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底,隨著戰火日益迫近日本本土,日本法西斯的處境已是人命危淺、朝不保夕。然而,困獸猶斗,日本軍國主義者不甘滅亡,妄圖作最后的掙扎,充斥著法西斯精神的“本土決戰”計劃便出籠了。
1944年12月,面對盟軍的步步緊逼,日本大本營制定戰爭指導方針:“帝國繼續努力進行決戰準備,謀求戰局好轉,同時,迅速建立聯結日滿華為一體的積極防衛體勢,以便進行長期持久戰爭。”“本土決戰”思想開始出現。
1945年1月,日本制定《帝國陸海軍作戰大綱》,將“本土決戰”動員進一步具體化,準備把全國人民直接投入戰火之中。4月25日,陸軍部向全國分發《國民抗戰手冊》,命令人民組成“國民義勇戰斗隊”。6月12日,政府發布義務役法,規定對15~60歲的男子、17~40歲的女子可隨時實行召集。6月21日,公布《戰時緊急措施法》。日本用法西斯的野蠻方式將全國牢固地控制起來,使之成為替法西斯賣命的大本營。1945年6月8日,日本御前會議通過《指導戰爭大綱》,將“本土決戰”計劃的指導思想及策略的殘暴性和瘋狂性赤裸裸地發揮到極致。他們大叫:“滿懷保衛皇國的忠誠和具有不可戰勝的大和魂的一億國民的支援”,“把皇國的萬物眾生通通化為戰斗力”,“以畢生盡忠的信念為力量的源泉”,用“拼刺刀的戰法”,“堅持把戰爭進行到底,以期維護國體”。同時,他們要求日軍在空中、海上和陸上實施特攻作戰。
在空中,驅動“神風”敢死隊駕駛自殺性飛機撞擊盟軍的艦只;在海上,用各種特攻舟艇撞擊敵艦,甚至使用最原始的“肉機雷”(別號“伏龍”),即戴著簡易潛水器的特攻兵攜帶棒狀地雷,潛伏在美軍登陸地點,準備與來往船艦同歸于盡,用一兵換一艦;在陸上,采用反坦克肉搏戰特攻,如手投炸雷、穿刺炸雷、火焰瓶,甚至有士兵背著裝有雷管的黃色炸藥沖向坦克與之同歸于盡。日軍瘋狂的特攻戰法確實令美軍咋舌。日本對特攻作戰抱有很大希望,把它看作是取得“本土決戰”勝利的一個關鍵。軍令部長豐田副武說:“美軍如果提前進攻日本本土,雖然不可能消滅全部美軍,但確信可以在它到達海岸之前,消滅其近半數。”
1945年7月29日,日本拒絕簽訂《波茨坦公告》。陸相阿南惟幾公然叫嚷:“如果敵人想結束戰爭,讓他們投降吧!想讓日本向他們投降,那是不可想象的事。”據悉,日本主戰派還秘密擬定了一個更為陰險殘忍、帶有毀滅性的“總體決戰”計劃,擬分三個階段進行。
第一階段:日軍撤出華南和華中,毀滅江南精華區。具體步驟是:(一)如盟軍在廣州灣一帶登陸,日軍首先毀滅廣州,隨后沿粵漢鐵路退守衡陽;(二)放棄江浙,將京滬杭三角洲內一切建筑全部毀滅,計劃在上海、南京、杭州進行較大規模的會戰,以待江南精華區毀滅,再扼守徐州;(三)放棄華中,將武漢徹底毀滅,退守鄭州。
第二階段:日軍對本土及中國黃河以南地區進行防御,以贏得時間。
第三階段:實行最后決戰,即日本、滿洲(中國東北)、朝鮮的整個毀滅階段。具體計劃是:(一)全力保衛東京,用自殺戰術抗擊盟軍的推進,日本的整個島嶼建筑將全部毀滅,直到東京淪陷,再向盟國提出無條件投降;(二)在東京宣告投降后,中國東三省與朝鮮境內的日軍100個師團繼續作戰,直到全部覆沒。所以,真正的大決戰是在中國東三省與朝鮮兩地。日本還企圖將所有華北軍隊全部毀滅,不許一兵留剩或投降;(三)中國東三省與朝鮮為盟軍攻占,日軍將全部毀滅。但利用盟國間的矛盾而繼續存在,故日本仍不致亡國,尚可保持決戰的“光榮”傳統,在未來數十年或數百年后,日本依舊可以獨立于東亞。
