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重建中的伊拉克政府軍來說,實力最強、重建速度最快的無疑是伊拉克新陸軍。但是就在2014年的夏天,這支被寄予厚望的部隊被不到1000人的ISIS激進武裝分子打得潰不成軍。人們在唏噓之余不禁會問,伊拉克新陸軍為何不堪一擊,經歷了近10年的伊拉克新陸軍現狀如何?
重建速度最快的軍種
2003年4月9日,美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占領巴格達,薩達姆政權迅速垮臺,原有的40萬大軍也頃刻間“人間蒸發”。5月13日,美軍駐伊最高行政長官宣布解散伊拉克軍隊和安全情報機構。至此,薩達姆經營30余年并曾一度號稱“中東地區實力最強”的前伊拉克陸軍,無論從內容上還是形式上都已經成為歷史。由于前伊拉克陸軍在面對節節敗退的局面時大量官兵不戰而逃,一時間兵營、武器庫因無人看管,遭民眾大肆搶劫和偷盜,加上薩達姆戰前下達了各級軍隊各自為政的命令,大量武器散落民間或被損壞,據美方公布的數據,戰后武器庫僅剩下了18輛坦克和一些火炮。
出于低成本長期控制伊拉克的戰略需要,美國在解散伊拉克軍隊后又開始重建伊拉克軍隊。其實,美國布什政府在出兵伊拉克之前,就制定了伊拉克新軍組建的方案,其主要原則是使用美式裝備,確保美國對新伊拉克軍隊的影響力,此外,新組建的伊拉克軍隊所使用的武器裝備性能不能超過以色列,并以防御性為建設目標。雖然戰后伊拉克局勢并未按美國設計的軌道發展,美國的重建伊拉克軍隊方案也進行了多次調整,但整體上仍是按照美國預期建軍目標前進。陸軍作為三軍中建設速度最快、費用最低的軍種,被當作伊拉克新軍建設的重中之重。
2003年8月7日,美國和伊拉克臨時管理當局頒布第23號命令,公布伊拉克軍隊紀律條令,以保證對軍隊的控制。為便于管理,新軍隊暫時延用前政權的內務條例。根據美國和伊拉克臨時管理當局頒布的組建武裝力量的命令,美國在伊各主要城市開設征兵站,并責成美國前陸軍學校校長伊頓少將主持伊軍組建和訓練工作。這標志著伊拉克陸軍重建工作正式展開,也意味著伊拉克陸軍開啟了新的篇章。2004年底完成第一個陸軍師的組建工作,該師有1. 2萬人,為輕型步兵師,主要任務是負責伊拉克的邊界、道路及重要設施的安全,并擔負掃雷和清除未爆炸物的工作。
編制和裝備現狀
經過10 余年的重建,伊拉克基本建立起了一支21.5萬人的防御性陸軍。在編制上包括4個軍、12個師(最終會有14個師)和5個庫爾德師(或獨立旅)。伊拉克陸軍的軍級部隊下設1個支援旅、3~4個師、1個裝甲騎兵旅、1個或多個炮兵旅、1個合成航空中隊(加強編制)、伊拉克特種部隊以及1個工程兵旅或者工程兵團。2個庫爾德師被編入伊拉克陸軍的軍級部隊,另外3個庫爾德師成為事實上的伊拉克陸軍第5軍(庫爾德衛隊軍)。
具體來講,陸軍第1軍是伊拉克陸軍的戰略預備隊,駐扎在首都巴格達,包括陸軍總統旅、第6師、第9師、第11師和第15師。陸軍第2軍駐扎在伊拉克中部地區,包括1個裝甲騎兵旅、第4師、第5師和庫爾德山地師。陸軍第3軍駐扎在伊拉克南部,包括1個裝甲騎兵旅、第1師、第8師、第10師和第14師。陸軍第4軍駐扎在西部地區包括1個裝甲騎兵旅、第2師、第3師和第7師及1個庫爾德山地師。庫爾德衛軍駐扎在伊拉克北部,3個都是山地師。
