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日甲午戰爭為19世紀末日本侵略中國和朝鮮的戰爭。它以1894年7月25日豐島海戰的爆發為開端,先后經歷三個階段,至1895年4月17日《馬關條約》簽字結束。甲午戰爭給中華民族帶來空前嚴重的民族危機,大大加深了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另一方面則使日本國力更為強大,得以躋身世界列
強。中日甲午戰爭已經結束一個多世紀,120年以來,無論是本國學者還是外國學者,都在努力揭示和深
挖這場戰爭的前因后果。雖然資料堆積如山,結論五花八門,歸納起來不外乎圍繞以下三個方面論述和闡述:一是作為發生這場戰爭的背景,即中日兩國所處的客觀環境和條件;二是決定這場戰爭勝負的主因,即兩國上層建筑包括戰略構想以及行為在內的主觀因素;三是影響這場戰爭進程的國際形勢以及社會態勢等外部環境和條件。
甲午戰爭雙方處于的客觀環境和條件
大多數學者著重對中日兩國當時的綜合國力進行比較,得出的結論是,中國封建制度落后于日本資本主義制度,加上清王朝因循守舊,造成清國的綜合國力明顯不及日本。中日兩國的近代工業起點幾乎同時起步,水平相差無幾,但到1894年甲午戰爭開戰之際,雙方的工業水準已不能同日而語。結論是,一個回光返照的古老帝國與一個新興發展起來的資本主義國家不可避免要地發生一場戰爭。不過,也有人提出截然相反的意見。他們認為,開戰前中日經濟、軍事實力旗鼓相當,甲午海戰失敗的主要原因在于朝廷腐敗。從經濟上看,甲午戰前日本的重工業還比較薄弱,輕工業中也只有紡織業比較發達。鋼鐵、煤、銅、煤油、機器制造的產量都比中國低得多。當時日本共有工業資本7000萬元,銀行資本9000萬元,年進口額1.7億元,年出口額9000萬元,年財政收入8000萬元,這些指標除了進口量與中國相當外,其他都低于中國,說明當時日本的經濟實力和中國一樣并不強盛。從軍事上看,日本在甲午戰前的一二十年里,竭全國之力提升軍事實力,尤其重視海軍建設,到1893年,擁有軍艦55艘,排水量6.1萬噸,與中國海軍主力北洋艦隊相當,但中國還有廣東、福建水師。日本常備陸軍22萬人,總兵力不到中國的一半,武器裝備也相差不大。很顯然,中日軍事力量對比,不像鴉片戰爭時大刀長矛對堅船利炮那樣懸殊,有的方面如海陸軍總量中國還略占優勢。也就是說,甲午戰爭中國之敗,并不是敗在包括軍事力量在內的綜合國力上。
兩國上層建筑戰略構想及其行為
不少學者認為以慈禧太后為首的大清王朝腐敗、勾心斗角、采取不抵抗政策以及麻痹輕敵是造成甲午戰爭失敗的主要原因。作為清朝最高權力者的慈禧太后竟然挪用海軍軍餉用于挖掘昆明湖,修建頤和園,為了不影響她六十歲大壽慶典還提出不抵抗主張。慈禧不抗戰主張既出,李鴻章縱然有三頭六臂,即使軍事才華橫溢,也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何況作為洋務運動發起者和北洋水師創始人的李鴻章也有私心雜念,關鍵時刻不是以國家利益為重而是為保存北洋水師實力,采取消極回避的策略,避免主動出擊,以致錯失可以重創或擊敗日本海軍的良機。有學者認為李鴻章是靠打仗起家的,他一生打過無數次以弱勝強、以少勝多的戰役。從主觀上講,他不懼怕日本。當時清朝的一些有識之士,如兩江總督沈葆楨、臺灣巡撫劉銘傳等看出“倭人不可輕視”,但朝廷和大部分政要依舊“不以倭人為意”。
