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海艦隊的戰略地位十分重要,它可扼守地中海,封堵航道,可對歐洲南翼形成包圍態勢,還可南下印度洋,牽制美海軍太平洋艦隊。與俄北方艦隊和太平洋艦隊的戰略地位相比,黑海艦隊可起到戰略平衡作用。
從版圖上來看,烏克蘭港口城市塞瓦斯托波爾就像是一塊楔入黑海的刀尖。在蘇聯時代,這里是蘇聯黑海艦隊進入歐洲的重要基地。這種地緣與軍事傳統,并沒有隨著蘇聯解體而發生改變—蘇聯解體之后,俄羅斯從烏克蘭手中租借了這里的軍港,使之繼續成為抗衡歐盟東擴的橋頭堡。
黑海艦隊,也是俄羅斯在烏克蘭發揮影響力的重要籌碼。在黑海艦隊問題上,烏克蘭過渡政府也格外小心。烏克蘭代理外長安德烈·杰什查3月10日表態,烏愿意通過外交途徑解決克里米亞危機,而且烏政府沒有考慮與俄羅斯解除關于俄黑海艦隊駐扎克里米亞半島的協議。這一外交表態耐人尋味,一方面它代表了烏克蘭在現階段對俄、美、歐關系的現實判斷。另一方面,其實也折射出黑海艦隊的震懾力:它從來就是刀尖上的刀尖。
駐扎在“自古兵家必爭之地”
說起黑海艦隊,要追溯到18世紀的沙皇俄國時代。300多年前,彼得大帝在圣彼得堡組建了一支強大的俄羅斯海軍艦隊。經歷了1714年的甘古特戰役和1853年的錫諾普戰役等著名戰役之后,海軍成了俄羅斯民族的驕傲,成了國家軍隊中極其重要的武裝力量。不論國家政權怎樣興衰更迭,這片橫跨歐亞大陸、面積永保世界第一的國度,總有著一副不可一世的霸氣。
然而在世界的版圖上,這個龐大國家土地面積雖廣,又號稱瀕臨北冰洋、太平洋以及波羅的海、黑海等十多個大海,但卻缺少通往這些海洋的關鍵性港口。這個國家,往北通向北冰洋的漫長開放海岸線終年被海冰包圍;往東到太平洋不僅陸路遙遠,而且溫暖的出海口有限;往西北要穿過狹長的波羅的海才能連上大西洋;最佳海上通道,只有西南面的黑海。
黑海是一個封閉海域,出口是狹窄的土耳其海峽,因而,黑海對于俄羅斯來說,從彼得大帝以后就成為一個戰略要地和必爭的勢力范圍。黑海艦隊的浮浮沉沉,恰好勾勒出俄羅斯的大國興衰史。
1762年,葉卡捷琳娜女皇登上歷史舞臺后,她的目光就聚焦到黑海及其心臟克里米亞。其實,在女皇繼位之前,俄國從1753年開始就計劃在黑海建立一支艦隊。
1783年,葉卡捷琳娜女皇下令建立黑海艦隊,基地就設在克里米亞的塞瓦斯托波爾。艦隊的基礎還是1695年彼得大帝建立的艦船,此后兵力不斷擴充。在18和19世紀里黑海艦隊主要對土耳其和法國艦隊作戰。
1853年,克里米亞戰爭爆發,黑海艦隊在世界史上的“第一次現代化戰爭”中登場。戰爭以沙皇俄國戰敗收場,俄方被迫簽署了《巴黎和約》,黑海被中立化,俄不準在黑海上擁有多于土耳其的艦只。但歐洲格局風云變幻,沒過多久,于1871年在倫敦召開的會議上,這個限制又被取消。
靠租借得以存在的“全天候艦隊”
一戰時,俄國爆發“ 十月革命”,黑海艦隊進入了蘇聯時期。這個時候的艦隊擎起布爾什維克的紅旗。但在此后內戰中,為防止黑海艦隊落入敵軍之手,列寧于1918年6月18日下令艦隊自沉。
蘇聯國內戰爭結束后,黑海艦隊被重建。過去被自沉的艦只被打撈上來后修復,新的艦只也建成下水。二戰時,黑海艦隊發揮了重要作用,除海戰外,黑海艦隊的水軍在陸地上也有出色表現。
二戰后,黑海艦隊被擴建為一支現代化的戰略艦隊。除黑海外,其行動范圍還向南擴展到地中海。黑海艦隊逐漸成為蘇聯發展和鞏固海上霸業不可替代的力量。
蘇聯解體后,黑海艦隊的命運變得撲朔迷離,其歸屬問題一直是困擾俄烏關系的難題,雙方爭斗一直持續到1997年。
