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前,中國工農紅軍進行了救亡圖存、締造共和的長征。80年后,中國開啟了戰略變革、民族復興的新長征。對于個人,80年遙遠到恍如從少年到白頭的前世今生;而對于中國遼遠的歷史長河,這幾乎就是承前啟后、接續不斷的兩個浪潮。
在紅軍勝利抵達陜北后,毛澤東在延安紅軍大學發表講演《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要求紅軍指揮員學習戰爭的普遍規律,尤其要探索中國革命戰爭的特殊規律。
今天,我們應該探索中國復興的戰略問題。這個探索,至少要包括大國現代化的普遍規律、大國戰略競爭的普遍規律和大國科技創新的普遍規律,尤其中國現代化的特殊規律、中國應對大國競爭的特殊規律和中國自主科技創新的特殊規律。防務戰略,是貫穿大國現代化、大國戰略競爭和大國科技創新的一條厚重的紅線;它是這三者的安全保證和戰略動力。
今天,我們能夠探索中國復興的戰略問題,正是因為曾經擁有像《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這樣不朽的經典,擁有過老一代帶領中國人民所進行的艱苦卓絕的不朽的奮斗。面對老一代千難萬險、篳路藍縷的艱辛開拓,面對長輩們為我們打下的根基和創造的可能,我們懷著深深的感恩之心、敬畏之意和珍重之情。
今天,我們必須探索屬于我們這一代的適用于中國復興的防務戰略。戰略擁有永恒的本質和多變的特點。每一代人都會面臨特有的形勢、任務、對手、條件和約束。無論超越時代的毛澤東軍事思想,還是集當代防務戰略理論與實踐之大成的李際均老首長的戰略思維,都不是我們自己的,不會給我們提供現成的答案。我們繼承了老一代的光榮與夢想,也應為子孫后代留下可以讓他們仰望和珍愛的東西,否則即為不孝子孫和無能之輩。我們要在老一代的基本觀念、基本方針、基本經驗、基本教訓的指引下,把古今中外優秀的戰略思想嚼碎了,吃透了,消化了,轉變為我們自己實信并能夠實行的東西,創造性地運用于解決當代中國的防務戰略問題;并本著以我為主、以敵為師、為我所用、不為所限的原則,應對和贏得大國戰略競爭,開辟朝向中國復興和世界大同的屬于我們這代人的道路。
今天,我們求索中國復興之道,尋創自己的戰略。只有感動了戰略,我們才能具備向當代戰略思想之巔發起沖擊的資格;我們才能逼近這個時代這個世界可能存在的至高無上和獨一無二的大戰略;我們才能最終找到適用于當代中國的防務戰略,又好又快地實現強軍目標。
那么,怎樣感動戰略?真心實意,真積力久,真知灼見,真情直行。或許,紅軍長征就是這樣感動了戰略,才有那些在理論、政策、實踐上的不朽的戰略經典和光輝的戰略范例。
舍此,即入歧途。須知,靠推稿子是不能把敵人推倒的。不管有多少人吃這一套,但我們的對手絕對不吃這一套。
唯此,我們這代中國人,才能真正領悟并揮灑“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的本土風光與高遠遼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