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農村小學辦學已經得到了國家、政府、教育主管部門等多方面的關注和重視,農村小學教育發展已經成為了國家教育界的一個新的努力方向。對于一個學校來說,最重點的問題,應該是教育的質量問題。教育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學校的整體辦學水平。而作為一個農村小學,在辦學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遇到很多發展中的困難。對如何解決農村小學辦學的相關問題、突出辦學特色和學校的未來發展這幾個方面進行分析和探討。
農村小學辦學教育質量問題建議在我國文化教育的發展上,農村小學的辦學成為教育界重點研究的課題。現階段,我國農村小學的辦學的確存在著各種困難,要想提高農村小學教育水平,使農村小學持續健康的發展,我們必須予以這些問題高度的重視。文化是一個國家的靈魂,下一代的科學文化教育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國家未來的發展,是不容忽視的重要問題。想要使農村小學辦學健康持續地發展,當前第一要務就是要抓好農村學校的建設發展,優化師資力量,加強學校管理,創建學校特色,提高農村小學的辦學水平和教育水平,使農村的孩子也能真正享受到公平、優質的教育。
一、農村小學辦學中面臨的問題
1.經費不足的問題
當前,農村小學辦學經費不足,而且沒有使用自主權,導致農村小學很難正常運轉。在實施義務教育免收學雜費的政策之后,主要由上級財政部門撥款作為農村小學的經費。由于小學的學生數量急劇地減少,而教育經費又是按照學生人數來安排的,這就使農村小學的經費也逐年減少。與此同時,農村小學不能自主地開支經費,由于財政部門有明確規定,不合規定的經費開支都不予報銷,而學校需要用錢的項目繁雜,有些項目又沒有名目不能正常開支,所以經費的使用不便,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農村小學的發展。
2.管理機制的問題
經費的不足和不能自主開支,一定程度上導致農村小學在管理上的困境。再加上財務機制的要求,學校不能兌現對教師的獎懲措施和其他獎金及福利,無法激發教師的工作活力和熱情。而且由于城鄉學校教師收入水平的差距,有些農村小學培養了多年的優秀教師被挖走或者另謀出路,導致優秀的師資力量流失,嚴重影響了農村小學的教學質量,危及學校的內部管理。
二、措施建議
1.保證農村小學的教育經費
地方教育應重視農村小學的實際狀況,努力使城鄉教育相對公平,優先考慮農村小學教學設備的投入和經費的劃撥。增加農村小學對于經費的自主使用權利,給學校一定的自主空間,尤其是學校在正常運轉時所必要的開支。教育經費也要適應學校管理和發展的需求,調動農村小學辦學的積極性。另外,學校應該注意開源節流,保證科學、合理地利用教育經費。同時,要求校長有很強的前瞻性,科學地安排學校的各項工作,從學校發展的角度出發,充分發揮經費的作用,保證學校的正常運轉,促進農村小學的健康、持續發展。
2.改善農村小學的管理機制
農村小學的當務之急,就是完善學校的管理機制。校長應率先起到帶頭作用,以身作則,領導好教師并抓好常規管理工作。上級教育部門要給予學校對于師資力量的管理自主權,在服從教育方針和政策下,學校的制度要有一定靈活性,確保從學校的實際情況出發來管理學校的各項工作。還要對于績效工資進行合理分配、獎懲分明,激發教師的工作熱情。加強對農村小學校長的培訓工作,提高校長的管理水平。
3.提高教師的思想、業務水平
教師應加強業務學習和思想政治理論學習,堅持理論和教育實踐相結合。鼓勵教師積極參加培訓,提高自己的學歷層次,學以致用,教學相長。學校應經常組織教師聽公開課,觀摩評課,讓教師互相借鑒,共同進步。同時,推選優秀教師參加課堂教學競賽等,使教師積極學習別人的教學經驗和方法,從而得到自身的鍛煉和成長。
三、突出辦學特色
農村小學根據實際情況開展特色創建,形成自身的辦學特色,既是培養和提高學生生存發展等各方面能力的需要,也是推進現代化素質教育、新課標的改革、提高辦學品位和水平的根本需要。對于學校來說,辦學特色能充分體現一個學校的辦學經驗、能力和辦學優勢。在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下,為每一個學生的獨特的個性發展提供最佳的外部環境,使學生得到全面的發展。從校情、師請、生情出發建立特色的系統規劃,把特色建設與實施素質教育有機的結合在一起,實現長久的、富有特色的學校建設。
1.營造良好校園環境,奠定文化發展基礎
豐富學校的文化底蘊,給學生營造出良好的學習環境。在校園文化建設中,應該注重環境的教育意義和德育功能。在進行校園環境的設計時,應充分考慮和利用每一面墻壁、每一處空間和布景,使學校的任何角落,都充分體現著學校的文化氣息和教育氣息。
豐富學校的人文氣息,為教師營造出良好的工作環境。在當下,教師肩負著重大的教育責任,承受著來自學校、乃至社會等各方面的壓力。所以在管理規范的情況下,增強人文、情感的管力度,使教師輕松、愉悅地工作。
讓學生在富有文化底蘊的環境中學習,感悟淵博的歷史和精深的文化,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生活習慣,形成高尚的人格,是學校真正健康、長遠的發展。
2.轉變教師的教育思想和學生的學習方式
根據本地區的資源和學生的實際情況,確立一個研究課題。在課題運作過程中,讓師生動手實踐,創新思維、了解認識自然、感悟人生,同時引導師生在實踐中發現問題,提高綜合實踐能力,從而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和教師的教學方式。通過課題運作,讓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的尊重和發揮,鍛煉學生的探索能力和實踐能力,積累生活和社會經驗,提高學習能力。
四、結束語
農村小學辦學過程中面臨的種種困難和問題,都要求所有教育工作者在堅持正確的教育方針和政策下,轉變自己的教學思想和理念,端正自己的工作態度,充分發揮自己的工作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不斷地在工作中探索和研究更加科學合理的教學方式。同時,也要求學校全面貫徹和執行黨的教育方針,加強農村小學的師資力量,努力改善學校的辦學條件,突出學校的辦學特色,提高農村小學的辦學效益,使農村小學的辦學得到國家、政府、教育部門和社會各界的認可和肯定,適應當地農村的經濟發展,實現農村小學辦學的健康、持續發展和城鄉教育的均衡發展,辦好人民和社會滿意的教育。
參考文獻:
\[1\]馬戎.中國鄉鎮政府對基層學校的管理\[A\].馬戎,龍山.中國農村教育問題研究\[C\].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0.
\[2\]馬戎.中國農村教育發展中的幾個問題\[A\].李公明.中國最佳講座\[C\].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04.
\[3\]葛新斌.關于我國農村教育經費短缺問題的思考\[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1.
\[4\]徐吉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