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要把農村教育辦好,要提高農村教育質量,要縮小農村教育與城市教育的差距,除了硬件投入之外,關鍵在教師。一個教師從畢業到參加工作,先決條件差不多,皆因參工后教育環境不同或教師自身原因,造成了教師水平不同,也造成了農村與城市教育差距拉大,所以教師自主發展至關重要。
【關鍵詞】
農村教育專業知識教育視野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6517(2014)02-0109-02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這取之不竭的“活水”,便是學習,它貫穿于整個人類的進化史,使我們從荒蠻走向文明,從愚鈍走向智慧,從平凡走向卓越。因為未來社會是科技的社會、知識的社會、終身學習的社會,作為現代社會教師不僅要肯于學習,還必須善于學習,要用新的方法、新的觀點、新的思維去面對新世紀,才能及時地、高質量地吸取和掌握一切人類文明的優秀成果,使自己立于不敗之地、出類拔萃,而不具有學習能力的人將被視為落伍者。因此,我覺得一個農村教師參加工作之后還需從以下方面主動去學習,以不斷提升自己。
一、不斷豐富文化知識,開拓教育視野
如果教師教學只重視教學理論的學習,忘了充實其他方面的知識,就會在處理教學中遇到問題時,出現“隔靴抓癢”,不能切中要害。因此我們在時時注意提高自己的專業知識的同時,要不斷豐富自己的學識,窮盡一切夯實自己的基礎。
站在學生面前,如果缺乏能力,沒有多少過硬的本事,在你提出要求后,有的學生嘴上不說,心里就會犯嘀咕:能力還不如我呢,憑什么使喚我?有的勉強接受了,在學習中也會消極懈怠;有的即使能把作業做好,對老師卻永遠產生不出任何尊重感,你在他心中好像可有可無;還有的可能直接跟你叫板,產生強烈的抵觸情緒。“給學生一碗水,你就要有一桶水,給學生一桶水,你就要有一缸水。”只有你擁有豐富的知識,扎實的功底,才會有影響力,學生才會對你由衷地產生敬佩感,你也就有了自己獨特的魅力。所以,在教學的同時,還需要充實以下知識:
1.了解歷史、地理
十七世紀英國哲學家培根曾經說過:“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之學使人善辯;凡有所學,皆成性格。”看來什么學科都需要學習。學習歷史,理解歷史,可以從歷史中汲取經驗教訓。學習地理知識,可以拓寬視野,如果你能“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這樣你就會成為對我們的生存環境了如指掌的博學之士。在教學中,也就便于給學生分析時代背景和地理狀況,如:教學《圓明園的毀滅》、《泊船瓜洲》等課文時就需要教師介紹圓明園的輝煌、毀滅以及作者寫《泊船瓜洲》相關的歷史背景,還有京口、瓜洲、鐘山的地理位置具體講給學生,這樣才能既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也有助于學生開啟心智,熱愛生活,了解世界,提高生活能力和學習能力。
2.閱讀名人名著
閱讀了一些名人名著,你不但能了解人物個性特征、事件過程,還能在教學中運用自如,如:在教學《青山處處埋忠骨》時,可以補充介紹毛澤東和毛岸英的幾次分離、毛岸英具體怎樣犧牲的、毛澤東一家為革命而犧牲的人等,還可以介紹學生看書籍《毛澤東的故事》等;學完《七律#8226;長征》后,可推薦書籍《強渡大渡河》、《紅軍長征勝利》給學生看,也可提高學生的讀書興趣。
3.讀哲理小故事
一個故事就是智慧長河中的一朵小花,閱讀她的美麗的同時,智慧流淌的聲響也會一并敲擊你的心扉。許多老師對學生的思想教育,往往是居高臨下的,該怎么樣不該怎么樣,大道理一大通,往往只停留在表面,真正深入學生心靈的訓練和領悟卻很少。如果一個教師閱讀到的各種教育故事非常多,并善于運用一些生動有趣、易于理解的鮮活的案例和富有哲理的小故事,組織恰到好處的教育,去言明一些深奧的道理,讓學生從平凡中感悟深刻的人生,激發每一個人對社會、人生進行多角度的思考,點燃深藏在心底深處的智慧火種,學生很接受并認同這種表達方式,就可以立竿見影,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利于班風建設。因為這些故事小中見大,既有助于溝通,又容易活躍現場氣氛,還能從這些故事中發現和領悟到愛、希望、信心和鼓勵,從而深深地影響他們的生活,消除一些教育理論的乏味和枯燥感。而且學生“吮吸”著“點點春雨”般的故事,不僅學到了知識,而且陶冶了情操,真可謂“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還可能會成為學生永恒的彌漫著芬芳的記憶。
