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子高考結束,兩個月后就要離開家去大學讀書。看著他比我高出一頭的個子,一下把我帶回到18年前孩子剛出生的日子里:混亂忙碌、疲憊辛勞、爭吵抱怨、稀里糊涂,沒有電影、沒有聚會、沒有旅游,直到一年后孩子可以自己走了,這種封閉、混亂、溫馨的日子才慢慢結束,如夢醒來,兩人世界終于實實在在地過渡到三人世界了。
孩子的到來,會給幸福的兩人世界帶來怎樣的沖擊呢?瀏覽網上各個親子論壇里,常有剛“升級”的父母們就“孩子出生后夫妻關系是變好了還是變差了?”進行的討論。真是幾家歡樂幾家憂、個中甘苦自己知,回復中好壞的各占一半,沒有變化的比例很小。
有了小“第三者”,你和老公的關系變得怎么樣了呢?
我小孩剛滿6個月。自從生了小孩后,我與老公總會因為家里的瑣事吵架,真的是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吵,兩個人誰也不肯讓誰,每次吵到最后都是互相慪氣,冷戰。我現在都心灰意冷了!我們是交往了8年才結婚生小孩的,之前他非常溫柔體貼,什么事情都能好好說的,現在稍有不滿意就生氣、吵架!現在怎么變成這樣!每次吵完我都在想,老這樣兩個人都辛苦,分開會不會對彼此都好一點呢?
我們的夫妻關系變好了!婚前兩人因為發生點兒事鬧得很不開心,感覺自己和他結婚是出于報復,辦完婚禮都不想去領證,想到了一定時候就離開走掉。但是很快懷孕,關系還是沒有改善,最長的一次冷戰有一個半月,當時想把小孩拿掉,但又舍不得。直到快生了,他對我越來越好了,去哪里都要叮囑不要自己坐公交車,要么他送,要么叫出租。剖宮產后醫生把女兒抱給他時,笑得嘴巴都沒合攏,而且日夜在醫院照顧,把婆婆和媽媽都趕回家去了……現在對我是越來越好了,不過還是排在女兒后面!
關系沒太大的變化,老公一如既往的好。婆婆也在,但是老公還是袒護我。
談不上變好變差,感覺變成了親情,因為寶寶兩個人拴得更緊,但卻缺少了二人世界的甜蜜。
婆婆來了過后,老公什么都不做了,還挑三揀四,我一讓他做點事,婆婆就跑出來說:喊他做什么啊,你去做了就是了。我覺得生了寶寶過后,離婚的想法都有了。
生孩子之后稍微變差了一點兒,因為孩子忙碌,觀念不一致而吵架。孩子稍微長大一點,夫妻又回到原來的狀態。有時兩人想吵架,孩子在中間稍加調節便會煙消云散。
幸福的婚姻讓人欣慰,不幸的婚姻讓人唏噓感嘆,更加不幸的要么分手,要么壓抑多年,最后無法抵抗后續婚姻生活的考驗還是分開。在尋求心理咨詢的夫妻中,因為照顧剛出生的寶寶而沖突抑郁的案例也很多。
孩子來到這個世界,他們是可愛的小天使,還是檢驗你們愛情的試金石?夫妻兩人該怎樣把握,才能經受住天使的考驗?
