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根據物元分析理論和可拓集合理論,構建了小學信息技術課程學習的可拓評價模型方法。從基礎知識與運用、應用能力、活動表現、學習結果與發展四個方面建立評價指標,利用可拓關聯函數求得各指標的關聯函數值進而獲得評價結果。將該模型應用于惠州某鄉鎮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的學習評價中。經檢驗,該方法能消除評價過程中人為因素的影響,提高評價精度,評價結果較為合理。
【關鍵詞】
可拓學信息技術課程學習評價
【中圖分類號】G423.04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6517(2014)02-0094-02
一、引言
學習評價是通過各種評價方法收集信息和數據,對學生在經教學活動前后而發生的變化進行測量和判定。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的學習評價既要求測量學生的學業成績,反映學生的信息素養水平,又要求對學生的創造力、自主學習能力做出綜合測評。
針對我國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學習評價的問題,近年來國內許多教育工作者展開了研究。張雄(2005)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對信息技術課程學習評價的原則、學習評價的方法及結果的呈現進行了探討;朱虹(2009)對信息技術課程的協作學習模式的學習評價體系進行了構建;王海燕,田變肖(2009)以多元智能理論為依據,采用基礎知識與運用、應用能力、活動表現三個模塊,在信息技術課程教學中建構多元化的學生學習評價體系。
綜上,國內教學工作者對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學習評價方法方面,國內教學工作者則主要采用簡單統計法或者層次分析法(AHP)等模型方法進行評價,然而這些評價方法普遍存在著主觀性大、計算復雜等方面的不足,對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的學習評價問題適用性較差。基于物元分析理論和可拓集合理論的可拓評價法是利用一定的評價等級體系及相關數據建立經典域和節域,并通過計算關聯度確定各個對象優度,從而反映對象優劣程度的一種評價方法。本文利用可拓評價法對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的學習評價問題構建評價模型,即通過選擇合理的評價指標,確定權系數和建立關聯函數,計算待評價物元的關聯函數值,最終得到對學生學習情況的等級評定。
二、基于可拓方法的學習評價模型
可拓學是用形式化的模型研究事物拓展的可能性和開拓創新的規律與方法,建立在可拓學理論基礎上的多指標可拓綜合評價方法則是一種多元數量化決策方法,利用該方法,可以建立事物多指標性能參數的物元決策模型,能較好地解決和反映事物的質量綜合水平。根據文獻,可拓評價方法的主要步驟依次包含選取評價指標體系、確定經典域和節域、構造各指標關于評價等級的關聯函數、確定關聯度,進行綜合評價等。
步驟1 選取評價指標體系
在充分完成文獻調研的基礎上,通過組織學生、在校高等教育師范生、在職小學教師以及教育主管行政領導等教育工作者,采用頭腦風暴、列舉法等方法歸納出關于小學信息技術課程學習評價的評價指標。
因此,本文從基礎知識與運用、應用能力、活動表現、學習結果與發展共四個方面作為一級評價指標。在一級評級指標下,又細分了解信息技術常識等共十一個二級評價指標,本文以廣東省惠州市某鄉鎮小學信息技術課程學生學習狀況的實際評價數據做為評估值,見表1。
步驟2 確定經典域和節域
在本次研究中對小學信息技術課程可拓學習評價的經典域和節域經典域和節域做以下定義:見表2。
表1小學信息技術課程學習評價指標
一級指標二級指標評估值權系數
[A1]基礎知識與運用[B1]掌握信息技術的基本概念及原理870.10
[B2]掌握與信息技術相關的法律、法規820.05
[A2]應用能力[B3]會選用適當的工具軟件或網絡手段,獲取有價值的信息920.10
[B4]能熟練使用常用軟件工具和網絡應用910.15
[B5]具有較強的法律意識,具備社會責任感及信息倫理道德修養790.05
[B6]能有效防范計算機病毒、木馬、惡意程序,會使用適當的手段保護自身的信息安全880.05
[A3]活動表現[B7] 學習主動,求知欲強,遇到問題能主動探究,積極思考740.10