二、主動學習現代教育技術,提高教育水平
現代教學媒體是聯系教學與創新思維的橋梁之一,它能提供清晰悅耳的聲響、色彩鮮明的畫面、動態的事物,能把一些抽象的概念、規律、不可見的變化過程、微觀結構和受條件限制難以展現的不同時空發生的事物現象等,通過多維度的動畫形式顯示在屏幕上,使微觀放大、宏觀變小,化暗為明,變不可見為可見,使學生獲得動態形象的信息,形成鮮明豐富的感性認識,擴大學生視野,使學生學得既生動有趣,又印象深刻,使抽象的事物具體化,枯燥的事物趣味化,虛擬的事物實在化,從而增強實物感受的具體化、深刻性和形象化,觸景而生情。讓學生學得輕松愉快,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提高學生對科學探究的興趣。如教學《圓明園的毀滅》時,利用電教媒體,淋漓盡致地再現圓明園眾星拱月的布局、風格各異的建筑、珍貴的文物,從而有力地培養了學生的愛國熱情,增強了不忘國恥、振興中華的歷史責任感和使命感。
四、主動關心時事政治,把握教育時機
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多聽新聞,也有助于傳授給學生國情。如嫦娥二號衛星發射時,讓學生留意那激動人心的時刻;亞運會開幕時,恰逢星期五,于是布置家庭作業:觀看開幕式盛況,一周之后,看看中國獲得多少枚金牌等等,這些作業自覺地就對學生進行了愛國主義教育。有時也需以身邊新聞教育鼓勵學生,如身邊的交通事故、火災事故、農家致富路等。多關心時事,也有利于教學,如在教學名言警句“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時,我恰好看了一個法治在線真實故事,就給學生講了這個為了錢而害死兄弟、妻子的法制故事,讓學生深受啟迪,也能夠懂得名句含義。
五、不斷完善個人修養,豐滿師表形象
在現在的學生心目中,一個好教師已經不再是知識豐富的簡單象征。教師僅憑學識已經越來越難維持自己的形象,教師的修養顯得格外重要,是不是有很好的個人修養已經成為學生評判老師的一個重要依據,它是包括職業道德在內的個人內涵素質的體現。如果一個教師在課堂上大講尊老愛幼團結和睦,可是在家中卻是一天一小吵兩天一大吵;要求學生善良正直,可是自己卻在背后打小報告,拉幫結派,搞小人勾當;要求學生努力學習,可是自己卻在畢業之后沒有讀過幾本書;要求學生要有強烈的時間觀念,可是自己卻總是開會遲到下班早退;要求學生講衛生保持環境,可是自己的辦公桌卻從來沒有收拾過;要求學生樸素不攀比,可是自己卻一味追求時髦,濃妝艷抹,墜著長長的耳環等等。那么這樣的教師恐怕首先要修好這些課程,至于其他專業課等倒是次要的了。
如果我們向學生提出任何一個要求,都能夠問心無愧理直氣壯的話,那么一切要求就會在細雨無聲之中近乎完美的實現,因為我們的個人修養在向這個世界提供著最有力的證據。這一切將以不可思議的力量影響到每一個學生,影響到學生的現在和將來以及它對世界的看法與要求。先把自己看作一個人,學會做人;然后把自己看作教師,學會做教師。當然,人無完人,關鍵是自己怎樣做好學生的表率,怎樣能夠站在學生面前理直氣壯地要求他們。
總之,教師要做好學生的榜樣,而且要愛好廣泛,琴棋書畫,均有涉獵,尤其要積累各種對教育教學有益的知識、思想及技能,古人云:“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學習是永無止境的,只有起點,沒有終點。特別是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知識更新日新月異,昨天還是有用的最新的知識,有可能明天就跟不上時代的步伐,變得一文不值。只有堅持終身學習,堅持有計劃地學習,主動地學習,水滴石穿,日積月累,你就會成為一個知識豐富受學生愛戴的好教師。
參考文獻
[1]辦好農村中小學教育_魯安新華,2013-03-25.
[2]辦好農村中小學教育_中國西部教育守望者,2012-11-16.
[3]辦好農村中小學教育.巴山月,2011-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