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結合農機與農藝的關系,分析重慶市農機農藝融合中存在的問題,提出“推廣新技術、加強示范推廣、轉變思想觀念、建立人員培訓和推廣應用長效機制”等加強重慶市農機農藝融合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 農機農藝融合;問題;對策;重慶市
中圖分類號:S22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673-890X(2014)22-056-02
知網出版網址:http://www.cnki.net/kcms/detail/50.1186.S.20140913.1452.060.html 網絡出版時間:2014/9/13 14:50:54
重慶市地處丘陵山區和三峽庫區,坡耕地面積廣闊,同時又是我國最年輕的直轄市,大城市、大農村、大工業、大農業格局并存,柑橘、生豬、中藥材、茶葉、蔬菜等產業的資源和區位優勢明顯。重慶市農業的迅速發展離不開農藝技術的支撐,離不開農業機械化的大規模運用。最近幾年來,農機研究人員與農業推廣人員已經充分意識到了農機農藝融合是實現農業生產高產、優質、高效的重要保障,是實現現代化農業的根本途徑。
1農機與農藝的關系
農業機械作為先進的生產工具和實施科學技術的載體,在農業生產中發揮著積極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農機與農藝是辯證的統一體,他們互為基礎、互相聯系;既相互制約,又相互促進。農藝是農機目標和方向,沒有農藝,農機無的放矢;農機是農藝的載體,沒有農機,農藝就是紙上談兵;二者只有高度有機結合,才能充分發揮農業機械潛力,實現農業增產增效目的。
2重慶市農機農藝融合中存在的問題
2.1農機農藝深度融合的體制機制尚未建立
農機農藝融合不只是技術問題,也包含了機制、管理與體制等方面的問題,需要各個職能部門齊心協力。雖然均屬農委統一管理,但在開展技術宣傳活動、試驗基地建設及推廣過程中均是獨立的,僅在某些事項上合作[1],致使農機農藝深度融合困難。重慶市關于農機農藝融合工作還未進行管理層次的探究,農機農藝融合工作機制尚未形成。農機農藝融合的理念還未成熟,尚處于淺層次探索階段,僅在技術方面進行了嘗試。當前農機農藝融合工作大致可以總結為:從該地區主要農作物常見品種和該地區比較先進的農業機械著手,選擇符合機械作業標準的品種,適當調整種植模式,或者按照種植模式的要求對當前的農機具進行輕微地改進或調整,進行不同種植模式的試驗。
2.2農藝技術與農機化技術融合度低
例如小麥等主要農作物在種植過程中,種植模式的不同、行距設置復雜等因素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機械化作業,合理設置行距成為了促進小麥收割階段農機農藝融合的重點。當前的種植、收割方式仍是在傳統人工作業基礎上發展和延續下來的,不適宜機械化作業。農作物栽培技術推廣涉及到很多技術方面的問題,比如育苗、品種選擇、播種量確定、溫濕度控制、施肥管理、病蟲害管理、雜草管理等技術問題與農藝密切相關。
2.3農機農藝復合型人才缺乏
農機農藝從科研到管理行業分工,難免各自為主,自說自話,在遇到問題時可能會相互推諉扯皮,從而導致融合不暢。同時農機技術人員對農藝知識了解不多,搞農藝的人員對農機知識也“一頭霧水”,進而使得農機農藝融合不夠。問題最為嚴重的是,在專家和科研推廣人員這個層次,作為技術研究人員和推廣人員,農機農藝知識不全面,在技術培訓活動或技術推廣過程中將會產生技術單一化的現象,使得農民僅僅掌握了一方面的知識,從而造成傳統種植方式依然存在,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農機農藝的實際融合。
2.4農民科技文化素質低
