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多年計劃生育的施行,小城鎮建設的不斷拓展,外出打工者的不斷轉移,邊遠山區少年兒童的逐年減少,再加上因故輟學的那一小部分,學校招生的人數自然就萎縮了。要改變這一尷尬的現狀,只有走總體規劃布局的新農村建設和寄宿制學校這條路。
【關鍵詞】
計劃生育小城鎮建設外出轉移招生萎縮新農村建設寄宿制學校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6517(2014)02-0022-02
近幾年來,邊遠山區農村學校的學生人數越來越少,而且還在呈現逐年下降的趨勢。就拿我們龍場小學來說吧,過去,從學前班到整個初中部都是雙班。在學生人數最多的時侯,初中部各年級甚至達到三四個班級。然而,在不知不覺之中,本校的學生人數悄悄地減少了。現在,從學前班到四年級都成了單班,而且幾乎每個班的學生人數也都沒有從前一個班的人數那么多了。這是為什么呢?環顧我們四周的學校,例如雨化小學、綠化小學等,學生人數也都有不同程度的減少。生源的萎縮和枯竭,在這片黔西北高原的神奇土地上,并不是個別現象,而是區域現象了。那么,是什么原因導致這種尷尬現象發生的呢?這不得不引起我們深深的反思。
一、社會環境正常減員帶來的尷尬
1.計劃生育帶來的尷尬
我國三十多年計劃生育政策的施行,使得我國總的人口數量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少出生了好幾億人。使我國人口從過去占世界總人口數的百分之二十幾下降到現在的百分之十幾。這一亙古未有的偉大舉措不僅是對中國自己負責,也是對世界負責,對地球負責。(這從現在的全球糧食危機、能源危機等等問題就可以看出來。)由于出生率的不斷降低,新生兒的逐年下降,適齡入學兒童自然逐漸減少,最終釀成了現在這種學校招生萎縮的尷尬狀況。
2.小城鎮建設帶來的尷尬
隨著我國經濟建設產能與規模的不斷壯大和發展,鑄就了一大批新興的產業工人,極大地促進了我國城市化建設的迅猛發展。每一個城市的存在與發展,都必須有其日常生產生活用品。這就催生了與之呼應匹配的小城鎮(為大、中城市提供生產和生活必需品的小城鎮)建設。在我國勢不可擋的經濟發展浪潮的感召下,世居邊遠山區的部分人群,根據自己的愿望和能力的大小,不約而同地奔赴各大、中、小城市。如火如荼的小城鎮建設,吸納了很多向往大山外面、渴望過上更好幸福生活、頭腦靈活、有一技之長而又拖家帶口的農村人成了城市的主人。
二、“打工潮”帶來的尷尬
1.正常打工潮帶來的尷尬
作為頗具保守的、傳承了幾千年文明的農業大國,隨著現代化建設事業的蓬勃發展,城市化、工業化建設的進一步凸顯,在人們的傳說和議論中誕生了一個新的名詞——“農民工”,這是在以往的任何詞典里都找不到的詞語。農民工群體中的每一員,都是從祖國的四面八方、旮旯角落走到一起來的。不管他們的素質如何、成分怎樣,那一幢幢的高樓、一座座的橋梁,都是他們那強而有力的雙手建造起來的。他們在我國現代化建設事業中所作出的足以居功至偉的貢獻,是永遠不能被磨滅的。在這支龐大的農民工隊伍中,有一部分素質較高、技能較強的人融入了城市,成了城市中的一員。他們的后代子孫也遠離了父(母)輩邊遠的農村故土。
3.畸形(短視)就業帶來的尷尬
三十多年來,我國的現代化建設事業舉世矚目、成績斐然、家喻戶曉。有的在校生(這里主要是指初中生)在本村、鄰村、或者親朋好友中的年輕人的影響、攛掇下,萌生了闖蕩世界的念頭,放棄了自己大好的學習機會,加入了打工就業的洪流。還有的學生,雖然沒有外出打工,但是,他們卻固執地輟學棄權(放棄受教育權)棄責(放棄受教育的義務),或是在家務農,早早結婚生子;或是棄農經商;或是就近工作。無論地方官員和學校教師怎么做思想工作,他們就是不愿再次踏進學校的大門。
《九年制義務教育法》等一系列保護未成年人接受教育的法律法規雖然制定并實行了這么多年,但是,由于我國幅員遼闊,地區差異、城鄉差異性大,經濟文化發展不平衡,民族風俗習慣迥異。目前,我國政府還沒有更為切實可行的,既能做到尊重邊遠地區的民族差異,又能更好地敦促本地區未成年人行使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履行接受義務教育的義務的好辦法。地方政府對這一讓人痛心的現象也是束手無策。這類法律法規在邊遠山區的農村顯得有些蒼白無力。
