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剛剛進入初中學習的學生來講,對各學科都有著濃厚的興趣或者說是新鮮感。可是,有的學生卻在接觸到數學課沒多久,就會慢慢失去興趣,這幾乎成了七年級數學教學普遍性存在的問題。因此,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是數學教學中的核心問題。
數學教學學習興趣學習習慣一、充分把握開端教學
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剛剛升入初中的學生翻開七年級數學課本的一剎那是充滿著好奇,想要學好數學的欲望是極端強烈的,因此,教師要把握好起始階段的教學,多下功夫,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是他們對數學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
比如,在開學伊始的階段,可以不必急于課本教學,先帶領學生進行一些實踐活動,讓他們親自看一看、摸一摸、拆一拆……讓他們自己發現,其實生活中處處充滿著神奇的數學,充分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再開始課本教學,并且在一段教學活動結束后,阻止學生進行自由討論,教師可以借此機會學生學習數學有難度嗎?數學有用嗎?從而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
正如新課標要求的那樣,七年級數學的教學,起始階段就是要消除學生學習數學的恐懼心理和畏難心里,在提高學習興趣上做文章,以數學的趣味性、藝術性給學生以感染,使其像磁鐵上的鐵屑離不開磁鐵一樣,向往著教師,向往著本學科。
二、進行情感交流,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興趣
良好的師生關系會產生好感效應。初中生的情感容易在行動和語言中反映出來,他們對某位老師的的喜惡往往會影響他們對于這位教師所授學科的興趣,如果一位學生因受到某位老師的批評而對這位老師產生畏懼感,那么,他對該老師所教的學科也會相應的產生一定的畏懼感;若一位學生因事受到老師的表揚,他就會因為喜歡這位老師而喜歡該老師所教的學科,進而積極主動的開展學習。因此,在教師與學生的交流過程中,不但要做“嚴師”,更要加強與學生之間的感情交流,親近他們,愛護他們,放下教師的身段,和學生做貼心的朋友,保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和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產生良好的互動,使學生在融洽的師生關系和活躍的課堂氣氛中由喜歡“數學老師”而喜歡“學習數學”,從而產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三、優化教學過程,培養學生的主動學習興趣
目前,在我國中學數學的教學過程中存在著較為嚴重的“學教分離”現象。所謂“學教分離”,就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偏離和違背了教師正確的教學活動和要求,形成教與學不協調發展的奇怪現象,這種現象直接影響著學科教學質量的提高。它的主要表現為課上不專心聽講,課外不做作業,不復習鞏固。這種現象的直接后果是許多學生因為“不聽、不做”發展成“聽不懂,不會做”從而形成積重難返的困難局面。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怎樣消除學生的“學教分離”現象,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就成為我們教師值得研究的一個重要問題。例如在進行“有理數”一章的小結講解時,學生們會將它作為復習課而在心理上產生忽視的感覺。鑒于此,教師可以將這一章的內容分成“三關”,即“概念關”“法則關”“運算關”,讓學生在限定時間內通過闖關的方式,找出每個“關口”的“闖關密碼”(知識點)及每個“關口”應注意的地方,拿到“通關鑰匙”進入下一關。如“概念關”里的正、負數、相反數、數軸、絕對值意義,“法則關”里的結合律、分配律以及異號兩數相加的法則,在“運算關”強調一步算錯,全題皆錯,等等。闖關完畢后選出學生代表,在全班進行講解,最后學生代表總結。通過這一活動,不僅使舊知識得以鞏固,而且能使學生處于“聽得懂,做得來”的狀態。
四、注重學習方法指導,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
新教材本著“指導教法,滲透學法”的思想,在每章節都安排了“做一做”“想一想”“議一議”“讀一讀”等項目,為的就是要設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掌握學習的方法,在學習中有所得,同時對教師的教法提出了更高要求。
1.培養閱讀習慣。在進行教學前,首先出示閱讀題。如進行“角的度量與表示”一課教學時,教師可以在黑板上出示幾個閱讀題:(1)我們用刻度尺來測量線段的長度,那么測量角的大小時應該采用什么樣的方法?(2)角的表示方法有幾種,表示的過程中應注意哪些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進行閱讀,并在閱讀中找出答案,通過提問的形式檢查閱讀的效果,同時,鼓勵并表揚在閱讀中找出問題、回答問題、有所進步的學生,使學生通過表揚產生閱讀的興趣,養成閱讀的習慣。
2.養成討論習慣。新課程要求教師改變原有的一堂授的教學模式,在教學中通過合理的、有針對性的提問,積極引導學生進入教師為教學活動所創設的教學情境,逐步培養他們的思維能力和討論的習慣。特別是遇到一題多解的題目或需要分類討論的問題時,討論的方法就出更加實用了。如在進行“絕對值”“列方程解應用題”的教學時,就會遇到很多需要分類討論的題目。因此,引導學生三五一組進行討論,歸納出解題的相應方法和規律,對于學生的自主學習和驕傲是的教學活動有著極其重要的促進作用。
3.培養小結習慣。在學生的學習中,及時地進行課堂小結對于學生課堂知識的掌握和理解是很重要的,學生采用板報、互相提問等游戲形式進行的課堂小結,可以提高學生記憶效果,縷清脈絡結構,學過的知識不易遺忘。教學實踐表明,只有正確的學法指導,才能將學生放到教學的主體地位,學有所得,才能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同時還能保持他們對數學的學習興趣。
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運用以講故事、質疑、列舉生活中的數學現象等形式豐富數學教學,以簡單明了、深入淺出的教學手段,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五、開辟第二課堂,激活學生的求知欲
七年級數學的自然性、實用性,決定了開辟第二課堂的重要性。經常利用課余時間開展各種各樣的數學興趣小組活動,可以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激發他們的創造力和想象力,也可以挖掘學生的潛能,在他們做的優秀的地方及時予以表揚,讓他們領略到成功的喜悅。這樣,他們就會對數學教學提高信心,提高興趣,有更大的信心去追求成功。這時,就要趁熱打鐵,教導他們上課要認真聽講、積極回答問題、課下認真復習,引導他們逐步學好數學。
參考文獻:
\[1\]陳旭遠.中小學教師視野中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2\]史曉峰,顧海燕.對數學實驗教學的認識與探索\[J\].林區教學,2008,(07).
\[3\]盧誠波.關于數學實驗教學的研究\[J\].麗水學院學報,2008,(02).
\[4\]史曉峰,顧海燕.對數學實驗教學的認識與探索\[J\].教書育人,2008,(27).
\[5\]王萍,許海洋.高等農業院校數學教學改革的研究\[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8,(11).
\[6\]李尚志.培養學生創新素質的探索——從數學建模到數學實驗\[J\].大學數學,2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