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學生剛進入初中讀書,教師應準確考察、掌握學生的心理規律,針對學生心理,幫助學生完成從小學到初中的心理過渡,使其盡快完成角色轉換,適應中學生活。
初中生角色轉換心理過渡七年級學生的心理狀態是:第一,陌生的師生、同學關系引發劇烈的心理變化。七年級新生中常有這樣的現象:下課了,他們總愛找各自的小學同學一起玩,形成自發的小團體;在雙休日,他們常常約小學的同學一起看望小學老師,以此來重溫過去的師愛,表達對小學的眷戀。小學,與每個學生接觸的教師較少,接觸的次數多,管得細,學生對教師具有依賴感;中學,教師相對增多,學生在每天至多只有一兩節課的班主任身上,找不到依靠,總覺得老師離自己很遠。小學六年,沒有改變環境的經歷。
第二,學科增多,學習負擔突然加大。進入初中,課程量猛增,學科增至近十門,如果學習方法不當,時間分配不合理,就會失去協調和自控能力,從而漸失信心,產生迷茫情緒。
第三,有的學生延續的盲目自信與自卑,易造成心理失衡。有些學生在小學一直是倍受寵愛的“佼佼者”,到了中學以后,他們一經挫折,如當不上班干部,或學習成績不盡如人意,易心灰意冷,找不到感覺,不知道如何應付。有些學生小學底子較薄,一直在班上充當“不起眼”的角色,進入中學后,仍背負著這種自卑的心理。
第三,在小學較長時間形成的思維模式易成為學生追求新知識的障礙。學生在小學六年形成的認知習慣,使他們常用懷疑的目光看待中學老師,或對老師說:“我們小學老師這樣說的”,或對老師評頭論足,他們有了心里話更愿意對同學講。
第五,“特殊學生”的特殊心理。當今社會離婚率的提高以及市場經濟帶來的一些負面影響(如貧富差距日益明顯等),使得離異、單親、下崗等特殊家庭的比重增加,這就給特殊家庭中的“特殊孩子”的心理帶來了極大的影響甚至是創傷,他們大多性格孤僻,自卑感強,學習較差,行為上缺乏自控能力。
針對七年級新生的以上特點,做好他們的心理過渡工作,使他們及時適應初中生活,對保證初中階段良好的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第一,要學生的培養集體意識。培養集體意識是班集體建設的首要工作。班風正、學風濃、具有戰斗力的良好集體能使每個學生受益,從而激發學生的責任感;培養學生團結友愛精神也是及其重要的。根據以上分析,在開學初可設計系列班會活動。例如:
第一節課:《請你了解我》。先讓學生站在教師外,鈴聲響后,學生排隊安靜地走進教室,做好后,教師告訴大家,我們的中學生活開始了,現在所以的同學都站在同一起跑線上,讓我們放下過去,開始精彩的一段人生。然后,大家互相介紹自己。
第二節課:《風雨同舟》。讓學生介紹自己的新同學,新朋友,增強了解和友誼,讓同學認識到如今我們是同在一條船上,每個同學就是一名水手,只有齊心協力,才能經受住風雨的考驗,駛向成功的彼岸。
開展“懂得愛,珍惜愛,回報愛”。讓學生參與家庭勞動,做一周“家長”,從中體會父母的辛勞,從而學會如何孝敬父母,如何尊敬師長,如何對待同學的關愛。
開展評價與自我評價。開學兩周后,讓學生在班上對自己做一個全面、客觀的自我評價,其他同學就他的發言作補充,肯定優點,指出缺點,讓學生在評價與自我評價中正確認識自我,找出差距,及時改正缺點。
第二,引導學生迅速進入學習境界。根據七年級學生側重形象思維的特點,應搞活課堂教學形式,豐富課堂內容,寓教于樂,切忌“滿堂灌”。經常組織學習方法交流會,引導學生制定學習目標、計劃,合理利用時間,掌握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同學之間可以就一些問題討論,如怎樣預習和復習,怎樣記筆記,怎樣在學習中思考,怎樣準備考試,怎樣積累學習資料,怎樣選擇和閱讀參考書。對學習有困難的同學,老師及時幫助,課余時間給他們補習,開展“一幫一”活動,讓一個班干部主動關心、幫助一名學習上暫時處于落后狀態的同學,為他們講解問題,幫他們聽寫單詞,背誦課文,督促他們完成作業等。
第三,協調好同學關系。七年級學生有較強的依賴性,需要教師撫慰,實現師生交流的主動權在老師,可從三方面入手:
①幫助學生解決實際問題。擠出時間創造與學生接觸的條件。到教室轉,與學生交流一兩句,利用課余時間與學生進行談心,了解學生的困難與心理,讓學生有困難找老師,盡快讓學生認可老師。
②短期內教師不可能與每一個學生面對面談心,但也要把師愛平均分給每個學生,一個鼓勵的眼神,一個贊許的笑容,一個手勢都可以傳達師愛,都是師生情感交流的橋梁,以此縮短師生距離。
③充分利用日記、周記定期與學生交流。同學之間的關系是人際關系中的難點,對女同學之間的和睦相處,男女同學交往的原則的引導更為重要。鼓勵學生團結互助,做有修養的人,高雅的人,剎住歪風邪氣,如傳閑話,搞小幫派,起綽號,互相攻擊等。
班主任在協調同學關系中起著微妙的作用。這里面需要愛心、耐心,還需要智慧。可通過《寬容,是一種美德》主題班會,引導學生學會包容,并指出這是一種健康的豁達的心態,是一個有文化、有修養的人應該做的。
第四,正向激勵,建立自信心。正向激勵,就是以表揚為主。心理學講,教師若能對學生進行正確的評價,及時表揚,則能激發學生的積極性。七年級新生總是想把自己最可愛的一面展現出來,希望得到老師和同學的肯定,這種愿望很強烈。如果教師想給學生來個下馬威,想抓住某個毛病多的學生做典型,毫不顧及地進行批評,那么,這個學生就會想:反正我已經是老師心中的壞學生了,我就破罐子破摔,這樣的教育顯然是失敗的。
學會表揚,首先要善于發現學生身上的“閃光點”。俗話說:“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每個學生都有各自不同的特點。我們不能要求學生做一個各方面都優秀的“完人”,但我們可以幫助他們“另起一行,爭做第一”,找到自己的位置和優勢,從而樹立信心。老師對學生的口頭禪應是:“這才像我們班的學生”。
第五,開展家庭教育,形成教育合力。全國優秀教師孫維剛在一生的教育生涯中,之所以能夠取得輝煌的成就,很重要的一點,就是特別重視家長的工作。1999年,孫維剛在接下他的第四輪實驗班后,從6月20日到9月1日,先后召開了10次家長會,每次平均3個半小時。向家長灌輸教育孩子的新理念:重視學生的思想教育,評價學生要看綜合素質,尊重學生人格,正確看待成績,為學生輕松愉快地完成初中學習生活打好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