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通過測試分析發現,重慶市江津區李市鎮土壤硒含量在0.0697~0.5814 mg/kg,平均值為0.2905 mg/kg。該鎮土壤硒含量總體處于中硒偏高硒水平,其中高硒土壤占8.0%,中硒土壤占83.5%,低硒土壤占8.5%。土壤硒呈片狀分布,中硒土壤布局整個區域,高硒、低硒土壤集中獨立成片。成土母巖、土壤pH、土壤有機質、土壤質地是影響李市鎮硒含量水平、分布的重要因素。提出建議:(1)充分利用三疊系須家河組發育的冷沙黃泥土壤,大力發展茶葉種植。(2)在有利條件下,充分利用水稻土優勢,極力打造富硒水稻基地,發展富硒大米產業鏈。
關鍵詞 土壤硒;含量分布;影響因素;建議;重慶市江津區李市鎮
中圖分類號:S153.6+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890X(2014)22-042-03
知網出版網址:http://www.cnki.net/kcms/detail/50.1186.S.20140913.1015.010.html 網絡出版時間:2014/9/13 10:14:22
硒是生態環境中極為重要的生命元素,早在20世紀70年代,世界衛生組織就已經宣布,硒是人類必需的微量元素。環境中硒含量的高低直接影響著各種生物機體的健康,硒過量或缺乏均會導致機體產生疾病;適量的硒濃度不僅能促進作物代謝生長、提高作物產量和品質,也對人體的多種疾病起到預防、免疫以及抗癌作用[1]。人體所需的硒主要來源于食物和飲水。早期,Nye[2]等就研究發現水溶性硒和植物攝硒量顯著相關,并證實了土壤硒的有效性決定于水溶性硒的數量。我國在對克山病和大骨節病的防治實踐以及對我國低硒環境成因的研究中也證實,土壤有效硒,尤其是水溶性硒是決定食物鏈硒營養水平的關鍵[3-5]。因此,對土壤水溶性硒的測定研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近年,隨著重慶市江津區富硒產品的逐步開發,富硒產業蓬勃發展,筆者抓住契機,初步調查了江津區李市鎮土壤硒資源,摸清土壤硒含量、分布及其影響因素,為李市鎮富硒產品開發和富硒產業發展提供科學依據。
1材料與方法
1.1調查土壤
為全面摸清李市鎮土壤硒資源情況,筆者特對轄區11個村(社區)采集200個土壤樣本,采集深度為0~20 cm,采用多點混合,四分法取樣,保證每個點取樣1 kg。土樣經自然風干,剔除侵入體(如植物殘渣、昆蟲、石礫),研磨過0.149 mm的尼龍篩,裝瓶備用。
1.2測定方法
土壤硒采用《NY/T 1104-2006 土壤中全硒的測定》中氫化物發生-原子熒光光譜法測定,儀器測定條件:負高壓,270 V;燈電流,80 mA;原子化溫度,780℃;爐高,8 mm;載氣流速,400 mL/min;屏蔽氣流速,800 mL/min;測量方式,標準曲線法;讀數方式,峰面積;延遲時間,1.5 s;讀數時間,7 s;加液時間,1 s;進樣體積,2 mL。
土壤pH值采用《NYT 1121.2-2006 土壤檢測 第2部分:土壤pH的測定》測定;土壤有機質采用《NYT 1121.6-2006 土壤檢測 第6部分:土壤有機質的測定》測定。
2結果與分析
2.1土壤硒含量水平
李市鎮地形呈“U”字型,兩邊為低山,中間為平壩,成土條件差異大,地質構造復雜,不同時期母巖發育土壤交錯并存,地球化學性質各異。經檢測顯示,李市鎮土壤硒含量在0.0697~0.5814 mg/kg,平均值為0.2905 mg/kg,高于世界土壤硒平均含量0.2 mg/kg。該鎮土壤硒含量處于中硒偏高硒水平,其中高硒土壤占8.0%,中硒土壤占83.5%,低硒土壤占8.5%。
2.2土壤硒含量分布
利用Arc view GIS軟件模擬分析繪制李市鎮土壤硒含量分布圖。由圖可知,李市鎮土壤硒呈片狀分布,中硒土壤布局整個區域,高硒、低硒土壤集中獨立成片。高硒土壤主要分布在兩岔村4組、5組、6組,孔目村2組以及三角壩村5組;低硒土壤主要位于雙河村4組、5組和三角壩社區12組。
2.3不同成土母巖發育土壤硒
