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古詩文“三層五步”教學法“讀”是初步感知古詩文,“譯”是初步讀懂古詩文,“悟”是就是閱讀者通過閱讀、理解文本,站在作者的角度上,在頭腦中展開想象,設身處地地去理解、感受作者的所見、所思、所感,并能結合自身的生活實踐,獲得自己的所思、所見、所感。為了有效的幫助學生由“讀”到“悟”地學習古詩文,在教學中一般需要五個步驟。我將其歸納為:明句讀、揣詩意、悟詩情、析手法、品文化。“華”的根基重在“情”。在二、三學段,逐步降低示范的頻率,讓學生試著自己根據對文本的理解去處理朗讀情感,即逐步由仿到創,積累朗讀經驗。是圍繞“譯”這個層次展開的。是“讀”和“悟”的銜接。小學生學習古詩文可以“不求甚解”。他們是圍繞“悟”這個層次展開的。感知了古詩文的“境”,體悟到古詩文的“情”。“三層五步”古詩文教學法的運用,要結合各學年段的特點以及所教古詩文體裁、題材等特點,或重于“讀”,或重于“譯”,或重于“悟”。如:低年級段的古詩文教學重點要放在“明句讀”“揣詩意”上,而高年級段的教學重點應放在“悟詩情”上等。如:低年級《贈汪倫》的教學。所以很有必要幫助學生將文本的“境”與學生生活中的“境”聯系起來,讓學生由生活中的“境”里“情,去觀照文本中的“境”里“情”,從而體悟作者之情。如:體悟《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所表達的思鄉之情時,就可以根據留守兒童對父母的思念之情,去體會王維在異鄉的思鄉之情。
【關鍵詞】
古詩文三層五步讀、譯、悟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6517(2014)02-0073-02
我們知道古詩文的閱讀理解一般要經歷三個層次:讀的層次、譯的層次、悟的層次。“讀”是初步感知古詩文,“譯”是初步讀懂古詩文,“悟”是就是閱讀者通過閱讀、理解文本,站在作者的角度上,在頭腦中展開想象,設身處地地去理解、感受作者的所見、所思、所感,并能結合自身的生活實踐,獲得自己的所思、所見、所感。同時獲取語文知識、習得語文能力。
為了有效的幫助學生由“讀”到“悟”地學習古詩文,在教學中一般需要五個步驟。我將其歸納為:明句讀、揣詩意、悟詩情、析手法、品文化。
明句讀——讀準字音、讀準韻腳、讀準節奏、讀通句子。是圍繞“讀”這個層次進行的,一般在教學的開始階段。
一、要讀準節奏
古詩文的構詞、構句方式有別于現代白話文,與我們的日常用語更是懸殊,讓初學古詩文的小學生很是頭疼。因此,教師的示范作用顯得尤為重要。特別是第一學段的學生,教師更要做好示范讀,在教師的大量示范作用下,學生才能循序漸進地熟悉、掌握古詩文的構詞、構句方式,從而讀準古詩文的節奏,厘清古詩文的句讀。將古詩文讀得通順、流利、有感情,以更好地理解古詩文的意思。教師示范讀的量,應隨著學段的增長,呈階梯式下降:第一學段示范讀的次數要多,并且不能僅僅有示范讀,還要有帶讀。朗讀時語速要稍慢,節奏要明顯。二、三學段的示范讀次數逐步減少,逐漸過渡到教師只是在學生讀不準節奏的情況下,教師才予以示范,直至學生能自己準確地讀出節奏為止,此之謂: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二、讀出感情
言為心聲,語言總是會表達一定的情感的。通過文字,我們同樣地能感受到作者的情感,朗讀就是要將無聲的文字、看不見的情感,通過朗讀者的理解,用有聲的言語表達出來,所以有感情地朗讀的過程就是理解文本的過程,是內化語言的過程,也是體悟作者情感且熏陶自我情感的過程。“腹有詩書氣自華”,由“詩書”到“華”的過程僅僅有閱讀是不夠的,朗讀也至關重要,因為朗讀才最能體現情的流露和宣泄。“華”的根基重在“情”。小學生朗讀古詩文,要在指導他們朗讀好白話文的基礎上進行,要由古詩到古文(相對于文來說,詩更容易把握情感),要引導學生利用聲音的抑揚頓挫、輕重緩急去表達文字所蘊含的情感。朗讀訓練在第一學段要有大量示范,引導學生模仿。在二、三學段,逐步降低示范的頻率,讓學生試著自己根據對文本的理解去處理朗讀情感,即逐步由仿到創,積累朗讀經驗。對學生朗讀的要求不能過高,不能以播音員的水平去要求學生。只要朗讀者認為自己讀出了感情,而聽眾也聽出了感情即可。
揣詩意——思考、揣摩、讀懂詩的大意。是圍繞“譯”這個層次展開的。是“讀”和“悟”的銜接。
近年來,小學語文界提出,小學古詩文的教學,不必逐字、逐詞、逐句的講解。小學生學習古詩文可以“不求甚解”。對古詩文的理解也不必要求一步到位,不必求深求透,只要從總體上把握即可。這是符合兒童認識水平的。但我以為這只應針對以前古詩文教學中太過注重字、詞的譯釋以及不分場合地直譯的現象而言的。在此切不可矯枉過正地認為古詩文教學不再需要對字、詞的翻譯和解釋了。“不求甚解”并不排斥對古詩文中關鍵性的重點字詞,即文眼或詩眼的理解。那樣,會使得學生對古詩文的理解止于膚淺,且學生的古文閱讀水平也得不到提高。也為學生更進一步地閱讀古詩文,人為地設下了樊籬。所以對重點字詞,不能只是整體性模糊的理解,只有理解準確,這個字詞才是活的,才具備了遷移的功能。當它在其它古詩文和現代文中重新出現或組合出現時,學生就很容易理解了。具體到各個學段,古詩文教學“譯”的側重點應該是有分別的。第一學段的古詩文淺顯易懂,畫面感強,且學生的年齡偏小,應側重于引導學生了解古詩文的大意,這樣易于讓學生獲得閱讀古詩文的成就感,樹立閱讀古詩文的信心。在二、三學段,我們則應該有重點地引導學生理解重點字、詞,同時要滲透一些古詩文語法結構的教學,使學生逐步積累古詩文的基礎知識,為學生進一步地閱讀古詩文打下基礎。
