滄海桑田,人世巨變。經過兩個甲子輪回,今年即公歷2014年又是一個甲午年。如今,面對我國東部的維權斗爭和復雜的對日關系,人們再回顧120年前那場歷時8個多月的甲午戰爭,可以鑒古警今、溫故知新。筆者曾多次去過日本,一直深感中國與這個有亞洲人面孔、卻又學西方心理的“黃皮白心”的國家隔海為鄰,既是不幸又是幸運。從甲午戰爭以來,日本對中華崛起長期形成了阻礙,同時又是一個有力的刺激。如今,人們追思120年前那一仗,不能僅限于不忘北洋水師的黃海之殤和旅順萬古墓的血債,而應將其放在中國和日本近現代歷史的進程中來審視。
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說明,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各個民族國家生存的環境和經濟條件,決定了自身的歷史傳統和思維習慣。中華民族幾千年間以基本固定的農耕土地和部分牧業區為生息地,形成了熱愛和平、崇尚禮義又相對保守的傳統。日本列島內雖然也以農耕為主,島國生存環境狹隘卻容易滋生奮爭和向外擴張的習性,外侵首要目標又必然指向相距最近的朝鮮半島和中國。
早在中國的宋朝和明朝先后被少數民族滅亡后,日本便認為“厓山之后無中國,明亡之后無華夏”,心理上產生了一種對華優越感,加之蒙元軍的進攻被日軍借助臺風即所謂“神風”擊敗,16世紀后長崎開港后日本人又先于中國學到了西方的火器技術,豐臣秀吉等人便提出了征服中國的計劃,只是因倭寇襲擾和侵略被明朝軍隊打敗才一度收斂了野心。有擴張主義基因的日本,經過19世紀60年代的明治維新增強了經濟軍事科技實力,“征韓”、“征清”便迅速付諸實施,1894年即甲午年間中國所遭遇的那場戰禍便勢不可免。
對甲午之戰的慘敗,百年來眾多國人總有痛切之感,有些人經常列舉雙方武器裝備的一些數據,認為中國引進的武器并不比日本落后,為何陸戰一觸即潰而海軍也遭覆滅?其實當年中日之間的差距主要不在武器領域,而在國家制度和社會觀念方面。以古代化對抗近代化,清廷必敗無疑。
甲午戰爭期間,清朝軍隊八旗、綠營不僅腐朽不堪,陸軍的編制還是沿用明代和湘淮軍營制,作戰還是保持密集隊形而不懂近代戰術,等于拿著部分新式槍炮的古代軍隊。相比之下,日本陸軍已完成了近代步、炮、騎、工兵的建設,戰術也全面學習當時世界陸軍最先進的德國戰術。北洋海軍是中國惟一的西化軍種,且同日本一樣學習英國制度和戰術,從黃海海戰的技術水平看同日方還在同一檔次。不過封建官僚式的管理和衙門習氣同樣充斥于海軍,清廷還把軍艦當成沿海浮動炮臺使用,不通曉近代海戰尤其是爭奪制海權的理論,最終艦隊困守威海港內被日本的陸軍從背后扼住而走向覆沒。
回顧甲午戰爭,應該從政治、經濟、軍事和社會制度變革全方位進行考察,才能找到當年日勝中敗的原因。不過歷史辯證法說明,壞事往往能變成好事。日本侵華給中國造成了歷史災難,同時又推動了中國的進步。梁啟超曾總結說:“吾國四千余年大夢之喚醒,實自甲午戰敗割臺灣償二百兆以后始也。”這一仗使進步的中國人在政治上看清了封建專制的腐朽,從而促使了國人的覺醒,變法、革命的大潮也從此開始,并最終改變了古老神州的命運。
徐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