在武器裝備方面,伊陸軍裝備水平并不高,大部分武器是薩達姆時期的裝備。輕武器方面,伊陸軍主要使用AK M、M-16、M- 4和AR-M1等突擊步槍,手槍型號名目繁多,既有北約國家“伯萊塔”系列、P226等著名型號手槍,也有華約的CZ-99、P-99等型號手槍,狙擊槍、重機槍、沖鋒槍等輕武器也是來自不同國家,型號繁多,性能層次不齊。伊陸軍反坦克武器主要是火箭筒,最普遍的型號就是大名鼎鼎的RPG-7及69式火箭筒,此外駐伊美軍遺留下來的AT-4火箭筒也大量裝備陸軍。
坦克裝甲車數量在很長一段時間里一直是衡量一支陸軍實力的重要考量因素之一。伊陸軍裝備的坦克裝甲車輛并不少,但質量上的層次不齊導致其整體水平不高。目前伊陸軍裝備的最先進主戰坦克是美國的M1A1M Abrams,共裝備了140輛,全部裝備于第9坦克師,該坦克由M1A1型坦克發展而來。T-72M2型主戰坦克是伊陸軍的另一種第三代主戰坦克,其數量不超過200輛,這些坦克一部分從波蘭購買,一部分由匈牙利贈送,有資料顯示,一些薩達姆時期的T-72M型坦克經修理后也裝備了新軍。伊陸軍原計劃裝備數量高達2000輛T-72型主戰坦克,當時還計劃與美國公司合作對坦克進行現代化改裝,提高其整體性能,但由于資金匱乏等原因,其裝備的數量遠遠低于預期。為了緩解伊陸軍裝備數量嚴重不足的困境,在重建過程中,薩達姆時期裝備的59式、69-2式等老舊坦克也被重新啟用。
在裝甲車(包括步兵戰車)方面,伊陸軍主要裝備了BMP-1步兵戰車和M113A2裝甲車,兩種履帶式裝甲車的總數超過1200余輛。除了履帶式裝甲車,伊陸軍還裝備了大量輪式裝甲車,包括輕型裝甲車、防地雷反伏擊車及輪式步兵戰車等等,總數量超過15000輛,其中“悍馬”高機動輕型裝甲車數量就超過12000輛,大多數輪式裝甲車都是駐伊聯軍贈送給伊陸軍的。根據相關信息,伊陸軍目前已經訂購了近500輛烏克蘭制造的BTR-4型輪式步兵戰車,該型戰車配備了30毫米機關炮和反坦克導彈,可運載8名左右士兵跟隨坦克部隊沖擊,整體性能超過伊陸軍裝備的所有型號裝甲車,可以說是伊陸軍目前裝備最好的裝甲車。
值得一提的是,上文提到的M1A1M Abrams型和T-72M2型兩種主戰坦克大多數裝備于伊陸軍戰斗力最強的坦克師—第1軍第9坦克師,該師裝備了120輛M1A1MAbrams型主戰坦克和130輛T-72M2型主戰坦克,是伊陸軍戰斗力最強的坦克師(在近期的伊拉克國內沖突中抵擋住了ISIS的攻勢)。該師總人數12000人,師下轄了坦克旅、機械化步兵旅、戰斗航空旅和炮兵司令部等,擁有坦克和裝甲車近900余輛,輪式車輛1500余輛,支援火炮192門,直升機77架。
被譽為“戰爭之神”的火炮是各國陸軍重點裝備,伊陸軍也概莫能外。目前伊陸軍裝備的牽引式身管火炮型號包括D-30式122毫米榴彈炮、M198式155毫米榴彈炮和M46式130毫米加農炮,三種火炮總數量超過200門,除此之外還有600余門不同口徑的迫擊炮。伊陸軍還裝備了一定數量自行火炮,包括BM-21多管火箭炮,2S19和M109式自行榴彈炮,自行火炮總數量超過150門。近期為了對付猖狂的ISIS,伊陸軍已經緊急采購了40億美元軍火,其中火炮成為此次采購的重點裝備。據悉伊陸軍采購的火炮型號包括2S19自行榴彈炮、TOS-1M自行多管火箭炮和迫擊炮等,其中采購TOS-1M自行多管火炮的舉動引起了人們的關注和討論。
