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我認知誤區之完美主義
小劉幾年前跟隨丈夫一起從美國回國工作,沒多久,由于丈夫的聰明才智,很快從某跨國公司的中層管理者上升至高管的職位,工作越來越繁忙,為了更好地照顧家和丈夫,小劉一年前辭掉了薪酬不錯的工作,一直在工作中非常努力而一絲不茍的她不情愿地回家當起了全職太太。由于丈夫經常出差,小劉也常常感覺心里有些不安,對婚姻有很強烈的危機感。一次在美容院,小劉聽到兩個女士在談論隆鼻的事情,小劉也開始覺得自己鼻梁太低了,不聽家人的勸阻,偷偷地把隆鼻手術做了。可是本來她的鼻梁就不太低,這么隆過之后的鼻梁倒顯得有些高了。小劉又到醫院把鼻子上的填充物取出來了。沒過多久,小劉有發現自己的嘴太薄了,不夠好看,又去做了豐唇術。此后,又開始尋找自己臉上的各種“不完美”,出入各個整形醫院,怎么做都達不到自己滿意的效果。
小劉的過度整容是一種“癮”,是她內心中的“完美主義”在作祟。“完美主義”在某種程度上是好的,比如對待工作精益求精,可以做出非常好的成績。然而,“完美主義”如果用在評判自我的時候,就容易出問題。在評判自我的問題上,“完美”永遠是相對的,而不是絕對的。過度的完美主義是期望達到絕對的完美,而這種絕對的完美是內心之中想象出來的,通過不斷否定真實的自我而投射出來的,換句話說是根本不會存在的。
從表面上來看,小劉去整形是為了美麗,然而她的這種過于沉迷的行為反倒是折射出她越來越不自信的心態。上班時候的小劉,沒有不安,沒有對自己不滿意。然而自從她回到家庭做起了全職太太之后,她的生活內容完全變了,視野變窄,窄到只能看見她自己。而在情感上,好強的小劉也越來越失去了曾經在職場中的獨立,越來越依賴于丈夫。小劉的整容愿望還是源自于內心里的不安全感和對被拋棄感的恐懼。她感到和丈夫之間的距離越來越大,為了拉近距離,不被拋棄,小劉就要從自己身上找缺點,會覺得自己越來越不完美,而這是自己無法忍受和接受的。因為在她的心靈深處有個聲音告訴她,容貌上有一點點缺陷都是不完美的,不完美意味著會被拋棄。在強烈的不安與恐懼驅使下,小劉才會出現輾轉在各個整形醫院之間。但是整形并不能真正解決她的問題,反而使她越來越不接受自己。其實在這種情況下,小劉是很難找到那個“完美”的自己的。
每個人心中都可能有“完美主義”的種子,只不過在大多數情況下處于休眠狀態。而當外界的環境適合它發芽的時候,就會瘋狂地生長。因此,我們要意識到自己內心里那個“完美主義”存在,當在自我的容貌上、體形上投入過多的精力,但卻找不到令自己滿意的自己時,就要當心可能是你心底的那個“完美主義”已經開始它的生命力了。所以要盡快去調整。
女人愛美是天性,也是熱愛生活的一種表現。不過美不是簡單地追求各種細節的“完美”,而是要建立在能夠接納自己的不完美的基礎上,才能找到那個“完美”而自信的自我。“美”是需要從多方面來進行評判的,而不要只局限在某一點上。多給自己一些肯定,用接納和自信來滋養那個內心里“弱小”的自我,令其越來越堅強和自信,才能更好地尋找到美好的人生。
自我認知誤區之焦慮癥

小張從小就是爸爸媽媽心中聽話的好孩子,從不惹是生非,學習成績也比較優秀。但是自從小張一年前大學畢業進入這個公司以來,一直沒有適應工作的節奏,感覺工作量很大,也不知道該如何與領導相處。而且令他煩惱的是最近半年小張總會有一些莫名的緊張,腦子里總會閃現出很壞的念頭:坐在辦公室擔心樓會倒塌;擔心父母會遇到車禍;擔心被領導批評甚至被辭掉等等。見到什么就容易往最壞的結果去想,因此,小張整天處于緊張的狀態中,感覺身體怎么也放松不下來,很疲憊,而且最近兩三個月時常有頭疼、腹瀉、出汗等。去過幾次醫院檢查沒發現什么問題,喝了無數副湯藥,也補充了很多維生素,但是沒見任何好轉。
