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要求學生“在閱讀和鑒賞活動中不斷充實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對個人與國家、個人與社會、個人與自然關系的思考和認識。”因此,閱讀教學中培養閱讀興趣,養成閱讀習慣,對學生的終身學習和終身發展具有深遠的意義。那么,怎樣才能培養小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呢?根據教學實踐,從選好讀本來培養閱讀興趣、營造濃郁的讀書氛圍、養成使用工具書的習慣、教給方法以領悟情感四個方面,闡述如何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
閱讀習慣感悟學生閱讀興趣《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要求學生“在閱讀和鑒賞活動中不斷充實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對個人與國家、個人與社會、個人與自然關系的思考和認識。”因此,閱讀有益于育德、有益于勵志、有益于啟智、有益于明史。閱讀教學中培養閱讀興趣,養成閱讀習慣,對學生的終身學習和終身發展具有深遠的意義。那么,怎樣才能培養小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呢?根據教學實踐,筆者談幾點感悟。
一、選好讀本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
現代心理學的研究表明,興趣是影響學習活動的最直接、最活躍、最現實的因素。我國古代大教育家孔子也曾經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可見,學生有了閱讀興趣,才能從內心深處對課外閱讀產生主動需要,才會將教師的“要我讀”轉化為“我要讀”。
因此,培養小學生濃厚的閱讀興趣,是養成良好閱讀習慣的關鍵。要激發他們的閱讀興趣和愿望,提高他們的閱讀能力和認知水平,首先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知識水平幫學生選好讀本,引導學生讀好優秀的課外作品。在閱讀教學中,語文教師就很有必要地選擇一些邏輯性、說理性較強的讀本給學生閱讀。我們在指導學生選擇課外書籍時,選擇的內容應較廣泛,可涉及兒童生活、歷史故事、科學常識等;體裁應多樣,可以是詩歌、散文,也可以是小說、童話、寓言,不拘一格,只要是思想內容健康,有教育性,對兒童的思想、品德、智力、情感等方面具有良好影響的文學作品,都可以推薦給學生閱讀,從而使學生由被動地聽到自覺地去讀,提高學生對閱讀生活氣息濃厚的名著的興趣。
二、營造濃郁的讀書氛圍
要強化一種意識,必須營造相應的氛圍,使孩子的內心世界不斷受到這種意識的提醒和沖擊,這樣才能在孩子的腦海中留下烙印,由無意注意逐步形成為有意關注。因此,學校要特別注重校園書香氛圍的營造。如利用廊柱張貼有關讀書的名人名言,利用展窗開設讀書交流園地,讓孩子們一走進校門,馬上就會被一股濃濃的書香氣息所包圍。各班的圖書角不僅要裝滿孩子們喜歡的好書,還要有一個個美麗的名字,如“豆丁書架”“瑯瑯書吧”等,孩子們一看到名字就有要走近的沖動。
也可以組織學生舉辦圖書展覽,把被介紹的圖書陳列出來,同時展出學生整理編寫的宣傳圖書的資料。資料可包括圖書內容提要、作者簡介、時代背景等,這樣就為學生創造了良好的閱讀條件。
另外,通過開展“講故事”“讀書匯報會”“展評優秀的讀書筆記”“剪貼冊”“手抄報”“知識競賽”“比賽查閱資料”“詩歌朗誦比賽”等生動活潑、形式多樣的課外活動,能有效地檢查閱讀情況、鞏固閱讀成果,讓學生享受閱讀的樂趣,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閱讀熱情,調動學生的閱讀積極性,推動課外閱讀步步深入。
三、養成使用工具書的習慣
學生要解決那些自己不能解決的問題,除了向老師、家長或同學請教外,還可以利用工具書求得解答。工具書要裝進書包,帶進課堂。凡是在讀書、讀報或讀其他課外讀物時遇到了生字、難以理解的詞語,都可以請教工具書,使之逐漸養成好習慣。培養學生閱讀習慣應注意持之以恒,良好的閱讀習慣是在堅持不懈的反復練習中養成的,光說不練是不行的,沒有耐心和恒心也不會有好的效果。要教育學生,良好習慣的培養要從一點一滴做起,知道一點做一點,知道多少做多少,不斷積累,這樣良好的閱讀習慣自然而然就形成了。
四、教給方法以領悟情感
我們經常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應讓學生自主地學習,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才會使學生終生受益。同樣,閱讀也應教給學生閱讀的方法,讓學生愉悅地讀,快樂地讀,從中感悟作者的的思想感情,與作者心靈交匯,產生共鳴。
1.讀寫結合。古人云:“不動筆墨不讀書。”課外閱讀要“養成讀書記筆記的習慣”。讀書筆記的形式多樣,有“摘錄好詞好句”,有“概括主要內容”,有“寫讀后感”,還有“直接在書中圈點勾畫批注”等多種形式。讀書也是一種創作,讀書筆記應成為學生自由發揮的空間。讀什么書,在筆記上記下篇名、出處及閱讀日期,這是日后考核閱讀量的依據。讀到好文章,摘錄下好詞好句,記下自己的心得體會。這樣日積月累,潛移默化,增加了詞匯量,為寫作打下堅實的基礎。讀累了,在本子上描描畫畫,或一朵小花,或一棵小草,或高山流水,或鳥獸蟲魚,這樣,給閱讀增添了無限的情趣。
2.讀思結合。閱讀的核心是思維,在閱讀教學中,學生想象豐富,不僅可以更充分更深刻地領會作者的思想感情,還要寓情于景,留給學生充足的想象時間;創設安靜的環境,留給學生開闊的空間,讓學生在語言文字所描繪的情境中,去馳騁想象,拓寬思維空間。如果閱讀時走馬觀花,不動腦子,你就是讀完所有的書,你也不會有所得。因此,要讓孩子養成讀思結合的習慣,通過與文本的對話,與作者的對話,與文中人物的對話,達到心靈的溝通,精神的共鳴。在閱讀中放飛想像的翅膀,大膽想像,多方質疑。閱讀完后,還要掩卷而思,看看自己究竟有何心得和體會。
閱讀是一項長期的、日積月累的、潛移默化的精神活動。它影響著孩子個人素質中最基本的、最核心的部分——價值觀、審美觀、道德觀和人生觀。良好的閱讀習慣,是一個人終生的寶貴財富,也是他終身學習的堅實基礎。如果我們要實現我們心中的教育理想,使我們的學生能夠學到真正的知識,而且學得比我們強,我想,我們需要并且能夠做到的,就是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幫助他們從熱愛讀書和主動讀書開始,從小就做一名好讀書、讀好書、多讀書的新時代少年。
在此,作為教師,我們有義務、有責任培養學生從小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在快樂的閱讀中享受生活,在生活中享受閱讀。給學生創造一個廣闊的語文學習空間,才能有效地提高語文學習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