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以色列向巴勒斯坦境內的加沙地帶發動代號為“護刃行動”的軍事打擊,與盤踞于此的巴勒斯坦武裝力量哈馬斯(伊斯蘭抵抗組織)展開激烈交火,雙方由此拉開新一輪的流血沖突。在埃及的積
極斡旋與國際社會的共同努力之下,巴以雙方最終在沖突持續50天時達成不定期停火協議。當我們習慣了戰爭與和平之間頻繁的轉換,此次停火協議也許真的能帶給我們和平的驚喜。不過和平仍然是暫時的,巴以問題的根本矛盾還有很多。
打打停停持續近兩個月的以色列與哈馬斯沖突似乎畫上了一個句號。哈馬斯和以色列于特拉維夫時間2014年8月26日晚7點,也就是北京時間8月27日凌晨一點,宣布“無限期”停火,以色列同意放松對加沙的封鎖,允許救援物資與建筑材料進入加沙。
在過去的兩個月內,每當戰況膠著難解難分之時,以色列和哈馬斯就會傳出停火倡議的消息;而每當人們滿心歡喜以為停火會持續的時候,以色列和哈馬斯一邊投炸彈一邊發火箭,又重新打了起來。談談打打,打打談談,在人們習慣了這對反復出現的矛盾體之后,這次以色列與哈馬斯之間的停火能持續多長時間,確實讓人心生疑慮。
多方原因促停戰
此次停戰協議主要是在埃及的調解下完成的。美國、土耳其和卡塔爾先后也都向以色列和哈馬斯發出了停火倡議,在輿論上確實營造了良好的氛圍,不過盡管話說了不少,而且口號喊的嘹亮,但是口惠而實不至。對于美國來說,去年進行的巴以和談進程剛剛失敗不久,伊朗核問題、敘利亞問題和伊拉克問題各個都十分棘手,無法分出精力來專門介入巴以沖突。對于土耳其,執政的埃爾多安剛剛搖身一變,由總理變為總統,其領導的正義與發展黨也將由達武特奧盧來領導并競爭總理寶座,這個時候國內事務自顧不暇,在巴以問題上也就是喊喊口號而已,誰也不愿擔介入的風險。對于卡塔爾,雖然哈馬斯現在領導層有不少高級官員都居住在這里,而且卡塔爾確實財大氣粗,能夠幫助哈馬斯和加沙地區的經濟建設,但是對于以色列來說,卡塔爾的影響力仍然太低。所以繞過來繞過去,幫忙的人不少,但是幫的上的還得是埃及。
此前在7月份時埃及也曾經介入過以色列和哈馬斯的沖突,并且提出過一份短暫的停火倡議,但是那次是一種“間接”的介入,并沒有在實質方面做出任何許諾。當時的埃及塞西政府剛剛成立,并沒有太多的時間來趟這潭“渾水”。而此次停火雖然哈馬斯并沒有直接參與,依舊是通過巴勒斯坦民族權力和法塔赫來傳話,但是從態度上來看,埃及已經大大提升了介入的“認真程度”。一方面埃及在這次調停中并沒有如7月份那樣給哈馬斯和以色列傳話,而是將雙方的觀點通過法塔赫進行溝通和交流;另一方面,埃及此輪停火倡議考慮到了哈馬斯和加沙地區的要求,即部分放松對加沙的封鎖。所以這次埃及沒有如7月份那次停火的“傲慢”,而是考慮到了哈馬斯的處境和希望。
其次,哈馬斯的條件得到了部分滿足。哈馬斯占據下的加沙,長期以來希望打破以色列的封鎖,減輕自身的經濟和政治壓力。盡管包括土耳其、卡塔爾等國在內的地區國家和國際組織都源源不斷地通過海路給加沙“輸血”,但是加沙地區所面臨的巨大的就業壓力和經濟發展難題,遠不是幾艘援助船和幾次“捐款”能夠解決的。所以打破現有的封鎖,成為了哈馬斯領導下的加沙地區的當務之急。打破封鎖有兩個方向,一是打破以色列的封鎖,這在當下來看,可能性顯然不大;另一個是讓埃及解除西奈半島-加沙地區的封鎖,即開放拉法口岸,這一點在此次停火協議草案中,成為了各方的共識。
