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故紙堆中浮現的信息顯示,冷戰開始后25年間,美國確實部署過便攜式核武器(SADM)—通稱
“背包式核彈”。彼時,北約的兵力和常規武器數量不如華約,對美國來說,核武器才是最有效的“力量均衡器”,哪怕這些微型核彈會讓使用者有去無回。
暗夜中實施敵后爆破
湯姆·戴維斯上尉站在軍用運輸機打開的尾門前,夜晚的空氣闖進整個機艙。他在下方的一片漆黑中搜尋著什么,下意識地抓緊降落傘,做了個深呼吸。戴維斯率領的是美國陸軍的一隊精英戰士。時值1972年,盡管他們在越南北部腹地有過幾次大膽的行動,這次的任務卻史無前例:連夜空降到東歐,秘密穿過森林覆蓋的山區,摧毀一座重水工廠。
行動前有4天準備時間,情報專家事先介紹了滲透路線。突擊隊仔細研究了航拍照片和目標模型,包括地理環境與防御水平。一枚58磅(約26公斤)重的原子彈就掛在一位中士的降落傘上。抵達工廠后,他們只需把它放在墻邊,定好計時器后等待核裂變發生。
綠燈亮起,“跳傘!”幾分鐘內,平均攜帶70磅(約31.7公斤)裝備的士兵們,以6米/秒的速度依次落地,并迅速轉移到預定集結點隱蔽起來。確認“有效載荷”沒發生輻射泄漏,他們開始翻山越嶺,向數十公里外的目標迂回前進。當然,這次“特種作戰”只是演習。實際上,戴維斯小隊并不在東歐,而在新罕布什爾州白山國家森林公園附近。“重水工廠”是一家廢棄造紙廠,背包里的核彈也是模型。
抗衡華約入侵的法寶
任務是虛構的,但策劃和參與者都一絲不茍。美國陸軍特種部隊以及“海豹”突擊隊都接受過有關“背包式核彈”的培訓。這種戰術核武器專門用于東歐、朝鮮、中東,遏制蘇東國家的入侵。
冷戰前期,北約的兵力和常規武器數量均不如華約,華盛頓不得不寄希望于大規模殺傷性武器。20世紀50年代,艾森豪威爾總統推出“大規模報復”戰略,但被指缺乏靈活性:對手一旦發動常規戰爭,美國將陷入兩難抉擇——要么被打敗,要么引爆一場不可控的核大戰。
在此背景下,“有限核戰爭”的概念粉墨登場,威力可控的戰術核武器得寵。根據五角大樓的設想,一旦華約來襲,美方將動用微型核武器遲滯其攻勢,為增援部隊贏得時間。以便攜式核武器B-54為代表,這些袖珍核彈的威力低于廣島原子彈,但足以制造令來犯者難以通過的大坑和放射性污染區。
美國陸軍對這一方案同樣深表歡迎。由于轟炸機和導彈歸空軍和海軍管轄,陸軍長期缺少可靠的核打擊手段。結果,原子炮和核彈頭防空導彈等奇怪發明紛紛進入軍火庫,但沒有一件便于使用。正因為如此,便攜式核武器在1964年列裝后,才會被美國陸軍視為掌上明珠。
這種武器高18英寸(約46厘米),套在鋁和玻璃纖維制成的外殼里。容器一端呈鈍錐形,另一端裝有控制面板。據已經解密的操作手冊介紹,其最大爆炸當量為千噸TNT級別。為防止被濫用,控制面板被帶有密碼鎖的蓋板罩住;鎖上涂有夜光劑,便于夜間輸入密碼。
根據設想,華約軍隊一旦入侵西歐,空降爆破小隊就會在敵后秘密部署SADM,破壞基礎設施和裝備。讓許多軍事歷史學家意想不到的是,美軍還準備在華約國家縱深地區使用SADM,摧毀敵方的機場、倉庫、防空通訊樞紐以及關鍵的交通節點。
十之八九只有單程票
SADM的最大安全降落高度為61米。為此,爆破小隊頻繁進行旨在確保安全運輸核彈的高空跳傘和潛水訓練;隊員還必須通過國防部的“人員可靠性”篩選,此外還得接受SADM委員會的培訓。
作為核武器,SADM確實非常輕便;而如果算成步兵裝備,它依然沉重又笨拙。據曾在一次演習中參與模擬執行炸毀鐵路隧道任務的通訊軍士鮑爾斯回憶說,“為了幫助背著核彈的同伴,必須派兩個人夾住他的胳膊,才能穿過開闊地。背著它,你根本跑不起來。”
此外,“兩人規則”(禁止任何人單獨接近或控制核武器)要求起爆密碼必須分開保管,這也會帶來挑戰,為確保任務成功,突擊隊內部形成了不成文的默契:在實際任務中共享密碼。達到目標后,任何人都有權設置計時器,再從控制面板左上角抽出手掌大的引信,固定好,解除保險,迅速撤離。
更荒謬的是,突擊隊員并不清楚自己部署的微型核彈何時會爆炸。為防御電磁脈沖,彈體內部安裝了2個機械計時器,特點是設置時間越長就越不精確,不是提前8分鐘就是滯后13分鐘,這對隊員的人身安全帶來極大威脅和隱患。即便沒有卷入核爆炸,完成任務的特種兵依然孤立無援,必須開動腦筋溜出敵軍控制區,才能避免被抓獲或遭擊斃。
向敵后投放SADM的任務,十之八九只有一張單程票。有人私下抱怨說,“方案設計者一定吸了劣質大麻。”特種兵們還質疑,少得可憐的運輸機能否在戰爭爆發后準確地與他們會合?
噩夢就在士兵們肩頭
毫無疑問,任何質疑都不可能得到官方答復。直到這種武器發明20年后的1984年,根據解密文件,軍方為立法機關草擬了一份有關SADM的介紹,公眾才知曉了背包式核彈及其功能。這一曝光引發了議員們的憤怒和媒體的騷動,盡管這款武器的壽命已經不長了。
隨著冷戰局勢逐步緩解,美國開始將部署在歐洲的微型核彈召回本土。國防部和能源部宣布這款武器
“已經過時,再無作戰需求”后,SADM于1989年正式退役。此后6年,相關技術細節被官方解密,但軍方如何使用SADM的操作細節直到今天才真相大白。
隨后的日子里,昔日的絕密武器成了制造噱頭的收藏品,來到美國國家核科學與歷史博物館的任何游客都能在SADM前拍照留念。在普通人看來,SADM是冷戰癔病催生的怪胎之一,然而對那些退伍特種兵而言,他們都曾切實感受過噩夢的重量就在自己肩上。
摘編自鳳凰網
責任編輯:何 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