TOS -1型近程多管火箭炮是蘇聯在20世紀80年代研制的一型戰場壓制武器,采用了T-72坦克的底盤,武器為配備了云爆劑的火焰燃燒式火箭彈,大多數國內媒體將其稱為噴火坦克。TOS-1A型火箭炮主要由底盤和火箭炮發射系統組成。由于底盤直接取自T-72坦克,底盤上方安裝了一個低矮的雙人炮塔,炮塔上設置了一個矩形多管火箭發射器,發射器擁有24個內徑為220毫米的火箭發射管。發射管分三層排列,每層各8個,2 4發火箭彈一次齊射用時7秒,并可選擇全部齊射或多發齊射,火箭彈射程在400~3500米之間。TOS-1A型火箭炮所使用的火箭彈采用了特殊的溫壓戰斗部。作戰時火箭彈上的火箭發動機推動火箭彈飛向目標,火箭彈在到達目標上空時將三乙基鋁或高能燃料的混合物噴灑到相當大的范圍內。這種三乙基鋁混合物,遇空氣即燃,縱火性能非常優異。
由于三乙基鋁是一種有機金屬化合物的氧化反應,燃燒時能釋放極高的熱量,瞬間就可以將一定空域范圍內的氧氣消耗殆盡,在火箭彈爆炸的一定區域內形成高溫超壓缺氧環境,因此敵方人員在這一區域內會被燒死或者缺氧而窒息死亡,且火箭彈爆炸形成的超壓環境可以撕裂眼睛、肺、內臟等人體器官,即使躲在掩蔽工事或地下室中也無法幸免于難。俄廠商向外界推銷TOS-1A型火箭炮時稱,僅一輛火箭炮齊射24發火箭彈,就可在7秒內摧毀一個小村莊和較大范圍的集群目標,毀傷能力非常強大。
據報道,伊陸軍共訂購了15架米-28NE武裝直升機,訂購該型武裝直升機是伊陸軍增強自身空中支援能力的重要舉措之一。目前,伊陸軍訂購的米-28NE已經有3架交付使用,并將很快投入到如火如荼的伊北部戰場。伊陸軍現在裝備有約120架直升機,型號包括米-35和米-28NE武裝直升機、OH-58C武裝偵察直升機和米-17 級E C -653運輸直升機等。為了進一步增強伊陸軍的空中支援能力,未來可能會繼續采購執行不同任務的直升機,并且俄羅斯和東歐國家制造的直升機會是首選,因為上述國家能夠提供物美價廉的產品。
不堪一擊的背后
伊陸軍作為伊拉克政府圍剿的主力,到目前,伊陸軍和ISIS仍在伊北部戰場激戰,雖然伊拉克政府后期調兵遣將對北部局勢有了一定控制,但伊陸軍在沖突爆發初期,2個師近3萬人在區區不到1000名的ISIS面前不堪一擊的表現仍令人疑竇叢生。分析認為,目前伊拉克軍隊和聯邦警察成員大部分都是從什葉派中招募,有不少軍警是由原來的什葉派民兵收編而來,大體上仍聽命于什葉派,國家觀念不強,缺乏誓死保衛遜尼派聚居地區的決心。此外,管理不善、貪污腐敗等現象也影響了伊陸軍戰斗力的增強。在遜尼派聚居區,伊拉克軍警與當地居民的關系一直比較緊張,難以得到當地民眾支持,這也是導致其節節敗退的重要原因。
與ISIS人員數量和裝備水平相比,伊陸軍有很大的優勢,但卻并沒有把優勢轉化為真實戰斗力。伊陸軍不堪一擊的事實再次證明了經典觀點,即武器是決定戰爭勝負的重要因素,但決定戰爭勝負的根本因素是人而不是物。民族矛盾、宗教矛盾、訓練不足等眾多因素難以讓伊拉克安全部隊形成同仇敵愾的強大氣勢,這就意味著伊陸軍是一支沒有軍魂或核心凝聚力的部隊,而目前經過了約10年重建的伊拉克軍隊仍無法提供鑄造軍魂或核心凝聚力的環境,因此伊陸軍未來重建工作仍然任重道遠。
責任編輯:劉靖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