[B8]在教學活動中,能發揮想象力,討論或制作中具有創新性780.10
[B9]具有協作精神,能自主愉快地與教師或小組成員進行討論、交流、合作860.15
[A4]學習結果與發展[B10]能獨立、靈活地運用知識技能和探究方法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并養成習慣770.10
[B11]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悅,內心受到陶冶,知識得到強化,思維得以發展700.05
表2小學信息技術課程可拓學習評價的經典域和節域
不合格合格中等良好優秀節域
<0,55><55,65><65,75><75,85><85,100><0,100>
步驟3 構造各指標關于評價等級的關聯函數
根據式關聯函數的構造式是:
(1)
其中:
(2)
(3)
根據式1-3可計算出信息技術課程學習評價各指標關于評價等級的關聯函數值,匯總后見表3。
表3各評價指標關聯函數值
指標代碼j
12345
[B1]-0.711-0.629-0.480-0.1330.182
[B2]-0.600-0.486-0.2800.200-0.143
[B3]-0.822-0.771-0.680-0.4677.000
[B4]-0.800-0.743-0.640-0.4002.000
[B5]-0.533-0.400-0.1600.235-0.222
[B6]-0.733-0.657-0.520-0.2000.333
[B7]-0.422-0.2570.040-0.037-0.297
[B8]-0.511-0.371-0.1200.158-0.241
[B9]-0.689-0.600-0.440-0.0670.077
[B10]-0.489-0.343-0.0800.095-0.258
[B11]-0.333-0.1430.200-0.143-0.333
步驟4 確定關聯度,進行綜合評價
關聯度的計算式:
(4)
式中 表示各對應特征關聯度函數 關于等
級j的關聯度 的權重。
根據式(4)可計算得到評價等級的關聯度,見表4:
表4 各等級的關聯度值
不合格合格中等良好優秀
-0.629-0.523-0.332-0.1040.932
進而可求得該次可拓評價的綜合等級水平為“優秀”,對照評測數據可見該評價結果與實際較為符合,等級評定也較為合理。
三、結語
本文針對小學信息技術課程學習評價問題,以惠州市某鄉鎮小學信息技術課程學生學習狀況的實際評價數據樣例,通過選擇合理的評價指標,確定權系數和建立關聯函數,計算待評價物元的關聯函數值,根據關聯度大小對學生的學習評價進行了等級評定。該方法充分考慮到各單項指標評估結果不相容的存在,以定量的數值表示評定結果,較完整地反映學生信息技術課程學習真實情況,并能給予較為準確的等級評價結果,并能反映學生學習的動態變化趨勢。經檢驗,該評價方法在理論上和方法上都是可行的,評價結果也較為準確、合理、客觀,能有效地增加評價的靈活性和可操作性,及時發現教學活動中出現的問題,為促進教學方法改革和教學質量的提高給予重要參考。
針對小學信息技術課程學習評價問題今后的研究側重于以下兩方面。其一,進一步完善小學信息課程的學習評價指標體系;其二,是運用其他類型的評價方法,如主成分分析法、數據包絡分析法、模糊評價法等,對小學信息技術課程學習進行評價,探索更為科學、準確、可行的評價模型方法。
參考文獻
[1]陳萬平,初春紅,初紅霞.淺議信息技術環境下的學習評價[J].曲阜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01):125~128.
[2]張雄.關于普通高中信息技術課程學習評價的探討[J].中國電化教育,2005(12).
[3]朱虹.信息技術協作學習模式的學習評價體系構建策略[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09(12).
[4]王海燕,田變肖.基于多元智能理論的學生學習評價體系初探——以陜西高中信息技術新課程為例[J].當代教師教育,2009(04).
[5]蔡文,楊春燕.可拓工程方法[M].科學出版社,1997.7-23.
[6]蔡文.可拓論及其應用[J].科學通報,1999(7):673~682.
[7]蔡文.可拓學概述[J].系統工程理論與實踐,1998(1):76~84.
[8]蔡文.從物元分析到可拓學[J].呂梁學刊,1996(2):1~9.
[9]蔡文.可拓學理論及其應用[J].中國科學通報,1999(7):673~6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