在藥用上,人工馴化栽培很少,因此,地榆是一種極具開發價值和潛力的野生植物資源,具有廣闊的前景。
筆者選用若爾蓋紅原地區采集的野生地榆,觀測若爾蓋野生地榆實生后代在成都地區馴化的生態學特性、物候期,研究其在成都平原的生長發育規律、表型性狀。
1材料與方法
1.1試驗材料
若爾蓋縣和紅原縣,平均海拔在3600 m以上,位于青藏高原東部,地處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北部。野生地榆廣泛分布在若爾蓋的林緣草甸和草原草甸,本試驗材料采用2009年采集的若爾蓋紅原野生地榆,同年播種于四川省植物工程研究院郫縣基地。于2013年觀測其3年后的實生后代物候期及性狀。
1.2試驗方法
1.2.1 物候期觀察
從萌芽期開始每隔5 d觀察1次,觀察記載萌芽期、展葉期、現蕾期、開花期、坐果期。
(1)萌芽期:子葉或幼葉萌發,出苗植株占總株數60%的時間為出苗期。
(2)展葉期:第一片真葉出土或葉片展開,展葉植株占總株數60%的時間為展葉期。
(3)現蕾期:出現花蕾的植株占總株數60%的時間為現蕾期。
(4)開花期:開花植株占總株數10%的時間為開花期。
(5)坐果期:著果植株占總株數10%的時間為坐果期。
1.2.2 生長規律測定
選擇5株作為測定植株,掛牌標記,隨機選擇5個花葶,每個花葶10個花序,從萌發期開始,每月測量,利用卷尺、游標卡尺工具測量植物高度、莖粗、花葶高度,人工計數花葶數量、花序數量,計算每花葶平均花序數量。
2結果與分析
2.1物候期
若爾蓋野生地榆在成都地區栽培條件下萌發期較原產地早,3月就進入萌發期,3月下旬地榆展葉,4月份進入營養生長旺盛期,迅速生長,4月下旬抽出花葶,5月上旬進入花期,8—10月進入果期,10月下旬逐步枯萎進入休眠期。由于若爾蓋地區比成都地區溫度低,海拔高,外界環境較惡劣,所以,該資源在成都地區生長周期比原產地長。
2.2性狀表現及生長發育規律
2.2.1 性狀表現
若爾蓋野生地榆在成都地區長勢較好,株高50~160 cm,莖直立、有棱。基生葉為羽狀復葉,有小葉4~6對,小葉片有短柄,卵形,頂端圓鈍稀急尖,基部心形至淺心形,邊緣有多數粗大、圓鈍、稀急尖的鋸齒,兩面綠色;莖生葉較少,小葉片有短柄,長圓形,狹長,基部微心形至圓形,頂端急尖;莖生葉托葉大,草質,半卵形,外側邊緣有尖銳鋸齒。穗狀花序頂生,橢圓形,多花密集,花色紫紅色,無花香。瘦果橢圓形。種子灰褐色至紫黑色,長約2.548 mm,寬約1.624 mm,厚約0.825 mm,表面粗糙,由較規則的四棱組成近似橢球形,頂端有種孔。成熟的種子由種皮、胚、胚乳3部分組成;種皮厚、褐色、革質,包住胚乳,較易分離;種胚小、線性。
2.2.2 生長規律
若爾蓋野生地榆在成都地區生長周期較原產地長。觀測若爾蓋野生地榆在成都地區的栽培性狀表現,結果發現,從3月下旬開始進入營養旺盛期,平均株高為52 cm,花葶開始抽出,部分花蕾顯現呈青色;4月中下旬進入花期,平均株高達到79.4 cm,平均花葶數6個,部分花蕾顯現;6月盛花期時,植株生長趨于緩慢,花葶抽出數量較多,平均株高119.8 cm,花葶數20個,花小,密集成短圓柱形的穗狀花序,盛花期呈紫紅色;觀賞期5—9月,花期長;果期無明顯變化,呈暗紫色。
若爾蓋野生地榆在成都地區的營養生長期從3月下旬到6月份生長速度很快,花葶抽芽基本與生長期同步,到7月開始趨于穩定。4—6月花葶生長速率達到60%,6—9月趨于平衡。7月份進入盛花期,8—9月趨于平衡,8月的每花葶平均花序數量增長率達到54%。
在生長趨于平衡的8月份,實地調查若爾蓋當地地榆與在成都的實生后代比較,成都地區的株高達到123.4 cm、莖粗7.08 cm,而若爾蓋的株高93.7 cm、莖粗6.02 cm。
2.3栽培管理
(1)田間管理。地榆定植苗株距20~25 cm,行距視具體地形在30~40 cm。田間管理較粗放,以自然灌溉為主,野生地榆較耐旱,極度干旱時還是應適量補水。栽培過程中,雨水較多的月份,如5—6月,無須灌溉即可正常生長;4月生長旺期,須灌溉2~3次,可正常生長。
(2)施肥。生長期間要少量多次施用氮肥。
(3)病蟲害防治。地榆少見病蟲害。雨水過多的時候,會發生根腐病。發病時,根中下部出現黃褐色銹斑,之后逐漸干枯腐爛,植株枯死。初時發現病株,應及時拔除燒掉,并全面噴布50%退菌特1000倍液,15 d噴1次,共3~4次。
3小結
通過對若爾蓋野生地榆在成都地區栽培條件下的觀察,發現在成都地區生長周期較原產地長,觀賞期長。4月就進入生長旺盛期,生長速率快;花期持續時間長,約120 d,花序多,出花率高。這些表現與成都地區氣候溫和濕潤,雨水充沛有關。地榆栽培適應性廣,抗逆性強,管理簡便易行,無需過多的養護管理,開花時間長,可推廣用作花境背景或景觀植物。四川省有豐富的野生地榆資源,有巨大的開發利用潛力。
參考文獻
[1]張慧,王林和,高秀梅,等.地榆引選、擴繁栽培及應用[J].內蒙古草業,2011,3:50-52.
[2]路洪順.地榆及其開發利用[J].中國林副特產,2000,53(2):511.
[3]齊偉.地榆的栽培及開發利用[J].經濟植物,2002,6:19-20.
[4]中國科學院中國植物志編輯委員會.中國植物志(第37卷)[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5,465-466.
[5]姜云梅,楊五禧,吳立軍,等.中藥地榆化學成分的研究[J].西北藥學雜志,1993,8(1):17-19.
[6]曹愛民,張東方,沙明,等.地榆中皂苷類化合物分離、鑒定及其含量測定[J].中草藥,2003,34(5):397-399.
[7]于紅梅.大青山野生優良地被植物——地榆在呼市園林引種應用研究[J].內蒙古水利,2010,126(2):160-161.
(責任編輯:丁志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