這個所謂的“總體決戰”計劃,充分暴露了日本陰毒殘忍的本性,令人觸目驚心。若果真如此,那么不僅被占領國要遭受毀滅性破壞,日本本身也將遭到毀滅性打擊。
“本土決戰”計劃是日本帝國主義在絕望之余,企圖犧牲所有人民的生命,迫使盟軍流血,從而為維持天皇制保留一條生路。
從以上情況來看,日本“本土決戰”計劃中的“本土”范圍不僅指日本本島,還包括朝鮮、西南諸島、中國臺灣、小笠原群島等地區,在具體執行中還包括中國東北等地。
為實施“本土決戰”計劃,日本瘋狂地進行全國總動員,廣泛搜羅炮灰,籌備資材。至1945年春,兵力達700萬人,其中陸、空軍為529萬人,飛機10000多架,作戰艦只500艘,海上特攻舟艇3300只,另有“國民義勇戰斗隊”組成人員2800萬,其中包括由女學生組成的“娘子軍”。這時期的盟軍為準備打擊日本殖民地及本土,在太平洋、印度洋和東南亞也集結了重兵,共有官兵240萬,飛機26300架,航空母艦87艘,戰列艦29艘,巡洋艦71艘,逐驅艦256艘,潛艇219艘和近1000艘登陸船組成的船隊。雖然盟軍有強大的兵力,且牢牢掌握著戰爭的主動權,但要短期內取得徹底勝利也非易事。
美軍在進攻硫磺島、沖繩中,遭到日本持久的頑強抵抗,損失慘重。在沖繩戰役中,美軍傷亡75000余人,損失飛機763架,驅逐艦以下艦艇400余艘沉沒,大多數是被“神風”自殺飛機擊毀的。美軍第10集團軍總司令巴克納中將遭炮擊身亡。無怪乎美國副國務卿格魯說:“日本人是狂信者,他們可能戰斗到底。若果真如此,美軍的損失將難以估計。”1945年7月2日美國陸軍部長史汀生向杜魯門總統提出一份長篇備忘錄,也對日軍的頑抗不無憂慮,指出盟軍在日本土登陸作戰將是一場長期、艱難而犧牲巨大的斗爭。英美統帥部認為,與日本進行逐島逐地的爭奪,勢必付出100萬以上官兵生命的代價,他們認為1947年或1948年前不能戰勝日本。
日本法西斯在實施“本土決戰”計劃時也困難重重。自1944年底以來,由于海軍和航空兵遭到美軍的重大打擊,日軍已喪失制海和制空權,海上運輸線被切斷,國內資源枯竭,儲備告罄。至1945年3月底,戰爭的大動脈—石油的儲存量僅有40萬噸,海空作戰已難以維持,汽車用油到二季度將全部用光,甚至出現液體燃料的代用品,如用酒精代替航空揮發油,將燒柴油的貨船改裝成燒煤炭。同1943年相比,鋼材生產量下降至35%,儲量僅26萬噸,造船業降至27%,飛機制造業降至64%,進口糧食已斷絕。同時,日本各工廠工人普遍出現缺工、怠工,對戰爭不滿,只是迫于法西斯的淫威敢怒而不敢言。接到征集令的人在公眾場合向親友告別:“這回我可以為國效力了”,背地里與人交談卻嘆息不止:“我也終于被抓了。”日本強征的700萬兵員大多既無訓練,更無實戰經驗。
另一方面,日本上層統治集團中部分財閥、重臣,連同天皇也驚恐萬狀,他們被迫另尋出路,私下活動尋求結束戰爭的方式,并且與軍部明爭暗斗。
日本在制定“本土決戰”計劃時,并未將蘇聯參戰考慮在內。事實上,蘇聯參加波茨坦會議時就已決定對日作戰。1945年8月8日,隨著蘇聯對日宣戰,出兵中國東北,日本的關東軍隨即土崩瓦解,完全打亂了日本“本土決戰”的部署與夢想。雖然陸軍部發表了《告全軍將士》的訓示,指示堅持“圣戰”到底。但面對中國和蘇美盟軍的強大打擊,從根本上動搖了日軍“本土決戰”的決心。經日本天皇“圣斷”,8月15日接受投降。日本帝國主義的所謂“本土決戰”終成泡影。
責任編輯:葛 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