悟詩情——體悟作者在詩中表達的思想感情;析手法——分析修辭手法、抒情方式等;品文化——品味古詩文中所蘊含的古人的價值觀、人生觀、哲學觀等。他們是圍繞“悟”這個層次展開的。是課堂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是一堂課的精華所在。
所謂“悟”,我以為就是閱讀者通過閱讀、理解文本,站在作者的角度上,在頭腦中展開想象,設身處地地去理解、感受作者的所見、所思、所感,并能結合自身的生活實踐,獲得自己的所思、所見、所感。這里的關鍵詞是“想象”,可以說“悟”是以想象為基礎的。首先是“悟境”,即在理解文本的基礎上,要想象出古詩文文本所呈現的畫面。也就是要能在頭腦中將文本呈現的畫面、敘事,進行實時“放電影”。讓學生自主再現古詩文所描述的內容、意境,達到“悟境”的目的。其次是“悟情”,情由境生,進入到古詩文的“境”,即令是小學生,他們在老師的點撥下,也會較好地體悟古人在詩文中所寄托的情感了。
感知了古詩文的“境”,體悟到古詩文的“情”。分析古詩文的修辭手法、抒情方式,品味古詩文所蘊含的文化積淀。將更進一步提升學生古詩文的欣賞能力和文化品味。能使學生體會到學習古詩文的妙處,從而更喜歡學習古詩文。
“三層五步”古詩文教學法的運用,要結合各學年段的特點以及所教古詩文體裁、題材等特點,或重于“讀”,或重于“譯”,或重于“悟”。如:低年級段的古詩文教學重點要放在“明句讀”“揣詩意”上,而高年級段的教學重點應放在“悟詩情”上等。
抓住古詩文教學“三層五步”教學法這根主線,我們還要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和手段,提高學生學習古詩文的興趣和效率。
第一,用圖畫引領學生體悟古詩文。對于畫面感較強的古詩文,我們可以利用圖畫去引導學生理解古詩文。如:低年級《贈汪倫》的教學。先讓學生看插圖,再讓學生對照插圖結合文后注釋說說詩的大意。到了高年級,學生有了一定的繪畫基礎之后,還可以讓學生給古詩文配上插圖。幫助學生在頭腦中建立詩(文)與畫的結合機制,使學生一讀到具有畫面感的詩文就會在腦海中浮現一幅幅生動有趣的畫面。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欣賞能力。
第二,用音樂引領學生體悟古詩文。我以為“詩歌”從某種意義上說,是指“詩”只有與“歌”結合在一起,才能充分展示詩的靈性與魅力。我們知道,古人并不是“讀詩”,而是“吟詩”的,也就是把詩當歌來唱。“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這是吟詩的境界更是人生的境界。所以,給詩文配上合適的音樂吟誦,將詩文填入合適的曲譜去歌唱,必能撥動孩子們那充滿童稚而純真的心弦。
第三,用生活經驗引領學生體悟古詩文。由于小學生閱讀經驗、閱讀水平有限,其由“境”生“情”的能力自然有限。所以很有必要幫助學生將文本的“境”與學生生活中的“境”聯系起來,讓學生由生活中的“境”里“情,去觀照文本中的“境”里“情”,從而體悟作者之情。再由體悟作者之情內化為學生自己的情感體驗。如:體悟《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所表達的思鄉之情時,就可以根據留守兒童對父母的思念之情,去體會王維在異鄉的思鄉之情。
第四,用多媒體引領學生體悟古詩文。多媒體在教學中的廣泛應用,也為古詩文教學開辟了新的天地。動聽的音樂、逼真的畫面、感人的視頻,已將古詩文所描述的情境無限拉近到學生的眼前。使學生沒有了時空隔離感。如:《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一詩的教學中,當教師呈現一組精心編輯的古代戰爭后到處是戰爭廢墟、人民流離失所的視頻時,學生對杜甫那種聽到“劍外忽傳收薊北”后的“喜欲狂”的心情自是能深切感悟了。
由于小學生的人生閱歷有限,多媒體影視資料所呈現的情景是幫助學生悟情的有效輔助手段,在低年級甚至可以作為主要手段,但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人生經驗及閱讀經驗的豐富,我們更應該鼓勵學生通過語言文字去體悟古詩文的意境與魅力所在,使古詩文教學從視覺語文向思維語文轉化。
第五,用作業練習引領學生體悟古詩文。精巧的作業設計,能很好地解決古詩文教學的重難點。如:《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一詩里對“每逢佳節倍思親”中“佳節”的理解。可設計如下練習:王維“每逢重陽節倍思親”,那么,他還會在那些節日里倍思親昵?完成下列填空:“每逢()節倍思親”。當學生填上:春節、端午節、中秋節等節日名稱,并高聲吟誦時,佳節的意思自然明了,節日里思親之情更是能感同身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