要培養強大而健康的自我,個體就得在成長的歷程中不斷地去嘗試和探索。然而有很多孩子受到家長的過度保護而失去了探索和正確認識自己的機會,使得孩子到了成年時期對自我的認識仍處于童年那個“弱小的自我”的階段。而當生活和工作中的壓力增加感覺處理不了時,這個“弱小的自我”就會蹦出來,把周圍環境里安全的信息都會解讀為“危險的”,也就是在自我認知上陷入到了“災難化”的誤區里而產生不同程度的焦慮的情緒。
雖然我們每個人都會有焦慮、擔心的事情,但是并沒因此而干擾生活,也不會帶來過大和持久的痛苦,而且這種焦慮情緒會促使你去想辦法解決現實中存在的實際問題,等問題解決了,焦慮也就解除了。小張從小是個聽話的好孩子,他的自我就是因受到爸爸媽媽常年的保護而仍然很脆弱,因此在他的內心深處隱藏著那個“脆弱的自我”,這個自我看到的外部世界都是自己應對不了的,很想隱藏起來。但是成年的小張又必須投入到社會中去,現實世界的需要和小張的內心產生了強烈的沖突。在這種情況下,小張的那個“自我”是非常想逃避的,而那些過多過分的擔心就是小張潛意識里逃避的一種方式,時間久了就變成了過度焦慮的情緒,也就是慢性焦慮癥的一種表現。這些過度的焦慮使得小張對很多事情的后果想得非常糟糕,感覺自己應付不了。
我們沒辦法改變童年時期的成長過程,那么如今已經成年的人們,需要在應對各種壓力時對自己的焦慮情緒有所意識,是否你的焦慮情緒在被內心里那個“脆弱的自我”所左右?要勇敢地找出現實中存在的問題,勇敢地面對和解決。
自我認知誤區之強迫癥
小李從小就性格內向,認真謹慎,上學寫作業的時候就非常工整,任何細節都不能有錯誤,如果發現一點不對就要重寫。上班之后,一開始小李的認真態度深受領導喜歡,他寫的稿子基本檢查不出錯誤,因此領導會把好多工作都交給他去做。然而,小李卻感到越來越痛苦,因為總是擔心領導交給的任務自己會出錯,給領導和單位帶來不好的影響,因此他的認真和檢查的習慣更加嚴重了。小李不僅自己寫的材料都要檢查很多遍,標點符號也不能放過,甚至連同事讓他幫著轉交給領導的材料也要檢查,怕因為自己沒有盡到幫同事檢查的責任而使同事受到處分。由于檢查的次數太多了,小李明明知道沒有再檢查的必要了,但還是控制不住反復看。每次加班走得晚了,小李也要反復地檢查辦公室門是否鎖好,擔心因為自己沒鎖好門給單位帶來損失。由于每天很多時間都花費在無謂的檢查中,小李的神經總是放松不下來,感覺無比苦惱。但他也不敢和親友說,怕被人認為精神不正常;而周圍的人只是覺得小張做事非常認真,追求完美而已。所以,很長時間以來,小李在痛苦中煎熬著,他覺得工作上的很多事情自己必須有責任投入大量精力去防止任何錯誤的發生,同事也經常說他考慮得太多了,但是小李就是控制不住,而他自己也不知道該怎么辦。

如果一個人小時候是在嚴格而苛刻的家庭環境中成長起來,而且父母的潛移默化給予的思想是“如果你犯了錯誤就要對這個錯誤負全部的責任”,那么這個人會逐漸形成“犯錯誤是危險的”的認識,不能有一點點的錯誤發生,如果發生了,就全部是我的責任。這就是一種自我認知方式——“責任膨脹”。這種認識自我的態度會帶來非常大的痛苦,而且只有通過反復的檢查才能找到掌控感,否則就會產生失控的恐懼。
小李的問題和苦惱正是“責任膨脹”的這種自我認知誤區所導致的。很多人都可能會出現過這樣的經歷,鎖門外出時,走到樓下突然想不起來自己是把門鎖上了還是沒鎖上,有可能回頭去看看,也可能由于時間緊扭頭就走了。這種情況在正常的生活中不會經常出現。但是,小李由于自我認知上陷入了一個誤區中,結果這種檢查每天都會頻繁發生,而且每次都要重復很多遍,卻擺脫不掉,這種情況就會讓人感到非常痛苦。而他的真正痛苦并不全是反復檢查的動作本身,更深層次的痛苦是對自己如果犯了錯就要對此負很大責任的恐懼。如果這種檢查持續時間長了,沒有及時進行糾正,小李就會患上強迫癥。
所以,對于這種自我認知,要及時進行反思,是否自己要付很大的責任,是否把一些微小概率的錯誤也過多考慮了。隨著檢查次數的增多,這種自我認知的歪曲也會被強化,所以,也要對反復的檢查動作及時給予克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