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菜品種繁多,尤其在如今的雜交技術下,新品種白菜層出不窮。這些都叫作“白菜”的東西有時候差距頗大,甚至讓人懷疑是否貼錯了標簽。有實驗研究過5個品種大白菜,結果顯示,大白菜品種營養成分分布規律是一致的,總的規律是除了軟葉的維生素C外,其他葉柄和軟葉各營養成分都是由外向內逐漸增加。這大概歸功于繁衍的秘密——營養總是集中在幼嫩部位。然而軟葉中維生素C含量是由外向內呈下降趨勢的,科學分析這與葉綠素的含量有關——越靠外的接受的光照越多,葉綠素也越多,生產的維生素C也多。當然你也會忍不住地想,越是衰老和皮糙越是需要更多的維生素C來抗氧化維持年輕,這點大白菜也和人類一樣啊!
常見的大白菜都是白色或黃色的葉片,而橘紅心甚至紫色葉片的大白菜您見過嗎?北京蔬菜研究院研制出的橘紅心類型的大白菜,葉片色澤艷麗、 口感脆嫩,特別適合于生食涼拌和配色,其中的β-胡蘿卜素含量是普通大白菜品種的6倍以上。而和芥菜或者紫菜薹雜交出來的紫皮大白菜含有更加豐富的花青素,綜合大白菜本身已經很高的維生素、礦物質和纖維素,也許在不久的將來,你不再需要復合維生素片,一棵大白菜足已。
白菜古時稱“菘”,春秋戰國時期已有栽培。元代改名為“白菜”,在現在看來雖然其名不揚,其貌也不揚,但卻蘊含著“百財”的彩頭。李時珍在《本草綱目》解釋,“菘性凌冬晚凋,四時常見,有松之操,故曰菘。今俗之白菜,其色清白。”中醫認為白菜微寒味甘,具有養胃生津、除煩解渴、利尿通便、清熱解毒等功能,是補充營養、凈化血液、疏通腸道、預防疾病、促進新陳代謝的佳蔬,適合大眾人群食用。而豐富的營養成分也讓白菜有了“白菜是個寶,賽過靈芝草”的俗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