與大清王朝的腐朽政權恰恰相反,日本走上了資本主義道路,國力日漸強盛。當時的日本,正交叉進行兩次工業革命,1888年,日本產業革命出現高潮,因此急需對外商品輸出和資本輸出。以天皇為首的日本統治集團急于從對外擴張中尋求出路。1887年,日本參謀本部制定了所謂“清國征討策略”,逐漸演化為以侵略中國為中心的“大陸政策”。其第一步是攻占臺灣,第二步是吞并朝鮮,第三步是進軍滿蒙,第四步是滅亡中國,第五步是征服亞洲,稱霸世界,實現所謂的“八纮一宇”。日本在幾十年里將上述國策一以貫之,進行各方面的充分準備,前后實施了8次《擴充軍備案》。甲午戰爭前的幾年,平均年度軍費開支高達總收入的31%。1887年天皇下令從皇室經費中擠出30萬元作為海軍補助費,這筆錢雖然不算很多,但表達了最高統治者的決心,勢必對全國產生很豪紛紛捐款,一年就有100多萬元。日本一面擴軍,一面派出大批間諜在中、朝活動,在甲午戰爭前繪成了包括朝鮮和中國遼東半島、山東半島和渤海沿線的每一座小丘、每一條道路的詳圖。日本天皇帶頭削減宮廷開支充當軍費,慈禧卻拿軍費過生日。籌措戰爭的錢財兩國的做法也完全不同,日本靠出售國債聚財;中國是強征稅收斂財,導致民不聊生,怨聲載道。
國際形勢及國際社會等外部環境和條件
當時,世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逐步向帝國主義過渡,日本的侵略行徑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西方列強的支持。美國希望日本成為其侵略中國和朝鮮的助手;英國企圖利用日本牽制俄國在遠東的勢力;德國和法國為了趁日本侵華之機奪取新的利益,也支持日本侵略中國。俄國雖然對中國東北和朝鮮懷有極大的野心,但尚未準備就緒,因此對日本采取不干涉政策。列強默許或縱容的態度,成為日本實施侵略計劃的有利條件。
反觀中國方面,戰前沒有明確的戰略方針和作戰計劃。由于統治集團主戰、主和意見分歧,相互掣肘,事先既未組成專門的作戰指揮機構,更無統籌全局的戰略指導。始終寄希望于俄、英等國的“調停”,繼則在海陸戰端已啟的情況下倉促宣戰,并命令北洋大臣李鴻章“嚴飭派出各軍,迅速進剿”,沿江、沿海“遇有倭人輪船駛入各口,即行迎頭痛擊,悉數殲除。”實際上是實行海守陸攻的作戰方針。
從戰略規劃方面,日本就已經拔了頭籌。從海戰方面來講,在近代戰爭中,掌握制海權非常重要。
清朝政府一味依靠外國調停,沒有把立足點放在自身力量上,也是戰爭失敗的原因之一。朝鮮戰場的失利,雖然造成了一定的被動,但還沒有影響全局。這時候,清政府如果能認清形勢,堅定地投入反侵略戰爭,并采取正確的戰略,一定能夠挫敗敵人的進攻。可惜中國最高統治者中掌實權的慈禧太后、奕等都是主和派,李鴻章也堅決主張“羈糜為上,力保和局”。從戰爭開始到失敗投降,他們一直致力于爭取英俄德法美等國家的調停,以達到求和目的。外交和軍事一樣,都是國家政治行為的重要手段。李鴻章想利用各國之間的利益沖突遏制日本,解除中日軍事對峙,用心可以理解。但他顯然對列強干預成功的可能性期望太高了,過分依賴外交斡旋而放松了軍事努力。他認為“列強必有區處,必有收場”,命令部下“靜守勿動”,“保艦勿失”,既殆誤了軍機,又影響了士氣。李鴻章首先請求英國調停,他考慮英國在華既得利益最多,日本侵華“英人必不答應”。但沒有想到英國和日本已經在背后進行了交易,英國照會日本:“中國之上海為英國利益之中心,故須日本政府承認不在該港及附近為戰爭的運動。”當日本政府承諾英國在長江流域的權益不受影響時,英國不但放棄干預,還與日本簽訂了《日英通商航海條約》,以示支持。英國甚至對日軍擊沉本國商船事件保持沉默。就這樣,中國被英國出賣了。
李鴻章轉而請求俄國干涉,因為俄國的勢力范圍主要在東北,與日本有利益沖突。但這時俄國西伯利亞鐵路尚未修通,在遠東爭奪的籌碼還不夠,并不想和日本鬧翻,只是進行了一番口舌之爭了事。擔任中國稅務司長的英國人赫德這樣評價:“俄國人在天津挑逗了一番,過了兩個星期忽然又推卸了,李鴻章討了一場無趣。”
