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6日,美國決定對“破壞烏克蘭民主進程、主權與領土完整、國家資產和中央政府權威”的個人和實體實施制裁,措施包括凍結資產、禁發簽證等。同日召開的歐盟領導人特別峰會也決定,暫停與俄羅斯有關互免簽證的談判。美歐這一自烏克蘭危機爆發后鮮見的看似協調的實質性舉措,難以掩飾雙方及其內部在應對烏克蘭危機時的重重分歧。
政策優先 美歐有別
“想弄清楚美國與其歐洲盟友如何共同應對俄軍進入克里米亞,結果是越弄越亂。”美國有線新聞網文章得出結論。文章分析了美歐在軍事、制裁、外交和援助等方面的舉措后表示,華盛頓和歐盟的政策優先不同,應對措施很亂。
美國國務卿克里威脅制裁俄羅斯,德國總理默克爾呼吁美國與普京進行政治對話;而克里稱考慮將俄羅斯驅逐出八國集團時,德國外長則表示質疑,稱這會關閉對話。
美國媒體稱,歐洲支持美國制裁措施的可能性越來越小,美國幾乎會單干,因為德國和英國等關鍵盟友反對制裁,希望通過外交手段解決問題。克里米亞局勢陡然升級后,默克爾表示,是與俄羅斯進行直接對話并由歐洲安全與合作組織向烏克蘭派觀察員的時候了。
美國官員表示,華盛頓單獨對俄羅斯實施了經濟制裁,問題是美俄年貿易額僅為約380億美元。而歐俄間的經貿聯系則緊密得多,歐盟是俄羅斯最大的貿易伙伴,俄羅斯則是歐盟的第三大貿易伙伴,2013年雙邊貿易額約為4600億美元,75%的對俄直接投資來自歐盟成員國。美聯社評論稱,沒有歐盟的協助,美方的制裁只是“無牙的老虎”。
當前,歐盟已經承諾未來兩年為烏克蘭提供150億美元的一攬子經濟援助,而美國國務卿克里在烏克蘭宣布的僅是10億美元的貸款擔保。當然,歐盟的援助是有前提的,烏克蘭必須采取包括停止天然氣補貼等痛苦的經濟改革。歐盟這筆援助與2013年12月俄羅斯承諾的對烏援助數目一致。歐盟委員會主席巴羅佐表示,歐盟的目標是重建并確保“烏克蘭繁榮的未來”。
美國還在軍事上采取一些施壓措施,包括將參加北約在波羅的海巡邏任務的美軍戰機從4架增至10架、加大對波蘭空軍的訓練力量、終止與俄羅斯的軍事合作等。而一場在歐洲后院的軍事沖突顯然是歐盟最不愿看到的,只有當俄軍開進烏克蘭東部地區時,歐盟才可能考慮在靠近烏克蘭的歐洲國家加強北約軍力部署等舉措。
歐盟領導人緊急峰會之后,歐洲理事會常任主席范龍佩表示,如當前措施沒有什么結果,歐盟將考慮旅行禁令、資產凍結和取消歐盟-俄羅斯峰會等其他措施。
美國國務卿克里隨后表示,美國和歐盟之間并沒有嚴重的分歧,但“在時機選擇和優先事項上可能存在不同意見”。這些不同意見可能是美國要優先制裁和對抗俄羅斯,而歐盟則要優先援助烏克蘭和與俄羅斯進行外交對話。
美國國內爭議頗多
基辛格撰文指出,西方社會必須明白,對俄羅斯而言,烏克蘭永遠不會只是一個外國,而是俄羅斯歷史的一部分,駐克里米亞的俄羅斯黑海艦隊也是有長期協議的,妖魔化俄總統普京不是西方社會應采取的政策,美國應尋找和解。而布熱津斯基也表示,普京會不會在入侵克里米亞后,再占領烏克蘭東部地區,進而推翻烏克蘭過渡政府,很大程度依賴西方社會向這位“獨裁者”發出以下清晰信號:如果歐洲爆發戰爭,北約不會坐視不管。
