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教學要注重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教師通過設疑問難及學生自主設疑促使學生創新思維的形成;教師要注意調動小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有效地與文本展開對話,把握文本價值取向,在教師的正確引導下,個性化的解讀文本;挖掘文本內涵,培養學生的想象力以發散性思維;創設情境培養學生的求異思維。
小學語文教學創新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目標之一,創新是一個民族發展的不竭動力,是小學語文教學永恒的主題。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可以使學生更加真切地認識事物的本質,能夠提升對語文學習的駕馭能力。學生通過自身經驗積極自主地實現與作者及文本的對話,促使學生多角度地去認識問題,多渠道地去認識和理解問題。然而,傳統的語文教學,教師把自身對課文的解讀強加給學生,學生在課堂上幾乎沒有話語權,長此以往,學生就會對語文學習失去興趣,導致語文教學缺少活力,教學效益偏低。重視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是小學語文教學中的一個重要課題。
一、設疑問難,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
創新思維大多是對事物的現象產生質疑而逐漸形成的。如果學生在課文的學習中,只是人云亦云地按語文傳統教學模式去學習,只是在教師的權威的解讀下被動接受,文本學習沒有質疑過程,那么其創新思維的培養就無從談起。教師引導學生設疑,引導學生與文本展開對話,是培養學生質疑能力的有效途徑。例如,在學習《狐假虎威》這篇課文時,可以引導學生思考:如果你是老虎,你如何才能識破狐貍的本來面目,揭露其狡猾的本質?在學習《太空的清潔工》一文,教師在引導學生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思考:太空中為什么會存在垃圾?你能發揮想象,談一談如何才能減少垃圾的產生嗎?學生帶著這些問題思考,往往會迸發出創新思維的火花,教師要對他們的創新意識給予及時肯定與鼓勵。
語文教學的關鍵及最重要的環節是要培養學生自主設疑的能力。例如,在教學《鳥的天堂》一文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自主設疑,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對《鳥的天堂》這篇文章的學習,我們應該了解些什么?學生回答:了解為什么把榕樹稱為鳥的天堂,鳥兒們為什么喜歡這里,等等。學生邊自主設置問題,邊帶著問題深入閱讀課文,并從課文中找到相應答案。但是僅停留在這個淺層的理解還是不夠的,為了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教師還要進一步引導學生:課文中提到的大榕樹,可以象征我們現實生活中的什么事物?而歡快的鳥兒象征我們現實生活中的什么事物?通過引導,學生理解了大榕樹其實可以象征優美的生活環境,而鳥兒們可以象征快樂生活的人們。那么,我們怎樣才能使我們的生活環境變得更好,怎樣才能像鳥兒一樣快樂生活?學生自主設疑可以激發學生多向思維,使文本主題得到升華。
二、調動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使其更好地與文本展開對話
學生的創新思維通常是在已有的生活積累及認識基礎上的升華。學生在語文學習中也是利用已有的生活經驗與文本展開對話。但是小學生的生活經驗畢竟有限,所以教師教學中必須加以正確引導,使他們的對文本的認識對話與現實相對合,以達到對文本價值取向的正確把握甚至升華。例如,在教學《火燒圓明園》一文時,教師在引導學生了解歷史,了解列強侵略者的暴行外,可以引導學生思考:我們怎樣才能避免歷史悲劇的重演?讓學生談看法或者寫體會。在教學《小英雄雨來》一文中,引導學生在理解抗日戰爭的殘酷和日本侵略者的殘忍以及小英雄雨來的機智勇敢外,引導學生分析當時的歷史背景,讓學生了解更加深層次的社會原因。例如,在學習了《火燒圓明園》一文時,有的學生寫下了如下的心得體會:“積貧積弱的舊中國,祖國人民深受帝國主義的凌辱,其原因就是中國不夠強大,在世界上沒有話語權。所以我們一定要發展科學技術,強國強軍。兩彈一星的發射,神舟飛船的上天,我們向全世界展示了我國的科技實力。我們要努力學習,長大后更好地報效祖國,不斷推動我國科技不斷發展,實現祖國的偉大復興,使中國真正以一個新的姿態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這樣,學生學習文本,又不唯文本,結合現實也即自身的間接經驗或者直接經驗與文體展開對話,使文本主題更加突出。
三、挖掘文本內涵,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和發散思維
小學生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教師要正確引導,為學生的思維插上翅膀,創造性的理解文本。想象力是創新思維形成的基礎和關鍵,語文教學一定要重視對學生想象能力的培養,促進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形成。例如,在學習《賣火柴的小女孩》時,教師引導學生想象:如果賣火柴的小女孩生長在現在的中國,她的境遇會發生怎樣的變化?如果她走到我們中間,你會對她說點什么?在學習《坐井觀天》一則寓言時,啟發學生想象如果小青蛙跳到井外,它會看到什么?在學習狐假虎威一文時,如果將狐貍看作一個正面形象,讓學生說說看,它有什么值得肯定的地方?學生會說狐貍的機智聰明,但對這樣的機智聰明沒有用在有益于別人的正道上,而是損人利已,所以狐貍的形象是狡猾而奸詐的。
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通過想象,可以激發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學生用個性思維去分析課文、理解課文,用個性的思維對文本進行別具一格的解讀、進行再創造,如果教師加以正確引導,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創設情境,培養學生求異思維
求異思維就是通過對事物進行多角度思維后,從一個標新立異的角度分析問題或者解決問題。世界上的一切創造發明,幾乎都是利用求異思維的優勢,打通對事物認識的新角度的通道,從而發現不為大多數人所熟知的事物發展規律。而語文教學就是要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點燃學生創新思維的火花,開闊視野,使其發揮自身的聰明才智發現事物之間的關系與規律,進而為形成創新思維能力打下基礎。例如,在教學《只有一個地球》一文時,我讓同學們分組辯論,一是讓堅持“保護地球環境,因為我們只有一個地球”為觀點的同學為一組,二是讓堅持“尋找、創造另一個星球為人類居住的環境”為一組,二個小組開展辯論。在辯論中使學生深刻理解“保護地球的重要性”,這種活動有力于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及創新思維能力。
參考文獻:
\[1\]劉淼.當代語文教育學.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周麗芳.研究性學習與創造力關系的初步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