從心理學的角度看,“小第三者”的到來,對于個人、夫妻和雙方家庭,具有特別的意義。了解這些意義之后,也許會幫助年輕的父母在爭吵慪氣之余,能找到走出來的一條路。
個人成長的轉折點
有時候我們用“整出人命來了”調侃還處于甜蜜愛情中的夫妻突然發現孩子來了,這句話既有沒準備好的慌亂,也有面對孩子的壓力。新生命到來,對于年輕父母來說是一次人生洗禮,體會到角色的巨大變化,從“別人的孩子”升級為“別人的父母”了。一個人從離開家庭成為獨立的成年人,到結婚組建自己的家庭,接著生兒育女為人父母,這一系列的成長過程,不斷地改變個人角色和身份,完成生命中一次質的跨越。
這種等級和角色的改變,會在心理上不知不覺地產生很大的沖擊,責任、希望、成就、使命……這些體現人生意義的詞語,喜悅、幸福、焦慮、擔心、恐懼……這些表達感受和情緒的詞匯,會在不同的人的腦海里反復出現,年輕的父母被這種情緒和感受所籠罩,開始他們哺育新生命的歷程。于是,年輕的爸爸為賺取奶粉錢而努力,年輕的媽媽則為日夜照料寶寶而辛苦。
這樣說壓力很大吧,好在你身邊總會有朋友用過來人口氣說:“痛苦是一時的,麻煩會不斷的,但幸福是永遠的”。
什么叫個人成長,心理學用“自我的分化”來描述一個人能夠脫離原來的家庭,獨立地面對自己的情感需要和創造物質基礎,其中,能夠與父母在情緒上的分離是成長的關鍵:不糾結于父母之間的矛盾和爭吵,能夠脫離父母的肯定與否定,無需在情感上依賴父母的照顧,這些都是自我分化良好的主要內容。一個人分化好了,就能在自己的婚姻和家庭中承擔成年人的責任,孩子的到來,會加快自我分化的完成。
雙方家庭的重新整合
現在以獨生子女居多,新組建的家庭都是獨立的小家庭,與雙方父母的物理距離和心理距離都比較遠,也許只是婚禮前后、逢年過節的時候有些禮節性的接觸。但孩子出生之后,這種被忽略的關系,會切切實實地來到自己身邊,長期地時刻與小夫妻的生活相伴。
人都有回避痛苦的本能,若是感覺兩代人關系不好相處,平時多以忽視為主。孩子出生后,可能需要父母在經濟和人力的幫助,而祖輩也有照顧孩子的情感需要。若這時候與難以相處的婆媳關系交織在一起,就會讓新升級的父母不得不面對與老人共同生活帶來的關系和性格的磨合,這又是一份壓力,畢竟能處好兩代人關系的是少數。
更為關鍵的是,婆婆的到來,必然引發丈夫身上固有的缺點暴露(也就是常說的沒長大的那部分性格),也會給丈夫平衡處理婆媳關系帶來困難。這種情況是無法避免的,沒有僥幸可言。小夫妻在忙碌照顧孩子的時候,要清晰地看到這點,對婆媳矛盾和丈夫性格變化有所準備,尤其是妻子產后性格不穩定,作丈夫的需要更加清醒。
穩定夫妻關系的助力
結為夫妻的兩個人,都希望恩愛體貼,融為一體。另一方面人又有保持個性獨立的本能,這是一種矛盾中的平衡,平時會有工作、愛好、朋友來協調。孩子出生后,自然成為平衡夫妻關系的天使。不管是過于融合,還是不知不覺的冷淡,都會在孩子面前變得很大不同,這就是前面網友提到的,因為孩子的到來,夫妻關系變好了的原因。
當然,如果夫妻本身關系已經無法調整,其中一方利用孩子這個第三方來獲取家庭支配權,孩子的出現就會成為夫妻矛盾的工具,加速家庭的分解。比如本來夫妻關系有裂痕,孩子到來后,母親利用自己天然的和孩子親密的地位,來要求和貶低丈夫的存在價值,或者丈夫通冷淡來逃避責任,都會使夫妻矛盾激化,變得不可收拾。這樣讓人痛心的例子也很多,前面也有提到。
作為一個核心結構,父母和孩子的三角關系組成了家庭的全部內容:夫妻關系、母子(女)關系、父子(女)關系。這三個關系哪個更重要呢?可能有人會說,孩子這么小,當然是母子關系最重要。其實,最重要的關系是“夫妻關系”,只有良好的夫妻關系,才能為母子關系提供持續的情感和物質支持,才能面對來自上一代的干擾,處理好婆媳關系的緊張和焦慮。同時,良好的夫妻關系,對于孩子來說,也能同時得到父母的呵護,而不是成為父母爭斗的工具。這時候的父子之間形成的情感依附,成為穩定夫妻關系的最好助力。
所以,一個合理的家庭結構式,以夫妻關系為核心,以母子關系為重點,增加父子情感連接,處理好與上一代人的關系,同時保持各個關系的穩定和一定的靈活性。這樣的家庭結構,既能保證孩子得到良好的照顧,也會為將來家庭面對各種困難,以及幫助每個家庭成員面對社會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礎。
這種家庭關系,夫妻不再只有單一的愛情,丈夫是孩子的父親,妻子是孩子的母親,這是一種人倫親情。想想以前人們用“孩子他爹,孩子他娘”作為夫妻的互稱,就是這種親情的表現。親情讓夫妻關系更加穩定,這就是孩子帶來的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