1997年,俄烏兩國達成俄黑海艦隊在克里米亞半島駐軍的協議及補充條款協議,規定俄艦隊駐扎期限為20年,前者每年向后者支付9800萬美元作為停泊費。自此,黑海艦隊在冷戰后的歸屬才明了起來。
但這個時候的黑海艦隊已不復往日規模。多年來經濟的凋敝和財政的拮據,讓艦隊年久失修。此外,1995年,俄烏兩國又將艦隊一分為二,烏克蘭接收了不到1/5的艦只,其余歸屬烏克蘭的部分則折價售給俄羅斯。
協議歸協議,俄烏之間仍然時有矛盾發生,而俄黑海艦隊的駐扎問題經常成為兩國關系緊張的焦點。
在2010年親俄派亞努科維奇執掌烏克蘭政權后,俄烏兩國隨即開始解決影響雙邊關系發展的黑海艦隊等問題。當年4月,俄烏兩國總統在烏克蘭哈爾科夫簽署了延長俄黑海艦隊在烏境內駐扎期限的協議。根據這一協議,俄黑海艦隊基地的使用期限在2017年后延長25年,并可能繼續延長5年,即到2042年或2047年。
俄羅斯雖然擁有海軍4大艦隊,但出海口的稀缺讓海軍地位略顯尷尬。黑海艦隊是海軍中惟一不怕冰凍圍困的全天候艦隊,主要基地和艦隊司令部就設在克里米亞半島的塞瓦斯托波爾。
藏在俄羅斯底線之下的刀尖
“俄羅斯雖大,但已無路可退!后面就是莫斯科。”莫斯科保衛戰時,蘇聯紅軍中流傳著這樣一句話。
如今,在軍事上,在美國領導的北約步步緊逼之下,俄羅斯依然面臨著這樣不利的國際大環境。可以說,黑海艦隊是維系莫斯科向黑海乃至地中海拓展力量的支點。
黑海艦隊的戰略地位十分重要,它可扼守地中海,封堵航道,對歐洲南翼形成包圍態勢,還可南下印度洋,牽制美海軍太平洋艦隊。與俄北方艦隊和太平洋艦隊的戰略地位相比,黑海艦隊可起到戰略平衡作用。此外,黑海艦隊對俄羅斯經濟也極其重要,俄羅斯每年出口的外貿貨物中,有60%是經過黑海進入地中海運出國門。
即使當年蘇聯因為冷戰幾乎耗盡了經濟能量,在其解體后,俄羅斯也從未放松過對黑海艦隊的重視。1992年,剛上任不久的俄羅斯總統葉利欽曾表示,如果有誰試圖單方面改變黑海艦隊地位,俄羅斯“將不得不把艦隊置于自己管轄之下,并把它納入獨聯體戰略部隊”。
但黑海艦隊也有弱點。一是出海口易被封鎖,戰略機動不便。黑海是封閉水域,僅有土耳其境內的博斯普魯斯海峽和達達尼爾海峽與地中海相通。土耳其是北約成員國之一,因此,艦艇出入海峽受制于人。二是與其他艦隊相距甚遠,戰略支援不便。俄羅斯的北方艦隊、波羅的海艦隊、黑海艦隊和太平洋艦隊在地理位置上各自獨立,不能聯成一片,且相距數千海里,使得4個艦隊部署在互相分隔的12個海區,彼此間的海上聯系要經過漫長的海上航線。地理上的分隔造成黑海艦隊與其他艦隊之間的兵力機動和支援甚為困難。
為克服這些弱點,俄羅斯近年來開始著手把其西面的3支艦隊聯系起來。在黑海艦隊行動范圍之內的地中海就是一個最佳選擇。冷戰時期,地中海就曾是西方與蘇聯爭奪的重要戰略區。如今敘利亞塔爾圖斯港是俄在原蘇聯地區外惟一的軍事基地。在敘利亞危機中,俄羅斯艦船頻繁造訪塔爾圖斯港,展現了俄羅斯在該地區的影響力,這也增強了普京在敘利亞問題上向西方說不的底氣。
黑海艦隊是俄羅斯國家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而黑海艦隊又同克里米亞密不可分。在一些觀察家看來,克里米亞這個有200多年歷史的俄羅斯橋頭堡不容有失,這是俄羅斯的底線,也足以說明為什么烏克蘭變局后,克里米亞會成為風暴眼。
摘編自《環球》雜志
2014年第6期
責任編輯:劉靖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