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教育是基礎教育的關鍵,初中生正處于各種能力需要培養與形成的階段,因而,在初中數學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各個方面的綜合能力就成為數學教學的核心。
數學教學綜合能力學生多年來,老師一直都在決定著要教授的數學內容,而教學的本質是老師傳遞學識。就傳授學識而言,數學這門課程有系統性、邏輯性,一般都是以此為基礎去設定可操作的講學方案。而這些教學方案成為老師整體把握課堂的法寶,明確學習思維,同時又設定了學生最終要學到的知識。所以,老師在講課的時候,如何滿足學生對知識的探索并能很好地提高自己認識世界的能力,是系統化數學學科的目的所在,也是全面提高學生各方面能力的主要工作。
一、厘清新教材中重點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發展學生的數學認知結構
筆者認為,在平時上課時要全面掌握初中的數學知識,有利于輔助學生建立及發展其對數學框架的把握。
1.數和代數
諸如函數、不等式和不等式組、方程和方程組、整式和分式、實數等,都是“數與代數”的內容。在教授“數與代數”中的知識時,多傳授一些基本的技能與知識、多講解些函數或方程等重點知識、看重一些如分類討論思想、轉化思想、數形結合思想、函數思想、方程思想等數學思想。
2.圖形和空間
因為課程標準在考核“空間與圖形”的內容時,沒有以前的邏輯證明限制,提升了考察合情推理、讀圖作圖、實驗操作等能力的標準,提高了使用圖形轉換的要求,適時加進空間思維,故而,講課時要注重提升學生的數學思想方式乃至使用幾何思想去處理難題的能力。
3.統計與概率
在講授“統計與概率”時要注重統計思維,采集、歸納、描繪及加工數據流程中,其特征是決策科學,思維活躍或可處理一些簡單有效的問題。
4.合理推演和數學活動流程
養成并促進學生合理推演的能力,使學生參與數學活動過程中,然后去領會和感受合理的思維方法和積極的態度包含的效用及意義,這些成為發展學生創新精神的形成與提升學習能力的合理手段和方法。多使用一些類比、歸納的方式去教授合理推演法,也就是要模擬合適的場景,帶領學生使用類比和歸納法去進行猜測,找到并學會新知識。不過,要注重促使學生形成并提升其分析能力、考察能力和創造能力。
二、重視數學發現的過程
老師在教學的時候,要關注講解、使用知識的經過。在演示講解知識的流程時,提供形成知識的環境,給學生創造問題場景,傳授給學生了解、思考的方式,啟迪他們去發現、創造,使其可逐步在創造、發現和成功的過程中不斷地學習、收獲并升華。即在講授定義、理論和公式時,促使學生形成創造性或概括性思維;借助于應用知識來講課,促使學生形成培廣闊性和連續性的思維;要使學生形成深刻性和敏捷性的思維,就要借助于多解的與不定的練習題、典型例題;要讓學生養成創新性的思維,就要借助于其在平時學習中積累的經驗。老師在講課過程中要借鑒一下數學史,講述一些著名科學家的假想、發現科學的主要貢獻。唯有進行猜測并給予假設,可以幫助學生全方位、多角度地去認知問題,摒棄舊的思維方式,形成新的觀念、思想、理論,有利于促進學生形成創新能力。
三、重視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
數和形是數學里面的兩個重要的因素,兩者的聯系十分緊密,在特定情形下,這兩者又可以互化,彼此滲透。若是在探索實際問題中使用數形聯合的根本思想,就需要聯合數和形去思考,分析問題的實際情景,再將圖形化的難題轉換成數量型的,或是將數量型轉換成圖形的問題,這樣可以簡化問題,將抽象化問題變得具體些,化繁為簡,得出可行的方案。
四、關注多學科的綜合
數學這門課程具有極強的綜合性,生物、物理、化學、地理、歷史、政治等學科的內容在幾何、代數等課本中都有使用。所以,數學在教學過程里起著基礎學科的作用,強化學科內在關聯性,凸顯所有學科內容的交集點,提升學生全面使用知識的能力,輔助學生處理數學在有關學科生產、生活中遇到的困難,然后使用正確數學語言去描述。教授數學時,老師要讓學生了解到其實數學本身也是一種語言,只是它的標記方法比較特別罷了。如果認識到這一點,那么學習數學就會覺得有趣了。
五、注重數學語言的使用
數學語言的使用,與使用簡潔、科學的數學符號有著很大的聯系,同樣地,要發展數學與數學教育也離不開數學語言。數學語言不是一般普通的語言,下述的五點主要講述它的重要性:首先,學習數學知識離不開數學語言,教授數學語言時教授數學的核心;其次。要幫助學生形成邏輯思維,就要傳授數學語言;再次,處理數學問題的基礎是學會數學語言。教授數學語言,可以帶動學習數學的熱情。故而說,教授數學的時候,老師應該多教授定義,拓展學生的語言存儲量,使之處理問題的綜合能力得到提升。在要求學生掌握數學符號與定義的同時,還要讓學生理解它們所賦予的知識。像“△”這個符號,在幾何學里代表三角形,可是在代數里就是一元二次方程根判別式。多教授一些數學語言,也要區分同一對象在多種語境下的含義,可幫助學生形成數學思維能力。
六、多做數學練習,培養學生形成處理現實問題的能力
學生是否具備良好的數學素質,不能僅看他了解了多少數學理論,還要看他可以處理多少數學難題,最關鍵的是要知道他會不會在實際生活中使用數學思想來處理難題。老師講課的時候,要故意地結合現實問題去講解理論知識,聯系社會經驗與生活,倡導處理在問題中學習,借助問題掌握知識,注重引領學生日后要面臨的問題為切入點,保證學生可以學到使用的知識,一邊順應不斷變化的世界,帶領他們關注社會并關注未來,促使他們懂得處理難題。
七、注重培養學生的數學情感
要讓初中生形成數學情感,需要在個性品質與心理過程這兩個要素上下功夫。形成數學認知的歷程中,應主要培養并增強學生的元認知,也就是要不斷對個人的認識活動做自我反省、調節、監測、觀察,這樣可以使學生提升學習的自覺性,增強個人的自學能力,提升其學習能力。它包含了學生的思維力、概括力、想象力、觀察力、記憶力等內容。對智力的調節與監測,沒有元認知能力的監控重要,不少聰慧的孩子由于不會調節自己,致使其學習水平不高。作者覺得,老師在講課時盡量發揮心理教育要素,在適當的情況下給學生做適當的心理教育。至于對情感意志上的教育,一般以認知經過為前提,然后根據要教授的知識,去傳授學生一些有關數學審美的知識與應用數學的知識,促進他們形成不懼艱難,勇于克難的堅強毅力。教師要根據每個學生特有的個性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讓學生形成科學的價值觀、世界觀,并不斷完善其能力。
參考文獻:
\[1\]李文英.在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1,(11).
\[2\]林秋楓.淺談數學教學中的學習能力培養\[J\].科教文匯,20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