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調和油,不如調和著吃油
“調和油”被冠以了“健康用油”“營養新理念”等諸多殊榮,儼然已經成為了當下最熱門的詞匯,但“調和油”就真的健康嗎?這種說法一直以來都是備受爭議的。其實,調和油這個理念本身是沒有錯誤的,問題主要是出在很多廠家打著調和油的旗號“掛羊頭賣狗肉”“以次充好”,將具有較高營養價值、價格貴的油品放很少比例,用價格低的食用油作為主要成分,卻從名貴油品來命名,以此牟利;更有甚者以調和為名加入棕櫚油、棉籽油等不利于人體健康的油類,坑害消費者。所以說在目前調和油市場亂象叢生的情況下,買商家調和好的油倒不如自己多買幾種純凈的油品,調和著吃來得實在。
聽信廣告宣傳,不如看食品標簽
“1:1:1,健康新理念……”“富含亞油酸,不含膽固醇……”每天報紙上、電視上、廣播里鋪天蓋地的食用油廣告花樣翻新、層出不窮,在如此多轟炸式的灌輸下,我們普通消費者往往很容易被一些華而不實的商業宣傳所蒙蔽,購買了不適合自己和家人的食用油產品。而且,隨著國內越來越多食品安全問題的不斷曝光,消費者也應該慢慢學會擦亮眼睛,不信忽悠,自主選擇適合自己的產品。無疑,新版的食用油“食品標簽”就是幫助我們自主選擇的一把利器。
看食用油的食品標簽,首先要看它的配料表
《中華人民共和國預包裝食品通則》中規定,商品配料表中配料的排列順序是根據各自含量的多少來決定的。也就是說,排位靠前的就是在商品中含量多的配料。從各種配料以及它們的排位順序,我就可以輕易看出商家到底用了什么原料,哪種用得多,分辨出油的成分是否和商家宣傳得一致了,從而避免被上家“掛羊頭賣狗肉”的小伎倆所蒙蔽。

看食用油的食品標簽,其次要看它的營養成分表
自2013年1月1日起我國強制對預包裝食品實行了營養成分表標注制度,這一制度的實施無疑大大方便了我們消費者對包裝食品的選擇。而在食用油方面我們主要關心的就是它的營養成分表中不飽和脂肪酸種類和含量這一項,在不深究產品不飽和脂肪酸組成的情況下,普通消費者一般應盡量選擇油酸或α-亞麻酸含量相對較高的產品購買。
買油不是藏酒,不如買小桶吃新鮮
大家都知道食用油的保質期一般是18個月,但鮮為人知的是油瓶上標注的日期并不是油品的生產日期而只是灌裝日期,也就是說我們買到家里看似沒有過期的油,其實并不知道已經在儲油罐中待了多久。植物油不飽和脂肪酸含量普遍比較豐富,這也就意味著植物油很容易酸敗變質,油脂酸敗后不僅失去了原有的營養價值;而且,還會產生很多能夠加速衰老和導致癌癥的過氧化物,所以買大桶油不如選小桶,現吃現買有益健康。
吃油也要學會喜新厭舊
看了這么多,您覺得什么油最好、最健康?有人會選橄欖油、亞麻籽油這類名貴的油品;有的朋友會選賣價高的食用油……真的是這樣嗎?相信大家都深知“物以稀為貴”和“過猶不及”的道理吧?如果大家仔細觀察一下的話,不難發現,像亞麻籽油、橄欖油、深海魚油等這些所謂的健康油,都是我們平時吃得比較少的品種,這也使得其中特有的營養素相對不足;同樣的道理,再好的油如果吃多了也會變得不健康。所以,我們平時在選油、吃油的時候,一定要慢慢學會“嘗鮮”,學會“喜新厭舊”。
整天發愁油少炒菜不好吃,不如學幾個控油小妙招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推薦,我國居民每人每日烹調油的攝入量以25~30 g為宜,控油、少鹽已經成為了現代營養教育的重點同時也是難點之一。但“巧婦難為無油之炊”,為了單純的追求健康,而放棄口味這儼然已經背離了我們提高生活質量的健康理念。下面我就教大家幾招控油的小妙招:
1. 少吃包裝食品、小食品。零食等小食品中往往為了追求口感而加入了較多的廉價油。
2. 減少煎、炸等烹調方式的同時,多使用蒸、煮、白灼等健康少油的烹調方法。
3. 如果偶爾有脂肪攝入超標的情況,可以在當頓或者下頓飯中適當增加蔬菜和水果的攝入,因為其中大量的膳食纖維,能夠降低身體對脂肪的吸收率。
4. 如果條件不允許,蔬菜水果量不足,也可以選擇一些水溶性膳食纖維產品,以起到幫助體內脂肪代謝的作用。
不同品種的油適合不同的烹調方式

油脂的最基本組成單位叫脂肪酸,正是因為脂肪酸的種類和數量的不同,才有了如此種類繁多的食用油品種。由于不同脂肪酸耐熱特性和營養特性的不同,各種油品的功效和烹調時的注意事項也就不盡相同。下面就通過一張直觀、簡明的表格向您介紹一下不同油品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