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創新教育教學方法;教學形式與教學設計是否符合客觀實際,真實而又有效;精心設計課堂討論主題,做到有的放矢;課前深入準備,提高討論質量;討論以學生為主體,教師引領課堂發展方向。
課堂教學改革課堂小組討論形式主義教學模式新課程標準強調學習方式的轉變,由于合作學習能較好地引入競爭機制,促進學生人格的全面發展,形成和諧的人際關系,成為了課程改革積極倡導的學習方式之一,而課堂討論是合作學習的最關鍵環節。在現實教學中,很多課堂教學改革以此為指導積極展開有益嘗試,但也暴露出一些問題,有理解方面的,也有操作方面的。最近,聽了不少初中數學教學的公開課,發現不少老師在課堂教學組織過程中,喜歡設置課堂討論的環節。當課堂內容上到一定程度的時候,老師會突然拋出一個思考問題,布置說,“接下來,請全班同學分成幾大組,前后四位同學為一小組展開討論”。隨后,整個課堂呈現出一片熱烈而又嘈雜的場面。老師設置該環節的初衷是為了活躍課堂氛圍,加強師生間的互動與交流,但課堂反應和實際教學效果卻往往讓聽課者無法認同,甚至有時感到它是對整個課堂教學設計的破壞,有多余之嫌。為什么老師精心設計的教學討論環節會留給聽者這樣的印象,這還需要我們靜下心來認真思考和分析初中數學課堂小組討論的現狀。
首先,課堂小組討論曾幾何時淪為“作秀”、“形式主義”的代名詞。想辦法“讓課堂動起來”,是沒錯的,關鍵是教學形式與教學設計是否符合客觀實際,真實而又有效。“為了互動而互動”、“為了活動而活動”,在這種指導思想下設計出來的課堂討論環節,往往停留在表層,無法取得實質性的教學效果。這種課堂往往表面上熱熱鬧鬧、嘈雜一片,實際上,學生并沒有進行深入地探討,各自的觀點也并沒有交換和改變。有時候,我們甚至看到,有的老師剛布置完討論環節,沒有進行必要的講述和引導,不到兩分鐘,就要求同學起來分享討論的成果,學生一臉茫然。拘于課堂有限的時間和空間,小組討論往往易流于形式,“吵”而不論,甚至有的同學之間交流的問題與老師的提問毫無關聯。類似這種的課堂討論環節對課堂教學沒有太大的幫助,沒有此環節可能效果會更好。
其次,缺乏對合作學習精神實質的正確把握。機械而表面地理解合作學習這一學習方式,結果在教學實踐中出現了一系列偏差。比如,有的學生之間平時缺乏相互了解與必要的交流,缺乏課堂小組討論技巧和必要訓練,只是因為公開課需要而臨時拼湊,這樣的互動結果可想而知。將課堂讓給學生,以學生為主體,其實也并非課堂討論這一種教學形式,教師可以根據不同類型的教學要求和目標而采用合適的教學手段和學習方式。由于單一教學方式的濫用,學生逐步感到厭倦,失去了參與討論的激情與興趣。結果課堂小組討論,有些同學懶得交流,真正討論的也寥寥無幾,大量教學時間被浪費,教學效率事倍功半。
在大力倡導轉變學習方式的同時,我們更應該全面完整地理解和把握課堂小組合作學習的精神實質。課堂小組合作學習是為了完成共同的任務,小組成員有明確的責任分工進行的互助性學習。較之傳統的學習方式,課堂小組合作學習有其突出優勢的一面。合作學習有助于培養學生的集體觀念、團隊意識和合作精神,有利于通過相互幫助、相互交流,汲取各自所需養分,促進每個學生的個性發展。因此,為了讓小組討論更大限度地發揮其功效,課前我們需要對其做些必要的準備和深入地研究。
首先,精心設計課堂討論主題,做到有的放矢。討論主題是課堂討論的關鍵。并不是任何教學內容和教學問題都適合用討論的教學方式,不能為了討論而討論,更不能為了迎合時尚潮流去組織討論。一旦確定,教師就要根據教學內容和教學實際精心設計合適的討論問題,以確保討論過程中,充分發揮合作學習的最大效用。教師在選擇和設計討論主題時,要緊扣教學重點和難點,這樣有利于課堂教學目標和教學計劃的實現。當然,切忌討論主題偏離重心、離題萬里,討論次數過多導致隨意性和形式化。要注意問題設置的準確性和針對性,留給學生明確的思考方向。還要注意從多個角度去展開分析,設問新穎能激發起學生學習的興趣,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意識。
其次,課前深入準備,提高討論質量。提高討論質量,課前準備顯得尤為重要,課前準備是防止無效教學和低水平討論的前提。課前準備應該是雙向的,既有老師的準備,也有學生的準備。一方面,要讓課堂討論發揮作用,老師需要做大量的準備工作,既要備教材,更要備學生。學生的學習特點、認知水平和表達能力等都需要認真考慮,因為討論的主體是學生。老師還要對課堂討論小組的構成進行綜合考慮,要考慮到小組成員的性別、能力、興趣和成績等差異。另一方面,學生在課前也要做充分的準備。有效的小組討論應該是建立在學生獨立思考的基礎之上,缺乏認真思考的過程,就無法促進學生思維的全面發展。學生要在課前根據討論課題,做好小組成員分工,認真查閱相關資料,梳理好發言綱要,做好發言的準備。
最后,討論以學生為主體,教師引領課堂發展方向。討論學習方式提升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地位,從過去被動的接受者變為主動的認知者,大大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課堂以學生為主體,并不等于教師放任不管、隨波逐流。其實,教師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輔助學生順利完成整個教學過程,引領著課堂發展的方向。一方面,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把握好時機,自然而恰當地引入討論話題。討論過程中,教師要善于營造和掌控課堂氛圍,組織好課堂討論的每個環節和步驟。另一方面,當討論陷入困境時,教師要伺機而動打開局面,啟發學生思維。當討論步入高潮,尤其是出現爭議或偏題時,教師又要因勢利導,能將討論拉回主題和引向縱深。最后總結時,要做出一些針對性的點評,肯定學生的同時,引導學生發現不足之處,分析原因,讓學生收獲知識和明白道理,使整個課堂討論最后得到升華。
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創新教育教學方法,課堂小組討論這種教學模式被更多地運用于課堂,也逐漸成為中學數學課堂教學常用的手段。課堂小組討論有利于活躍課堂,充分挖掘學生思維的潛能,培養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但有一點需要明確,課堂小組合作學習只是眾多教學手段和學習方式中的一種,我們還是需要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去選擇適合的方式和手段,不能人云亦云,盲目從眾。況且,良好的合作學習品質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實現的,有一個不斷積累的過程,需要不斷地反思,不斷地總結,才能一步步走向成熟。
參考文獻:
\[1\]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
\[2\]數學課程標準.2011.
\[3\]劉鳳翥.中學數學教學目的的演變.教育科學研究,2001,(11).
\[4\]黃志剛.新課程教學中“課堂討論”的感悟與反思.教師,2009,(04).
\[5\]辜寶華.選準課堂討論的焦點.四川教育,20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