再次,高昂的軍費讓巴以雙方有苦難言。此次沖突是巴以雙方近年來最慘烈的一次對抗,巴勒斯坦有超過兩千人在沖突中喪生,1萬余人受傷,近30萬人流離失所,直接經濟損失初步估計超過50億美元,加沙重建或將需要10年以上。以色列方面則有69人死亡,其中包括64名士兵和5名平民,為近年來以方死亡人數之最。以色列在沖突過程中的軍費開支也可能達到破紀錄的新高。除直接的人員傷亡與財產損失外,沖突給巴以雙方的經濟蒙上了厚厚的陰影。持續不斷的武裝沖突對兩國的旅游業造成重挫,同時嚴重減損了投資者的信心。在這種兩敗俱傷的爭斗中,停火無疑是迅速止損的直接途徑。
一紙協議難解百年宿怨
既然從以上三個方面看,這次停火來的合情合理,那么是不是巴以之間從此就會“萬世太平”呢?
恐怕這種想法太過簡單。從短期、中期和長期來看,仍然存在戰端重開的可能性。
從短期看,哈馬斯和以色列之間在加沙邊界地區的沖突是雙方戰火升級的關鍵因素。盡管控制了加沙,但是哈馬斯并不能完全管控加沙地區。一來哈馬斯高層內部意見并不統一,哈馬斯中央委員會為哈馬斯的最高權力機構,但是各個委員往往代表不同的內外部勢力,意見抵牾是家常便飯,所以此次停火協議能否得到哈馬斯高層的一致認可還要繼續觀察。二來哈馬斯旗下的軍事組織人員私做決定的舉動時常發生,所以哈馬斯能否有效約束旗下人員停止襲擊以色列目標仍然存疑。三來加沙境內除了哈馬斯之外,其他的政治軍事組織如吉哈德等,也有自己的勢力,如果在停火期間向以色列發射火箭,那么以色列和哈馬斯的停火也必然功虧一簣。
從中期來看,巴勒斯坦和以色列政壇變動將是影響和平的重要因素。對于巴勒斯坦來說,盡管哈馬斯和法塔赫達成了和解協議,在5月份組成了聯合政府,但是無論從過程還是結果看,法塔赫都占據了巨大的優勢。這次停火協議草案,埃及更是要求法塔赫作為拉法口岸的巴勒斯坦一側的管理方,將法塔赫的力量重新引入加沙。所以哈馬斯必然會尋求機會,重新在巴勒斯坦內部和解進程中占據主動。對于以色列來說,國內政治右翼勢力仍然強盛,在加沙地區的猶太人定居點也必然會成為巴以雙方沖突的不穩定因素。如何在未來一段時間內管控猶太人定居點和擴建行為,將會考驗巴以雙方。
從長期來看,哈馬斯和以色列之間仍然視對方為“非法”。哈馬斯在公開層面稱以色列為“猶太復國主義政權”和“臨時政權”,而以色列則稱呼哈馬斯為“恐怖分子”和“獨裁政府”,雙方都在不同的政治語境下構建著關于對方的想象。而如果巴勒斯坦建國問題遲遲不能得到突破的話,以色列和哈馬斯重開戰端的可能性就一直存在,巴以之間的和平也就永無寧日。
巴以沖突的根源是權力和利益的爭斗,這種緊張關系既存在于巴以雙方之間,也存在于各自內部。如果無法解決這一根本問題,巴以沖突就不會得到根本解決。此次停火協議也許真的能帶給我們和平的驚喜。不過和平仍然是暫時的,相比于承擔著百年沖突歷史和復雜爭端的巴以關系,一張停火協議,似乎顯得太過單薄。
摘自中國網
責任編輯:劉靖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