政府內部在制俄方案上分歧較大,問題也更加復雜。3月5日,美國國會眾議院外委會提出一項制裁俄羅斯高官、銀行和企業的議案。外委會主席羅斯表示,國會支持對俄羅斯采取嚴厲制裁以迫使其結束軍事侵略十分重要。此外,參議院外委會正在考慮一項要求美國政府必須執行的新的更嚴厲的制俄方案。當前已經提到的制裁措施包括停發簽證、凍結資產、貿易制裁和將俄羅斯從八國集團開除等。
但包括里德在內的許多議員認為,美國應在歐洲國家采取行動后再作考慮。且從技術層面看,確定與烏克蘭危機有關的俄羅斯銀行或個人,然后再識別出它們在美國金融機構中的資產都需要時間。美國學者扎卡里亞說,“美國對俄羅斯的制裁是象征性的”,因為沒有涉及石油與天然氣這些俄羅斯實力的核心領域。美國高級官員稱,對于奧巴馬6日有關制裁的行政命令,當前還沒有確實的制裁名單。
歐洲內部盤算不同
幾乎所有歐洲國家都譴責俄羅斯在烏克蘭境內的軍事活動,但波蘭等原蘇東集團的國家,看到的是令人恐懼的冷戰幽靈、對國家安全和領土完整的可能威脅。波蘭等國已經為此要求北約召開了一次緊急會議,呼吁除外交措施外,國際社會應作好對俄羅斯實施經濟制裁和采取其他懲罰措施的準備。拉脫維
亞外交部國務秘書貝德高維奇斯強調,烏克蘭不是北約成員國,不享有北約核保護傘,但烏克蘭是歐洲的一部分,不能忘記這一點。
而在歐元區剛剛從危機中走出的背景下,英、法、德等其他歐洲強國,一方面嚴厲譴責俄羅斯在烏軍事行動,另一方面更擔憂20多年來與俄羅斯發展起來的經濟利益遭受損害。
俄羅斯是德國最大的能源提供國和除歐盟之外的第四大貿易伙伴。法國在俄羅斯有大量的投資,而來自俄羅斯的巨額資本使倫敦被稱為“泰晤士河畔的莫斯科”。在3月3日召開的歐盟外長緊急會議上,德國外長弗蘭克提醒歐盟成員稱,外交手段并非是軟弱的象征,而是避免陷入軍事沖突升級狀況的必要策略。一份失密的英國官方文件顯示,英國“目前不支持貿易制裁或向俄羅斯人關閉倫敦的金融中心”,要“阻止任何關于可能的軍事準備的討論(例如北約)”,應推動歐安組織或聯合國而不是歐盟派遣觀察員進入烏克蘭。
《紐約時報》報道稱,作為歐洲的經濟大國以及俄羅斯主要貿易伙伴之一,德國在烏克蘭局勢中的作用舉足輕重。若俄羅斯與歐盟關系惡化,德國損失最大。彭博社報道,德國政府希望避免歐盟制裁俄
羅斯,否則那些向俄羅斯出口以及在俄羅斯境內開展業務的幾千家德國企業將受到極大傷害。
烏克蘭過渡政府希望美歐能采取強力措施。烏過渡政府總理亞采紐克表示,烏克蘭現在發生的事情將影響到世界其他地區的核不擴散項目。分析人士稱,亞采紐克的言下之意很明顯:美歐如不能有效應對俄羅斯對克里米亞的“侵略”,將會鼓勵朝鮮、伊朗抵制西方社會阻止其發展核武器的努力。1994年,烏克蘭承諾“無核化”后,美、英、俄等國曾提供了安全保證。
基辛格也許有道理:西方社會和俄羅斯在烏克蘭問題上的所作所為均“加劇了緊張局勢”,烏克蘭要想免于滅亡并保持繁榮,不能做任何一方的馬前卒,而要做二者間的橋梁。
摘自2014年3月10日
《中國青年報》
責任編輯:葛 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