農民科技文化素質的高低直接影響到農機農藝的融合度,直接影響現代化農業建設進程。農業專家普遍認為,農民科技文化水平低是農機農藝融合的最大障礙。農民的道德素質和科技文化素質沒有跟上時代發展節奏,文化知識嚴重滯后于經濟發展需求。據重慶人口調查顯示,農村勞動力總體上文化素質偏低;農村從業人員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只有8年。重慶市農民科技文化素質低、道德素質欠提高成為重慶市農機農藝融合緩慢的重要原因。
3加強重慶市農機農藝融合的對策
3.1推廣新技術,增強農機農藝融合發展
把農機和農藝的新研究成果有效融合,對于農機農藝的發展必須高瞻遠矚。例如在設計新農具時,必須充分論證設計的農具是否符合農業發展需求,從農藝角度分析是否值得廣泛運用與推廣。再比如,對于收割間距問題,很多農作物或谷物的播種間距地區差異較大,設計農機時,最好把間距設計成可以隨意調節的,從而符合不同地區農作物收割的需求。另外,將國外先進農業機械化技術和農藝技術引入重慶,推廣應用滿足重慶農業發展需求的技術。同時借鑒國外農業先進管理經驗在重慶市農業大戶中廣泛推廣運用,進一步提高農業機械的生產效率,提升土地的產出。
3.2加強示范推廣,探索農機農藝融合技術模式
重慶市各級農機部門必須結合當地實際,善于利用農機化技術推廣項目和農機購置補貼政策,選取主要作物和重要環節開展農藝適應農機、農機服務農藝試驗示范,探索農機農藝融合的機械化生產模式和農業機具機型。重慶市以水稻種植為主,促進和健全區域性育插秧作業規范,并充分利用農機農藝融合指導水稻品種的挑選、育秧、栽插、田間管理等各個環節。同時重慶市以油菜的種植、收割和秸稈處理機械化為農業建設重點,進一步完善農機農藝相對性的配套方案。在種植小麥、玉米過程中,為了促進玉米和小麥規?;?、標準化種植,在重慶某地區統一品種及種植模式(行距平作),選擇合適的小麥玉米機械化生產技術方案及適合的機型[2]。
3.3轉變思想觀念,積極引導農民自主創新
根據受眾本位理念分析得知,農機農藝融合的實質就是將農機農藝融合與農民性質之間的關系保持在平衡狀態。其最終目的是受眾,注重受眾,盡力滿足受眾的需求。由于以前農機農藝融合不注重農戶差異性質,所以在農機農藝融合過程中活動覆蓋面積窄、效益差,所惠及的農戶較少,其參與也僅僅是將農戶全部加入到該過程中,起到的效果差,農機農藝融合工作流于形式。所以需要準確區分有效受眾,更要激發潛在受眾的參與熱情,拓展范圍,并實施具體的對策。同時要注重那些知識能力差、實踐能力弱的農戶,盡量把農機和農藝推廣深入到農村底層[3]。只有這樣,農機農藝融合才能做真正實現,才能使廣大農民從中受益。
3.4建立人員培訓和推廣應用長效機制
創新人員培訓機制,積極組織開展農機農藝知識技術培訓活動。農機專家詳細講解農機操作技術,農藝專家詳細講解農作物栽培技術。重慶市應加強師資培養,各區重點培養農機人員及機手,努力打造一支專業技能強、職業素質高的農機農藝融合人才隊伍,為農機農藝融合奠定技術支持,進而形成長期的推廣運用機制。
3.5認真總結,逐步推進
農機農藝結合是農業機械化發展的方向,是推動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選擇,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需先易后難,逐步推進??萍纪茝V工作者可通過對項目制定、組織實施、技術指導的總結,及時發現問題、調整思路、制定中遠期發展目標,以點帶面漸次推進。
參考文獻
[1]龍后順,陳薇,黃程,等.農機購置補貼政策下農業機械化程度的調研與分析——以湖北省荊州市監利縣為例[J].湖北農機化,2011,(5):25-30.
[2]馮長春,秦海生.農機農藝集成配套,全面推進農業現代化——學習2014年中央一號文件有感[J].現代農業裝備,2014,(1):147-149.
[3]呂東慧,侯秀蘭, 李安寧,等.我國農機社會化服務經營效益分析及發展對策[J].農機化研究,2011,(2):1-4.
(助理編輯:易婧;責任編輯:敬廷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