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很多人說母乳6個月以后就損失了大部分營養,在營養上比白開水好不了多少;也有的媽媽覺得母乳的功能特別強大,堅持喂到寶寶兩歲多,母乳自然消失。您覺得母乳喂養持續多長時間較為合適?
A:如果媽媽維持營養豐富的膳食攝入,產后1個月、3個月、6個月、9個月、12個月,甚至更長時期,乳汁中的養分含量并不會大幅度降低,例如,產后12個月每100 g母乳中約含1 g蛋白質、3.5 g脂肪、7 g乳糖、30 mg鈣,并含有維生素A、鐵、免疫因子等多種其他營養素和促進兒童健康的成分。每100 g母乳還可為嬰兒提供約88 g水。而白開水只是水分,不含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各種維生素和礦物質等生命必需的養分,無法與母乳的營養進行比較。
母乳的功能確實非常強大,基本可以滿足6個月內嬰兒的所有營養需求,同時哺乳過程還能增進母嬰交流,促進兒童心理和智力發育,母乳中含有的促進免疫力的因子,使母乳喂養的嬰兒極少患病。但是嬰兒到6個月左右時,乳牙開始或已經萌出,胃腸道消化能力發育日漸增強,已經可以逐漸接受母乳以外的其他食物。此時,嬰兒的體重比出生時增加了近一倍,對營養的需求高于前6個月,單純的母乳喂養不能滿足兒童生長發育的需求。為了促進牙齒發育,促進咀嚼、吞咽、胃腸道功能的進一步成熟,滿足日益增加的身高和體重的營養需求,要在6個月左右給兒童添加固體的食物,就是我們常說的輔食。
妊娠和分娩及嬰兒的吸吮促發乳腺發育,啟動了乳汁分泌,在嬰兒吸吮或用吸奶器不斷排空乳房的刺激下可持續分泌乳汁,只要媽媽營養和精神狀態良好,對乳房的排空刺激不停止,泌乳功能會持續存在,母乳不會自然消失。但是,由于2歲左右的寶寶牙齒和胃腸道功能日趨完善,如果寶寶過度依賴母乳,有可能不好好吃飯,導致營養攝入不足。同時,母乳中的營養全部通過母體提供,如果母親膳食營養攝入不足,會動用身體儲備,例如母親動用自己骨骼中的鈣來維持母乳中鈣的含量。因此,過長時期的母乳喂養,對媽媽的膳食營養和自身健康有較高的要求,如果母親膳食營養攝入不足,過長時間的哺乳,會導致母親自身營養不良。
從嬰兒的生長發育需求和保護媽媽健康兩方面來看,最好的做法是堅持純母乳喂養到孩子6個月,然后逐漸添加各種輔食,并且繼續給予母乳喂養,到孩子2歲左右,可以轉為由依賴母乳和輔食過渡到和家人在餐桌上一起吃飯。
Q:2~3歲的寶寶無論蔬菜怎么做,都不喜歡吃,日常中攝入的蔬菜幾乎沒有,水果也不多,會不會營養缺乏?
A:當然會。2~3歲的寶寶仍處于大腦、體格和機體各器官發育的關鍵時期,只有攝取充足的、均衡的、全面的營養才能保證兒童的身體與智力正常發育。此時,寶寶的咀嚼、消化、吸收能力已經能接受大部分食物。這些食物中,谷類(主食)食物主要解決吃飽問題,滿足寶寶能量的需要,同時,粗糧食品還能提供B族維生素;肉、蛋、奶等動物性食物主要提供蛋白質,奶類食物還可以提供豐富的鈣;豆類和堅果也可以提供蛋白質和能量。但是,蔬菜和水果中含有上述食物中所缺乏的多種維生素,如深色的蔬菜和水果(菠菜、西蘭花、茼蒿、胡蘿卜、番茄、杧果、橙子等)可提供豐富的維生素A、維生素C和葉酸,這些營養素對提高兒童免疫力、促進鐵吸收和預防貧血、保護兒童視力等有極其重要的作用。而且,蔬菜和水果還能提供豐富的纖維素,促進胃腸蠕動,促進排便,預防便秘。
很多兒童不喜歡吃蔬菜和水果,尤其是蔬菜,主要是因為蔬菜里纖維多,咀嚼后兒童感覺沒嚼爛,不好吞咽。家長可以將蔬菜切碎,放在粥里,做成蔬菜粥,或者和肉等一起做成餡,做成包子、餃子,或者丸子等孩子愛吃的食物形態。總之,家長要想辦法讓兒童吃蔬菜和水果,尤其是深色的蔬菜和水果,否則孩子會缺乏微量營養素,不利于孩子的健康。喜歡與否,不是與生俱來、不可改變的,家長有義務幫助孩子建立良好的飲食和生活習慣,這些好的習慣有益于孩子一生的健康。
Q:現在過敏體質的寶寶越來越多,日常生活中哪些食物容易導致嬰幼兒過敏?
A:常見的食物過敏原主要是食物中的蛋白質。兒童最常見的食物過敏原有牛奶、雞蛋、花生、大豆、堅果、魚、貝類食物和小麥等。多數兒童對攝入的食物蛋白逐漸耐受并不會發生不良反應,有2%~8%的兒童會出現過敏反應,包括皮膚、呼吸道、胃腸道、全身性癥狀,有的終生有過敏危險。
Q:對于過敏體質的嬰幼兒,在其日常喂養上應該注意哪些方面?
