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愛心細心信心恒心一、愛心
愛是教育永恒的主題。著名現代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說過:“教育不能沒有愛,就像池塘不能沒有水一樣,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則把教師熱愛學生作為“教育的奧秘”,他的座佑銘就是“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們”。要想成為一名優秀的班主任首先就必須要有一顆愛生之心,只有真誠地熱愛學生,給予學生母愛般的愛,才能有效地拉近師生距離,真正贏得學生對班主任的喜愛、尊重與信任,才能在班主任與學生之間建立良好的師生情誼。這樣學生才能主動而積極地配合班主任的工作,與班主任一起參與到班集體的建立與維護中來。
二、細心
作為一名合格的班主任,不僅要有愛心,還要細心,要認真留意學生的學習、生活、心理與情感,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一是關心學生的學習。要認真了解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現實基礎與認知規律,尊重學生間的差異性,全面貫徹新課改所倡導的因人而異、因材施教策略,實施個性化學習方案,引導學生展開主動而積極的學習。二是關心學生的生活。要關心學生的家庭生活,要加強與家長的溝通,定期進行家訪或電話溝通,了解學生的生活情況,及時幫助學生排憂解難,讓學生更快更好地適應學校生活。三是關心學生的心理。心理是學生健康成長的重要部分。小學生常有孤僻等不健康心理,這些嚴重地影響著他們的身心健康。作為合格的班主任要關注學生的心理,加強疏導,真正地站在學生的角度來看待問題,這樣學生更容易接受,更能促進學生心理健康。
三、信心
小學生雖小,但不附屬于任何個體,是獨立的個體,有著豐富的生活世界、情感生活,有著巨大的潛能。一個優秀的班主任并不是事事包辦代替,將學生管得嚴嚴的、死死的,什么事都不用學生操心的“保姆”,而是一個扶放有度的引導者。也就是說在具體的班主任工作中,教師不要事無巨細全部過問,而是要相信學生的實力、挖掘學生的潛能,要對學生充滿期待,懷有信心,堅信學生在自身的努力與教師的指導下能夠更好地進行學習與生活。因此,在教學中我們要給予學生更多自主選擇的權利,要讓學生以主人翁身份參與到班級的建設與管理中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感受到教師對自己的認可與肯定,更能激起學生更為強烈的主體意識與參與動機,使學生更加主動地投入其中。
四、恒心
學生的學習與成長并不是直線上升的,而是一個循環往復的過程,經常會遇到反復現象。對此我們不要盲目樂觀,也不要盲目悲觀,而是要有恒心,要堅持不懈,勝不驕敗不餒,鼓足勇氣,以毅力來戰勝一切困難。對于班級的建設要有長遠規劃與近期規劃,制訂一個全面而系統的計劃,按部就班、穩扎穩打,步步落實,以促進學生健康有序發展。
總之,要想成為一名合格的班主任,就要有愛心、細心、信心、恒心,用心去做、用心去體會,這樣才能真正走進學生的內心世界,才能成為學生所喜愛的班主任,這樣的班集體也才能成為學生健康發展的場所。
(上接第83頁)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如何診斷和防治學生解題時的錯誤等。
4.技術技能層面
數學教師除了需要掌握上述三個方面的知識之外,相應的工具性課程也應掌握,如數學教學軟件使用、課件制作、信息技術與數學課程整合、中學數學實驗等。
(三)適當轉變培訓模式,增強培訓實效性
在以往的培訓中,通常采取集中學習、集體搞教研活動等形式,體現更多的是共性東西。在這樣的培訓中,教師偏重于聽記、模仿、缺少反思、研究和自主性,因此培訓的開放性和實效性大打折扣。筆者認為可以通過轉變培訓模式,與教育實踐相聯系,加強培訓實效性。
1.基于案例的講授分析模式
該模式偏重于專家講座或訪談、課堂觀摩等活動,適用于數學知識層面的課程和技術技能層面的課程。其操作程序一般為:以某一專題或熱點問題作為案例,培訓者圍繞案例精心講授專題或觀摩一堂課,接著進行及時強化培訓內容、獲取培訓效果的答問互動分析活動,消化培訓內容的課外問題思考等。
2.基于學習中心戶的學區同伴合作小組模式
在借鑒社區教育活動成功做法的基礎上,筆者認為可以開展基于學習中心戶的學區同伴合作小組模式培訓。這種培訓模式適用于專題研討、教學設計活動、校本教研活動等教學形式。這種可用于教育學層面的課程。
基于學習中心戶的學區同伴合作小組模式培訓是以區教育局所劃分的學區為依托,在參訓教師自發形成的非正式組織的基礎上,經過培訓者的引導、宣傳、推薦,由參訓教師在自己熟悉的群體中自主推舉開展學習活動的核心組織者或中心人物即學習中心戶,在明確培訓目標和內容的前提下圍繞所推選的學習中心戶參與各類有組織的教學活動,實現協同學習并完成學習任務的學區同伴合作小組活動。一般操作程序是:明確目標和內容——提出問題——組織討論——實踐應用——總結反饋。
建立這種培訓模式的關鍵是產生中心學習戶,適合擔任學習中心戶的參訓教師可以是經驗豐富的年長教師,也可以是時間比較充裕、專業理論學習能力較強,參加活動熱情高,具有一定活動組織能力的教師。
3.基于網絡的自我反思式
反思是教師的一塊“自留地”,只有不斷耕耘,才能檢討自己的教育理念與行為,不斷追問“我的教學有效嗎?”“我的教學能更有效嗎?”不斷總結自己的工作得失,不斷深化自己的認識,不斷修正自己的策略,從而獲得持續的專業成長。因此在借鑒教師的獨立行為——自我反思的基礎上,再加上現今的網絡資源的豐富,筆者認為可以開展基于網絡的自我反思式培訓。
基于網絡的自我反思式培訓是通過培訓目標引導和培訓條件創設,以豐富的網絡共享資源為學習參考材料,使參訓教師在活動、體驗和反思中自主建構自己的經驗與觀念,在交流和互助中吸收他人長處,產生新的認識和想法,從而實現教師的自我發展,并采取行動改善自我的一種創新培訓模式。這種培訓必須是以前兩種培訓模式為支助點,實現教師達到自主創新發展目標。一般操作程序是:專業引領(基于網絡的專家指導)——自主建構(自學網絡資源)——同伴合作(基于網絡的同伴交流)——反思改善。這種模式可用于各種層面課程的學習。
參考文獻:
\[1\]黃榮金,李業平.中國在職數學教師專業發展的挑戰與機遇\[J\].數學教育學報,2008,17(3):33-38.
\[2\]鄭立平,王振云.新課程下的初中數學優秀教師發展標準.
\[3\]曹才翰,章建躍.數學教育心理學(第二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4\]廖運章,王衛東.數學教師繼續教育課程需求分析\[J\].數學教育學報,2005,14(4):38-40.
\[5\]王林全,吳有昌.中學數學解題研究\[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