硒為分散元素,在各類巖石中均能發現硒的存在,硒在環境中的含量、分布等屬性與巖性密切相關。李市鎮成土母巖地層均為中生代,包括侏羅系上統蓬萊鎮組紫色泥巖、中統遂寧組鮮紅色砂巖、中統沙溪廟組的灰紫色砂巖夾泥巖和三疊系上統須家河組的灰白色砂巖炭質頁巖夾薄煤層。李市鎮土壤包括黃壤和紫色土,紫色土是典型的初育土,其土壤屬性很大程度上決定于成土母巖的性質,成土母巖間的差異,也會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其發育土壤元素的含量水平存在形態、分布規律等。將李市鎮土壤硒含量以成土母巖分類比較得出其硒含量趨勢為:須家河組>蓬萊鎮組>沙溪廟組>遂寧組,總體而言,須家河組發育的冷沙黃泥土硒含量遠高于紫色母巖發育的紫色土壤。該鎮高硒地帶(兩岔村4組、5組、6組和孔目村2組)土壤主要是三疊系須家河組發育的冷沙黃泥土壤,這是該區域土壤硒含量較高最為關鍵的因素。
2.4不同利用方式土壤硒
土地利用,作為人類利用土地各種活動的綜合反應,與土壤養分有著密切的聯系。土地利用變化直接導致土壤水熱狀況的重新分配,影響植被凋落物和殘余量,影響土壤微生物活動,最終引起養分在土壤系統的再分配。土地利用方式對硒的影響是多方的因素的綜合結果,在不同的利用方式下,硒在土壤中的物理、化學以及生物過程都存在極大的差異,進而引起硒的嚴重分異。土地利用方式是影響土壤硒含量的綜合因素,在不同的利用方式下,硒在土壤中生物、化學、物理過程存在極大的差異,這樣的差異體現在硒元素的流失和富集上。通過對李市鎮土壤按照水稻土和旱地土進行分析,水稻土樣品118個,硒平均含量0.3215 mg/kg,旱地土樣品82個,硒平均含量0.2559 mg/kg,水稻土硒含量比旱地高25.64%。經詳查,發現其原因在于:(1)土壤有機質含量差異。李市鎮水稻土有機質含量平均值為26 g/kg,旱地土為18 g/kg。有研究表明[6],土壤有機質對硒的作用主要表現為極強的吸附固定作用,從而影響硒在土壤環境的活性,土壤有機質含量越大,硒含量就越多。(2)土壤酸堿度。由于長期施用化學肥料,李市鎮水稻土的酸化程度遠大于旱地土,水稻土pH值為3.8~7.4,旱地土pH為5.7~8.3,而土壤中硒含量與酸堿度成極顯著的負相關關系[7],即土壤pH越小,其硒含量越大。(3)土壤質地是土壤導水、導肥、保肥、供肥和耕性的重要因素。有關研究表明[8],粘粒越多,被吸附固定的硒就越多,土壤質地越粘重,硒含量就越多。李市鎮供試土壤樣品中,98%的水稻土為中壤至粘壤,95%旱地土為砂壤至中壤。
3結論與建議
3.1結論
(1)重慶市江津區李市鎮土壤硒含量在0.0697~0.5814 mg/kg,平均值為0.2905 mg/kg。該鎮土壤硒含量處于中硒偏高硒水平,其中高硒土壤占8.0%,中硒土壤占83.5%,低硒土壤占8.5%。
(2)李市鎮土壤硒呈片狀分布,中硒土壤布局整個區域,高硒、低硒土壤集中獨立成片。
(3)李市鎮土壤硒資源水平與其成土母巖、土壤自身屬性存在必然聯系。
3.2建議
(1)充分利用三疊系須家河組發育的冷沙黃泥土壤,大力發展茶葉種植。
(2)在有利條件下,充分利用水稻土優勢,極力打造富硒水稻基地,發展富硒大米產業鏈。
參考文獻
[1]王芳,林克慧.植物硒素營養的研究進展[J].云南農業大學學報,2004,19(4):417-420.
[2]Olson O E.The Availability to Crop Plants of Different Forms of Selenium in the Soil [J].Soil Sci.,1939,47:305-311.
[3]Nye S M,Peterson P J.Trace Substances in Environmental Health [J].Univ. of Missiouri,1975,9:113-121.
[4]譚見安.中華人民共和國地方病與環境圖集[M].北京:科學出版社,1989:125-132.
[5]吳小平.三峽庫區克山病產生的地理環境分析[J].重慶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3,20(2):70-73.
[6]曹靜祥.土壤pH與腐殖質對水溶性硒影響的研究[J].中國地方病防治雜志,1993,2(8):74-77.
[7]王子健.中國低硒帶生態環境中硒的環境行為研究進展[J].環境化學,1993,12(3):237-242.
[8]趙美芝.土壤和粘粒礦物對亞硒酸鹽的吸附和解吸[J].土壤學報,1991,28(2):139-145.
(責任編輯:丁志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