A:添加輔食時應注意觀察嬰兒的消化能力和過敏反應。在添加一種新食物的過程中,如有嘔吐、腹瀉、口腔發癢和腫脹、出疹子等消化不良反應或過敏癥狀時,可暫緩添加。待癥狀消失后,再從小量開始試著添加,如果仍然不能適應,需暫停食用并咨詢醫生。嬰兒生病時,最好不添加新的輔食。
通過膳食日記和排除飲食的辦法可以初步確定可疑食物過敏原?;蛘叩结t院進行臨床過敏原試驗等檢查確診過敏原。明確告知家庭成員掌握嬰兒對哪些食物過敏,在嬰兒的飲食中排除這些食物,并掌握過敏反應的正確處理方法,嚴重過敏要及時就醫。
Q:在市場上有著眾多的嬰幼兒膳食補充劑,比如鈣、鐵、鋅制劑等,有沒有必要讓孩子進行適量的補充呢?
A:一定要根據孩子對營養素的需要量、孩子通過食物攝入的營養素量、孩子有沒有缺乏營養素的表現等,綜合考慮是否要額外補充膳食補充劑。之所以稱為膳食補充劑,顧名思義,是因為孩子通過日常食物所攝取的營養素不能滿足孩子生長發育的需要,才額外補充的制劑。如果嬰幼兒通過日常膳食已經攝入了足夠的鈣、鐵、鋅等營養素,并且孩子沒有缺乏這些營養素的癥狀,如腿抽筋、貧血、食欲差、生長慢等,則不需要額外補充。營養的質和量是健康的基礎,不是營養攝入越多越好。俗話說,過猶不及,對于營養素的攝入也是這樣的道理。如果營養素補得過多,比如,通過喝奶已經攝入了足夠的鈣,還額外大劑量補鈣,不但不利于健康,反而可能導致腎結石等不良后果。
因此,首先建議通過食物攝入營養素,如牛奶、酸奶、奶酪等奶制品能補鈣,血制品和牛肉等紅肉可以補鐵,海產品中的牡蠣中含有豐富的鋅。當通過食物攝入的營養不足時,尤其是有食物過敏或嚴重偏食和挑食的兒童,可以通過膳食補充劑補充營養,防止營養缺乏。補充膳食補充劑時,最好咨詢醫生或嚴格按照產品推薦量補充,避免過量補充對健康的損害。
Q:發燒是嬰幼兒經常遇到的情況,除了為寶寶物理降溫或者藥物降溫外,我們在飲食上還需要注意些什么?
A:發燒,一般指體溫超過37.4℃。發燒時體內流失的水分增加,在飲食上,首先要保證孩子水分攝入充足,可以通過喝水、喝粥、喝清淡的湯汁、喝果蔬汁等補充水分和維生素。其次,發燒時,兒童的味覺、消化吸收能力降低,要吃清淡、易消化的食物,減少消化吸收過程中胃腸道的負擔;飲食避開油膩食物(如肥肉、雞湯)和難消化的食物(如糯米),多吃蔬菜和水果。而且,發燒時會消耗更多的能量和蛋白質,一定要鼓勵寶寶吃東西,增強身體免疫力,抵抗發燒對健康的危害。
Q:有好多小寶寶每3天才大便一次,算不算便秘呢?需要用食物或者藥物進行調節嗎?
A:便秘是指排便次數減少或糞便干燥難解。由于兒童排便習慣不同,要根據兒童排便習慣有無改變及排便困難程度作出判斷。如果寶寶出現2周以上的排便次數減少,或次數雖不減少,但是糞便干燥、排便困難,都可以認為是便秘。一般來講,每周排便少于3次,可以診斷為便秘。
便秘的寶寶要多吃蔬菜、水果、紅薯類粗糧等含膳食纖維多的食物,增進胃腸道蠕動能力,縮短排便間隔;每天多喝水、湯汁、豆漿等液體,以保持腸道中糞便的水分,使大便軟潤,有利于排出。通過如廁訓練建立規律的排便習慣,例如寶寶采用上身直立的姿勢如廁,每天固定時段和有意識地如廁排便等,可以預防便秘。增加寶寶的身體活動,可以促進胃腸蠕動,促進大便排泄。嚴重時,可以采用糞便軟化劑和腸道潤滑劑,如開塞露等,及時幫助排便。必要時,可咨詢醫生進行藥物治療。
Q:對于嬰幼兒的零食,哪些是寶寶不宜多吃的?而哪些又是對健康有益的好零食呢?
A:正確選擇零食品種,合理安排零食時機,既可增加兒童對飲食的興趣,有利于能量補充,還可以避免影響主餐食欲和進食量。寶寶不宜多吃的零食包括:糖果、甜飲料等含糖高的零食,含鹽高的零食,含脂肪高的油炸零食。對健康有益的零食有:牛奶、酸奶、奶酪等奶制品,新鮮的蔬菜和水果或不加糖的鮮榨果蔬汁,豆類和堅果也是很好的零食,但是要注意安全,防止食物嗆入呼吸道引發危險,應該在家長看護和指導下進食,切忌邊玩邊吃,也不要在孩子哭鬧時給此類零食。零食要安排在兩餐之間,不要離正餐太近,否則會影響正餐食欲。睡前半小時內避免吃零食,以免影響胃腸及牙齒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