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針對目前初中美術教師傳統的教學模式,筆者提出自己創新教學的理念,不僅可以挖掘學生發散思維的潛能,而且還可以拓寬學生的視野,符合當今初中美術課改的精神。
【關鍵詞】
美術創新思維教學學生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6517(2014)02-0055-02
社會要發展,人類要進步,就必須要有繼承和不斷的創新,如果只是一味地繼承而不思創新,那么人類社會就只能停滯不前,甚至有倒退的危險。所以社會要發展,人類要進步,就必須有不斷的創新精神。同樣美術教育為了求得自身的生存和發展,就必須改革,即要打破過去長期以來抑制學生創新思維的舊的教學模式,由此國家現已在全國中小學進行了大規模的課改,以此來謀求美術教育的出路和發展。
美術為何要迫不及待地進行課改呢?因為創新是美術的精神,沒有創新就沒有美術,美術的發展史就是一部美術史,然而長期以來許多美術教師,由于受傳統教學思維的影響,在上課時,無形中束縛了學生的創新思維,即采用了大量的技法演示或“滿堂灌”的說教,給學生造成了極大的負面影響,抹殺了學生的創新思維。上課時學生只被動地接受、情緒低落、思維封閉,完成作業也能是依葫蘆畫瓢,所以造成只知其一,而不知其二的尷尬局面。久而久之,學生只有應付作業,缺乏興趣,更談不上對美術課的喜愛。然而隨著課改的不斷深入,有經驗的的教師一改過去上課的被動局面,對學生循循善誘,積極調動學生的發散思維,挖掘他們的創新潛能而不做過多的教學示范,緊緊把握教學過程中教師“疏和導”的作用。把課堂的大部分時間交還給了學生,讓他們從容地支配,充分發揮他們自身的潛能。
其實學生的思維本是十分活躍的,只要教師善于疏導,學生便會覺得思緒暢通無阻,思維異常敏捷,若此時教師再善于疏導學生動起來,也就能較順利地完成教師交給的學習任務。可見教師在美術教學中,必須始終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在長期的教學中有意識地滲透創新意識,可通過具體的作品及藝術現象的分析,讓學生感受到,創新在整個美術發展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在具體的教法上應更加自由、更靈活,盡可能地讓學生裝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
記得崔子范曾說過:“藝術的生命就在于創新。”而美術課在培養學生的創新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加上初中美術課沒有升學壓力,這就極大地解放了教師,美術教師可以放開手腳,緊跟時代的步伐,進行大膽實踐和探索創新的教學,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充分發揮自己的創造力。在繪畫技能指導時,我們只能教會學生基本的方法,然后鼓勵學生自由發揮,進行聯想和想象,體會畫中之趣和意境之美。譬如在《鋼筆風景畫》一節中,可帶學生到大自然中吸取靈感,把大自然作為表現的對象,充分挖掘學生的創新思維,走出室外之前,只需教會學生一般的排線和取景方法,而具體的操作可由學生根據自己觀察的位置情況和視覺效果而定,置于這種技能的靈活運用,須學生本人自己把握,沒有一成不變的原則,可根據實情來定奪,多變的技能訓練可啟發學生的創新思維,也可拓展學生的創作靈感,開拓學生的視野,提高學生對美術課的極大興趣。
在教學色彩中,只能告訴學生有關色彩的基本知識和調和的基本方法,然后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感受大膽設色,大膽發揮、自由創造。這樣學生就能將自己的個性充分展現出來。例如,我在課室內擺設了一組靜物:一個蘋果、兩個橘子、一個陶罐。讓學生在不同的時間段進行仔細地觀察,觀察光源色、固定色、環境色的變化,然后又撤換背景,再讓學生作細微觀察,這樣他們就能更加明白,即使是同一種物體,在不同時段和背景中,會呈現出不同的色彩,因此他們在具體運用顏色時,就會大膽取用不同的色調去表現內心的沖動。這時作為教師就應及時鼓勵他們大膽用色,去創造自己認為理想的畫面,進而感受由此而獲得的愉悅。千萬不要因為學生的用色不符合自己的用色習慣而對其設色給予否定或加以約束。如果這樣,學生剛剛顯露的一點創新思維就會很快地被老師抹殺掉,而將學生的思維變成你的思維的翻版,從而毀了這個學生。在塑造形體時,學生可憑自己的想象,大膽地在自己的思維中馳騁。如我在教學生畫一個楊桃時,因全班幾十個學生的位置關系不同,畫出的楊桃也就沒有一個形狀完全相同的,有時會因繪畫的角度的獨特性,而畫出一個五星平面狀的楊桃,這時作為教師就不能以個人的主觀意志來評判這個學生畫得是否合理,而要根據該生所在的具體位置來評價其繪畫效果。如果只看一眼就給予否定的話,那么該學生在今后的繪畫中,或許就因此而學會撒謊。所以好的教師只是起到“點”的作用,并時常鼓勵學生去觀察事物,去開動腦筋,讓他們在實際的繪畫訓練中就問題去進行廣泛地交流,并在交流中去發現問題,分析新情況、感受新的畫面,獲得新悅感,從而最終得到審美的享受。