三、對策
1.新農村建設
國家的“惠及三農”政策已經實施了好些年,在全國范圍內也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績。然而,在不少地區,特別是一些老少邊窮地區,鄉鎮領導或村級領導干部還在走過場,流于形式,未能真心替當地老百姓辦好事、實事。他們或是為了個人的經濟利益而不作為,或是缺乏知識智慧而沒有科學的整體規劃目標,或是為了完成向上級表功的所謂“形象”、“政績”等工程撈取政治資本而不惜耍花招,勞民傷財,老百姓卻沒能獲得真正的實惠。例如,某村在其兩個村民小組交界處的松林腳下修建的那幢飛燕形磚木結構的水泥彩瓦房(有照片為證),已經修建好兩三年了,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到現在還在一直空閑著。真不知道這些“當官的”在修建這幢房子前,有沒有想過用它來干什么。因此,新農村建設絕對不能盲目行事,應該要有總體規劃目標,要有科學合理的謀劃布局。甚至可以先派人去考察學習發達地區集中修建新村的做法,再結合本地實際情況統一規劃修建新村,讓我們的新農村也像發達地區的村莊那樣整齊、美觀、大方、適用,又具有本地區特有的風格。讓別人看到我們新村的構造,就能聯想到本地區的民俗風情,物產地貌,就能夠感受到本地區特有的文化底蘊和美。總之,新農村的建設要以惠民、富民、便民為宗旨,要讓住進新村的孩子們能夠就近上學,方便上學,快樂上學。要讓老百姓的血汗錢用得其所,用得更有價值。
2.寄宿制學校
邊遠山區農村寄宿制學校的建設,早已刻不容緩。寄宿制學校的建立,能夠給家庭住址離學校比較遠的學生提供更加方便的學習條件,為那些因家離校遠而輟學的學生復學提供了更好的機會,同時,也為當地的孤兒、留守兒童在校學習提供了更好的保障。在邊遠山區的農村,九年制義務教育的全面普及能否得到忠實的貫徹執行,寄宿制學校的建立是其重要而又關鍵的一環,千萬不能忽視他。當然,這類學校在邊遠山區的農村,還是一個新生事物。要建設和管理好他,除了中央政府的大力扶持外,地方政府、教育行政主管部門以及學校教師都要付出艱辛的努力。但是,我們不能因為要流汗就不吃飯,要付出就不作為,寄宿制學校的建設勢在必行。我們可以學習借鑒城市和沿海地區寄宿制學校的建設和管理經驗,結合本地實際情況多渠道多層次地籌措資金,盡快地把寄宿制學校建立起來。我相信,只要我們的寄宿制學校建設得好,管理得好,學生生活學習愉快,幸福指數提高了,教育教學質量總體上升了,我們的所作所為就會得到學生及其家長的認同,得到社會的認可。我們的付出就會更加有價值,我們的人生也會因此而更加美麗和有意義。目前,從我國經濟發展和教育發展的狀況來看,寄宿制學校的建設,也是我國教育在當前乃至今后發展的必然趨勢,同時,也是世界教育發展的總體趨勢。我們還猶豫什么呢?
也許有人會說:“我們學校的教師辦公室都那么窄小,全校教師集體辦公都容納不下。教師休息室也沒有,離學校遠的教師只能租借民房休息和住宿。還妄談什么寄宿制學校呦?”我不得不承認這是客觀存在的事實,也是當下應該急需給教師們解決的實際問題,但是,辦法總是用腦子想出來的,活人哪能讓尿憋死?現在,每年國家下撥的教育經費那么多,在學校的各項開支中節約一部分應該沒問題,再請鎮政府、教育局、甚至省政府、中央財政等部門各出一部分,這筆建設資金的難題不是不能解決的。到時候不僅寄宿制學校建立起來了,甚至教師休息室也可能修建起來了,就連學校應該有的其他附屬設施也可能匹配起來了。我們應該乘著十二五規劃和繼續深入的西部大開發的東風,憑著堅定不移的社會和歷史責任感放手一搏。建設家鄉,建設畢節實驗區,建設偉大的社會主義祖國,教育培養少年兒童的重任壓在我們肩上,我們別無選擇。
參考文獻
[1]徐敏、王小丁.晏陽初平民教育思想和中國教育近代化[J].文史博覽(理論),2010(12).
[2]王晉堂.平民教育是面向大眾的教育[J].中國農村教育,200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