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使課堂辯論真正有效,離不開教師靈活機智的調控。本文以實踐為基礎,從動態生成辯題、辯論過程中的應急處理、總結陳詞的導向作用幾方面談了一些看法。
課堂辯論調控教師在大學生辯論賽中,莘莘學子們精彩的對壘,敏銳的思維,精辟的見解,連珠式的妙語和滔滔不絕的雄辯,令人嘆為觀止。贊嘆之余,我們也感受到,辯論是調動學生思維,提高學生口語表達能力,發展學生個性,實現三維目標的有效途徑之一。我們嘗試著把辯論引進了語文課堂,讓學生圍繞一個問題持不同觀點相互爭論,確實使課堂激情洋溢,增色不少。
但是,實踐中我們也發現,由于生活經驗與知識積累的局限,學生的辯論往往會出現很多問題。有時是長時間的冷場;有時是不著邊際的東拉西扯;有時又因群情激憤,出現相互攻擊,亂紛紛的局面。課堂時間是寶貴的,如何使辯論真正為課堂教學服務,這就需要教師靈活機智的調控。
一、關注辯情,動態生成
新課程強調課堂教學是一個動態生成的過程,因為教學的主體——學生是創造性的存在,他們作為一種活生生的力量,是帶著自己的知識、經驗、思考、靈感、興致參與課堂活動的,課堂辯論也往往出現多變性與復雜性。因此,課堂上是否辯論應動態生成。如果對教師預設的問題,全班同學意見都一致,那就不須辯論。如果節外生枝出現了分歧,那就應該即時調整課堂節奏,生成辯題組織辯論。如我在教學《兩塊銀元》一課時,一位學生突然站起來提出,劉司令和鄧政委根本不用“賠”孫老漢兩塊銀元,因為茶壺根本不是他們打破的。此言一出,許多同學表示明顯的反對,也有不少同學積極響應,一時不可開交。于是我立即調整預設,組織辯論來推進教程。學生照不同觀點坐成兩大陣營,討論己方的理由,從課文上尋詞析句找根據。這樣做,就最大限度地激活了學生的主體意識,讓學生的語言和思維得到了高頻度的訓練。
同樣,對于辯論時間的調控,教師也應關注辯情,順其自然。如果學生對話題反應冷淡,顯得無話可說,教師啟發、引導后,還是無法改變沉悶、壓抑的氣氛,那就應該當機立斷,停止辯論,把它改為正常的教師授課。如果學生情緒高昂,辯得滔滔不絕,即使超過了教師預設的時間,也不要急于打斷他們,可引導學生繼續進行更概括、精要的辯論,讓學生辯得盡興。
二、指點方法,靈活處理
在學生辯論的過程中,教師不應高高在上,作俯視狀。教師應成為學生積極的辯友。當學生的辯論鉆入死胡同時,要迅速地將他們從死胡同中引領出來;當學生的辯論浮于表面時,教師應以自身豐富的知識、深邃的思想和生動的語言感染學生、熏陶學生、影響學生。同時,教師又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由于學生情緒的高漲,辯論會經常出現無法控制的局面。教師此時要成為干練的“辯論會主席”,要對學生的辯論進行調控、指導。
如我們常碰到的現象是“跑題”,在辯論的過程中學生不知不覺偏離了辯論的主題,盡說些與辯論無關或與辯論關系不甚密切的題外話。課堂辯論中出現大量的“跑題”現象將會使辯論的效果大打折扣,導致辯論游離于既定目標之外,甚至把辯論會變成東扯西拉的閑扯會。
引起這種現象的原因主要有三個:一是部分同學課前準備不足,對所辯論的問題不甚了解;二是辯論雙方在一些枝節問題上抬杠,不知不覺中偏離了辯論的中心議題;三是教師缺乏正面引導,對“跑題”糾正不力。對此,可以要求學生在辯論開始前熟悉教材;搜集相關資料,寫出簡短的發言提綱,明確辯論的中心議題,在辯論中如果仍然出現“跑題”現象,教師應立即予以提醒。
如學《落花生》一課,理解了“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社會沒有好處的人”一句后,我向學生提出:你想做什么樣的人?讓學生分成“蘋果”與“花生”兩方,展開辯論。結果學生辯著辯著,話題扯到了花生與蘋果這兩種實物上,一方說:“我們花生不僅果實好吃,榨出來的油,還是很好的食用油。你們蘋果就一種吃法,吃不完馬上爛掉。”另一方反唇相譏:“蘋果品種多豐富呀,你們花生就一個樣!”我一聽話頭不對,立即插話:“雙方辯手請注意,我們討論的是花生那樣的人和蘋果那樣的人,而不是花生、蘋果本身。”一句話讓大家冷靜下來,經過一番思索后,辯論更加精彩——“外表美很重要,你看看那些招工廣告,會發現很多都有相貌端莊的要求。”“你知道晏子吧,他其貌不揚,身材矮小。但憑著機智勇敢,最后楚王都不敢不尊重他了。所以說,有才華最重要!
另一個現象是秩序混亂。課堂辯論中學生容易群情激憤,少數同學大叫大嚷,指手劃腳亂指責,甚至口不擇言,傷害了對方的自尊。這種混亂無序狀態,不僅直接影響到辯論雙方同學水平的發揮,而且影響了同學之間的友誼團結。要避免這種狀況,我們可在辯論開始前宣布幾條要求,并以此作為評分的一個依據。對辯論進行評價時,不必向學生灌輸辯論方面的理論知識,可組織學生討論:剛才的辯論有什么優點,有什么缺點;也可進行評選最佳辯手的活動等等,以使學生在良好的環境中發揮出色的水平。
三、總結陳詞,深化認識
雖然課堂中的辯論注重的是過程,但是作為教師,還是應該整體把握,在辯論結束時,根據辯情進行合情合理的總結陳詞,起好深化認識、辨別是非的導向作用。如學習《濫竽充數》一課,學生圍繞“我輕視南郭先生”“我欣賞南郭先生”兩個觀點辯論。辯論結束時,我說:剛才的辯論中,很多同學都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觀點,很好。現在老師要對反方的同學說幾句話,你們很棒,因為你們用一雙慧眼發現了別人沒有發現的人性的光彩。多少年來,南郭先生都生活在人們蔑視的眼光之中。今天是善良的你們讓他重見了光明,看到了希望。但是,現實畢竟是現實,無論從道德上講還是法律上講,我們都不能像南郭先生那樣弄虛作假,都不能像南郭先生那樣不講誠信。所以作為少先隊員,我們不能茍同南郭先生“濫竽充數”的做法,因為無論他身上有多少亮色都無法遮掩他的缺陷,無法改變他不學無術的形象,因此最終他還是不能真正成為人們喜愛、欣賞的人!”這樣的陳詞總結,使學生對“南郭先生”有了一個明確的認識,明白了自己應該做個怎樣的人。
總之,在課堂辯論中,教師既是導演,又是演員;既是主席,又是辯手。教師應善于審視度勢,靈活機智的調控,才能保證辯論的質量,使學生真正在辯論中受益非淺。
參考文獻:
\[1\]楊芳.辯論教學——深化中學語文教改的新思路.
\[2\]讓閱讀教學更精彩.
\[3\]王禮芹.中學辯論式語文教學法初探.
\[4\]謝啟飛.辯論式學習在語文教學中的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