然而在美術教學中,讓學生進行藝術創新并非易事,因為他們完成的作業大都是臨摹的。這樣學生的創新性思維在臨摹中逐漸減弱,習慣照抄別人的模式,習慣性思維占據了學生的腦海。所以當設題讓他們創作時,他們會說“怎么畫,畫什么,我什么也畫不出來。”“實在太難了。”“還是照抄吧。”此種情況,原因之一是讓學生長期臨摹而缺乏想象力的訓練所致,如果繼續發展下去,只會使學生墨守成規。若將來離開了書本和老師,將一事無成。所以在教學中,每一節課先不急于完成作業,而應圍繞每節課的內容,盡可能多地去設想、比數量,看誰的想法最多,最有獨到之處。如初中第三冊的《賀卡的設計》一課,我先給10分鐘讓學生談談自己對已見過的賀卡的看法和感受,然后鼓勵他們給自己的親朋好友設計節日或生日賀卡,材料多樣形式不限。只要是能表達心中對親人或好友的美好祝愿的節日或生日卡都應及時給予肯定和表揚,這樣做可以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從而提高他們對美術的興趣和表現欲望。我們不但要在課堂中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更重要的是還要在課外加以訓練,這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不能使學生積極參與是教師最大的過失。”又如有一次,我給學生設定的創作題目《快樂的星期天》,要求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素材收集資料,選擇自己接觸過的熟悉的事物,以多種題材來表現心中的欲望。從收回的作業看,學生有極強的想象力,記得其中有一句學生畫的是自己被反鎖在家中學習,睜著一雙大眼睛望著窗外成群自由飛翔的小鳥,有的學生則畫父母雙雙在舞廳翩翩起舞的場面,有的畫的是假日里父母雙雙“修長城”的興奮面孔……內容可謂豐富多彩,想象合理突出,極大地挖掘了學生的創新潛能,也表現出學生內心的喜怒哀樂,只要通過長期教師有意識的訓練,學生的創新思維就會有大幅度的提高。然而光有創新的思維還是不夠的,還須有“懷疑一切”,敢于挑戰權威,敢于對“大師級”的作品提出質疑,提倡有反叛的精神,要善于“雞蛋里挑骨頭”,只有這樣學生的創新思維才能不斷地得到鍛煉和發展。
以此同時教師除了要有疏和導的經驗外,還需有評價方法的改革,對學生的評價要公開、公正、合理,這樣不僅能調動學生的創新積極性,而且還能讓他們走出高分就好的分數誤區,有利于學生個性展示和發展。其方法是:摒棄分數,采用等級制及評語法,特別是運用一些鼓勵的帶有感情色彩的評語特別受學生們的歡迎。其實美術作業,原本就浸透了學生的各種情感意念,可能畫面效果不是很好,但也可能是學生構圖能力的局限,甚至是因為某些個性因素導致,教師必須用孩子的眼光,才能夠理解和尊重學生,在看似幼拙雜亂的圖形和線條中發現他們的才華,體會他們的感情,教師在評價學生作業時,應抱著一種充分尊重和信任的態度,耐心運用恰當的評語說出自己的體會和對學生的期望,這樣做,既可以起到與學生思想交流的作用,學生也能更好地改正自己存在的錯誤,因為學生感到老師是關切幫助和尊重欣賞他們的。對此,本人有十分深刻的體會,記得在我讀小學二年級的時候,一天美術老師在我的圖畫本上寫了一個大大的“好”,由此激發了我對繪畫藝術的喜愛,在以后漫長的繪畫日子里,每當我碰到困難時,便會情不自禁地想起那次老師對我的鼓勵,它成了我創作的動力源泉,勇敢地去面對和迎接生活中的挑戰。可見老師的一言一行對學生的影響是多么的重大,所以我們教師在對待每一位學生時必須善于發現學生的閃光點,有時甚至說個美麗的“謊言”也未必不可,多去鼓勵和贊揚他們的優點,即使是能力較差的學生,也不能隨意任其放任自流,如果這樣我們教師就不能稱之為合格的人民教師,要知道每個學生都有他們好的一面,只要我們運用適當的教學方法,了解學生內心的真情實感,就能把學生的潛能挖掘出來,進而成為其進步的動力源泉,若如此,他們就能成為有用之才。在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中,教師自身的素質也要不斷地提高,教師要通過對學生情感上的影響感染學生進行創新思維的活動,試想面對一個冷冰冰的教師,一個不負責任的教師,學生怎敢各抒己見呢?在課堂上,教師應以一個探求者的身份出現,有些問題可以與學生一起探討。教師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還應是一名創造者,探究一個適應開發學生創新思維的教學方法,同時還要具備良好的基本功,只有這樣才能得到學生的敬佩,從而對學生產生積極的影響。
創新思維是人人都有的,只有將蘊藏在學生身上的寶貴資源開發利用,才能培養出適合現代社會所需要的創新性人才。
參考文獻
[1]傅宏.美術課堂教學中的創新教育思想嘗試.甘肅科技縱橫,2005-10-28.
[2]張桂紅,周姍姍.略談創新教育思想在美術教學中的應用.成才之路,2008-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