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效益是課堂教學的核心問題,要達成最大的教學效益取決于教師的有效講授,在課堂教學中通過有效講授可以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實現教學效益的最大化。
新課程高中化學 有效講授效益教師是學生學習的指導者、組織者。教師能否有效指導學生學習,是教學效益是否顯著的重要因素,有效講授是任何課堂教學必不可少的,即使是以學生自主學習的課堂,教師的講授也是必需的。教師的講授,要以畫龍點睛、啟發性、點撥性,歸納性為主題進行講授才是有效講授。學生自己看書能看懂的不講,學生自學能領會的不講,學生自己探索能正確得出結論的不講。言不在多,貴在精當,語不在長,貴在適時、切中要害,達到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使學生體驗到成功的愉悅,實現教學效益的最大化。
一、備教學策略時有效講授的設計
教師在上任何一節化學課前,都要對教學策略進行規劃和設計。教學策略的設計要求教師更新教學理念,以新課標理論作指導,設計明確的教學目標和切實可行的教學模式,然后根據教學策略進行規劃和設計講授內容,設計時注重有效講授的科學化和規范化,才能突出教師的主導性和學生的主動性,實現有效講授。如在探索乙醇分子結構簡式時,甲老師的講授方案設計為:“[講授]已知乙醇的分子式是C2H6O,可以看作是乙烷分子中的一個H原子被羥基取代后的產物。[展示]乙醇的分子結構模型。[講授]乙醇的結構式、結構簡式和電子式”。這個講授方案是把乙醇的分子結構直接告訴學生,成了“滿堂灌”,不是有效講授。而乙老師的講授方案設計為:“[講授]已知乙醇的分子式是C2H6O,可以看作是乙烷分子中多了一個氧原子;[展示]乙烷的分子結構模型;[提問]請大家設想在乙烷分子中插入一個氧原子會是什么情況?有幾種可能?[學生活動]學生分別畫出可能的結構;知道是將氧原子插入乙烷分子中,有兩種可能的情況;[展示]展示模型并畫出模型的結構:
[講授]我們可以通過實驗來證明乙醇的分子結構是(1)式還是(2)式;[演示實驗]金屬鈉與乙醇的反應;[講授]實驗證明金屬鈉和乙醇反應生成的氣體是氫氣,已知1mol乙醇和足量的金屬鈉反應只生成0.5mol氫氣;[提問](1)式和(2)式中氫原子的位置有幾種可能?乙醇的結構是(1)式還是(2)式?請指出反應中共價鍵的斷裂位置;[總結講授]反應中1mol乙醇只有1mol氫原子被取代,說明有一個氫原子與其他的不同,這說明乙醇的結構式只能是(2)式;[展示]乙醇的分子結構模型;[練習]寫出乙醇的結構式、結構簡式和電子式”。從知識的生成角度看,教師的講授應象教師乙那樣教會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動手實驗等方法,教會學生認知的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激活學生潛在的創新意識,使學生在探究中掌握知識,而不象教師甲那樣把乙醇的分子結構直接“灌進”學生腦中,這不是有效講授所要的。所以,在設計有效講授方案是實現教學效益的最大化的關鍵。
二、新課引入時有效講授的設計
新課引入的講授非常重要,它關系到學生的興趣和探索欲望的激發。通過生活中的新穎的、有趣的、啟發性的事例引入可以實現有效講授。如《化學能轉化為電能》一課的引入有效講授如下:簡介伽伐尼電流和伏打電池,激發學生探索自然科學奧秘的興趣,同時讓事實告訴大家:“科學就在你的身邊”,但“科學發明”需要科學的研究方法和為科學獻身的精神;緊接著,通過實驗為學生提供“實證性”材料,當學生觀察到“銅片上產生氣泡”這一反常的實驗現象,就會情不自禁地提出一系列問題,產生強烈的探索欲望,并提出各種各樣的假設,然后根據實驗現象,討論得出相關結論。這樣,通過生活中的實例為新課引入創設問題情景,變教材中的教師單純講述引入為介紹科學和學生的科學探究引入,不僅使學生觀察到明顯的現象,還能使學生直接參與知識的獲得過程,獲得直接的體驗,教師的講授雖然不多,但非常有效。
三、知識交接處有效講授的設計
知識交接處要畫龍點睛的講授,新知識一般是建立在舊知識之上,因此,新舊知識的交接點是講授的焦點,通過講授來促進學生的思維,使新知識與舊知識建立關系,從而解決問題。這樣既能溫故而知新,又能使學生不但“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如在設計混合物的離子的檢驗時,就要設計講授初中知識:物質檢驗的方法,單質、氧化物、酸堿鹽等物質的轉化。通過講授初中的物質檢驗的方法,使學生的思維由物質的檢驗遷移到離子的檢驗,由單質、氧化物、酸堿鹽等物質的轉化聯想到檢驗方法,再強調“物質分類”和“結構決定性質”的科學思想,就可以達到利用舊知識,連接新內容,挖掘新知識的效果,這樣,在知識交接處的講授就成為有效講授。
四、培養學生思維能力時有效講授的設計
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絕不能取消教師的講授。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知識的提出、形成和發展的過程,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基礎、理解能力以及教學內容選用不同的講授方法進行有效講授。因為教師的有效講授是開拓學生思維,培養學生思維能力不可忽視的重要環節。如學習“苯的結構”時,老師并不直接講授苯的分子結構,而是讓學生沿著科學家發現苯的思路去探索苯的結構式:引出苯的分子式C6H6,學生寫出可能的同分異構體(提出猜想),學生們寫了很多(其中有鏈狀的,也有環狀的);接著讓學生通過設計實驗來驗證(驗證猜想);學生根據鏈狀結構中含有碳碳雙鍵或叁鍵,立即想到用溴水或高錳酸鉀來檢驗(設計實驗探索),得出苯分子并不是鏈狀結構(得出結論),且提出新問題(培養創造性思維):“苯環的結構究竟是怎樣的呢?”通過引導學生參與知識的發現過程之后,教師再講授德國化學家凱庫勒研究苯分子的結構的化學史。這樣,把結論性的“灌進”講授變為知識的發現過程的有效講授,純內容的講授變為探索的引導講授,由于師生的雙向交流而使教師的講授成為有效講授,從而培養學生思維能力。
講授是任何課堂教學必不可少的,教師能否有效講授是教學效果是否顯著的重要因素,通過有效講授可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使學生體驗到成功的愉悅,培養學生思維能力,達成最大的教學效益,使教學目標得到最大限度的實現。
參考文獻:
\[1\]樊鞏學.談談中學化學課講授的技巧.現代閱讀(教育版),2012,(18).
\[2\]王旭霞.歷史課堂有效講授須把握好的幾個環節.中學教學參考,20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