清政府還請求德、法兩國調停,更是徒勞無益,白白浪費時間。英俄德法調停落空后,李鴻章還異想天開地寄希望于美國調停。偽善的美國回復說:“美國抱嚴正的中立態度,只能用友誼的方式影響日本。”實際上美國并不是什么中立的態度,而完全是倒向日本的。美國駐華公使田貝公然說:“戰爭是中國堅持在朝鮮的宗主國地位引起的,‘過’在中國。”美國駐華代辦田夏禮說:“應該讓戰爭順著自己的道路走下去,如果干涉帶來和平,那種和平是不能持久的。惟有使用武力才能使這個國家和世界融洽共處,只要清皇朝不致受到威脅,中國的戰敗倒是一個有益的經驗。”田貝還寫信給李鴻章:“徹底放棄求得干涉的念頭,背向歐洲列強,面向日本。”這里的面向日本,不是指贏得戰爭,而是求和投降。美國在支持日本侵華的路上遠比其他國家走得遠,給日本提供軍事貸款,派遣軍事顧問,運送軍用物資,包庇日本間諜,甚至允許日本軍艦掛美國國旗蒙蔽中國海軍。
列強之間存在著利益沖突,經常會有一些矛盾,但在擴大對中國的侵略、加深中國殖民地化程度以攫取更大利益方面是一致的。赫德道出了實情:“所有國家均向中國表示同情,并說日本這樣破壞和平是不對的。但沒有一個國家采取任何實際行動幫助中國。”列強十分清楚,日本戰勝中國他們都可以分一杯羹,戰后的情況正是這樣,列強利用“最惠國待遇”、“利益均沾”、“門戶開放”等強盜條約都得到了很多好處。歷史證明,一些小國依附大國尚可在夾縫中謀求生存,但大國此路不通。龐大而虛弱的中國,如果不能自強自立,把反侵略戰爭的立足點放到自身力量上,就會成為被宰割的對象。要想求得和平,只有良好的愿望是不行的,靠別人也是靠不住的,必須在戰爭中立于不敗之地。這個道理,連改良派思想家梁啟超也看得很清楚,他說:“李鴻章之手段,專以聯某國以制某國為主。夫天下未有徒恃人而可以自存者,必有我可自立之道,然后可以致人而不致于人。”是的,戰爭不相信眼淚,弱國無外交,戰場上如果沒有勝算,談判桌上肯定什么也得不到。甲午戰爭的歷史教訓,充分證明了這個真理。
差異性民族文化的影響
120年前發生的甲午戰爭有為數不少的資料需要繼續整理,失敗的原因需要繼續深挖,其中也有太多的教訓需要吸取。在歷時不到一年的甲午戰爭中,號稱“亞洲第一大艦隊”的北洋水師,彈指間檣櫓灰飛煙滅。在痛心疾首的同時,我們不得不反省和反思,根本原因究竟何在,如何加以防范才能不重蹈覆轍?除了回顧歷史,總結教訓之外,還要從中華文化和民族特性上找問題查原因,對照現實版的中日關系是非曲直,發現新“線索”,理出新“線頭”,以便我們認清形勢,看清本質,未雨綢繆,吸取歷史教訓,增強免疫力和抵抗力,在今天中日海洋權益爭端中牢牢掌握主動權,立于不敗之地。
中華民族歷來將以和為貴、以德報怨看成是美德,并以此為榮、以此為耀。但在與狼性國家日本打交道的過程中,就是這些國人始終認為是傳統美德、應該極力推崇和發揚光大的、被作為中華精神文明瑰寶傳承的“道德經”受到了嚴重挑戰,甚至備受質疑:它是否變成了被日本充分利用而成為戰爭失敗的根源?120年過去了,但是甲午戰爭失敗的陰霾似乎依然籠罩在中華大地上空,壓在炎黃子孫的心頭沉甸甸的,有點喘不過氣來。中國是舉世聞名的禮儀之邦,中華民族與鄰為伴、與鄰為善、以和為貴的傳統美德至今依然在被日本利用。在激烈的海洋權益爭端中,中方始終按照習慣性思維方式,保持和遵循傳統的做法,以退求合,讓利求和,結果給日方輕而易舉地利用我“善良”和“善舉”得寸進尺。
結 語
接受甲午戰爭失敗的深刻教訓,不做21世紀的李鴻章,這就是中華民族從長期實踐中積累的對日關系的經驗之談。我們期望早日改善中日關系,但不是無原則地一味退讓和退縮,而是對日本安倍晉三等右翼分子必須保持高度警惕,以斗爭求和平,以斗爭求穩定,未雨綢繆,有備無患才是正確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