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選讀》教學在實施中要走出片面關注應試或片面追求鑒賞效果的誤區,從而在思想上重視,在具體實施中注意精心設計導學案、重視反復誦讀、點面結合、合作討論與寫作實踐結合,在評價上采取過程和結果多元機制相結合等方式,從而使《〈史記〉選讀》教學在幫助學生提高文言閱讀能力、提升文化素養水平、養成良好的治學習慣方面起到更為顯著的作用。
精心預習引導誦讀注重寫作多元評價在《〈史記〉選讀》教學中常有如下誤區:將《史記》教學課當做高考專項訓練課;將《史記》教學課當做大學課堂中的古代文學鑒賞課;將《史記》教學課理解為學生自主學習課;將《史記》教學課理解為“百家講壇”課。
通過幾年來文言文教學的實踐和摸索,結合對《史記》教學的研究與反思,要想真正解決這些突出問題,語文教師應做到如下幾個方面:
第一,端正學習及教學《〈史記〉選讀》的態度,從思想上切實意識到《〈史記〉選讀》的本質意義。學習《〈史記〉選讀》,既不應簡單地理解為為了系統全面復習文言知識應對高考的考慮,也不應僅僅為了了解古代那段歷史,擴充一下知識視野而已,而是引導學生在學習必修教材的基礎上對《史記》進行深入地解讀,既能增強弘揚傳統文化的責任感,領悟《史記》所獨有的思想與藝術魅力,又能引導學生提升對古代文化和語言的欣賞感悟能力,提升良好的學習素養和研究習慣。
第二,精心設計預習導學案,引導學生對文言文做到精心預習。基于古漢語的特殊性,學生在古文學習的過程中遇到的困難遠遠超過現代文的學習,要切實提高學習效率必須做好有效的預習,同時還可以鍛煉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培養使用工具書自己解決疑難的習慣。精心設計導學案可以幫助引導學生有的放矢地去預習。預習導學案要突出學習目標、學習難點和重點,學案要注重知識的再現與積累,注重知識的聯系與遷移,將知識點以溫故知新的方式總結,引導學生在上課前就能借助學案疏通文本,讀懂文章,初步了解文本的基礎性和人文性的指向所在。
第三,注重誦讀,用誦讀引領古文教學。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沒有誦讀,就不能真正走進作者、體悟寫作背景、領悟文本思想。讀是一切學習活動的根本。誦讀形式不拘,老師范讀、學生領讀、眾生齊讀等多種形式皆能引導學生對文本的深層理解和領悟。人物情節比較集中的地方,文本中的細節描寫通過不同形式的誦讀,能讓學生深入領會人物語言進而領會語言的精華與魅力。如在《垓下之戰》課文中在講解“烏江自刎”片段,讓學生分角色誦讀,可以更深入地了解烏江亭長、呂馬童等不同人物的性格特點,可以不同側面深入理解項羽當時的處境和誓死如歸的態度,進而更深入地理解項羽的悲劇命運。
第四,在課堂生成環節注意提綱挈領與局部點撥相結合。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突出重點知識,要把握傳記文本的特點,要“有所為有所不為”,要抓文本的提綱挈領。文本思路找學生以預習檢查的方式去展示補充,調動學生預習的積極性和學習成果展示的主動性。力爭最后實現課前預習勾畫圈點、知識積累到課上的手腦并用,既要學文言知識,又要有思考積累。當堂以課件形式檢查知識點的落實和難點語句的點撥。
《〈史記〉選讀》的每篇選文比起必讀來講文本都比較長、知識點也非常多,但文本大意理解起來難度并不大,而且選讀相對必讀來講對知識點的要求相對粗略一些,并不要求每個字每個句子都想必讀那樣必須一一講得非常明白透徹,有些存在學術爭議的地方依然存在,沒必要再想學必修那樣,一篇課文講若干節課還不甘心結尾。如《淳于髡》《毛遂》等課文其實在引導學生疏通大意后,局部段落點撥即可,沒必要再面面俱到。
第五,注重合作討論與寫作實踐的結合。教師在分析、領悟文本時,不僅要教會學生用腦去思考,更要引導學生用筆去書寫,更要跳出文本教會學生運用所學。《〈史記〉選讀》多少經典的人物素材,多少精彩語言必將為我們的寫作教學錦上添花。比如在講《孫臏》時,我在學生預習的基礎上,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概括對文中提到的三個故事,然后讓學生展示、討論并逐漸的完善。既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又鍛煉了學生的概括能力。在合作探究環節中讓學生提煉出孫臏處理問題的特點和方式,進而完成對人物形象的分析。在分組討論環節啟發學生在我們寫作中論述哪些觀點時可以使用“孫臏”這一論據,從孫臏身上有可以得到哪些啟示。在文本分析時在分析人物形象的同時,以寫頒獎詞的形式展示學生對孫臏這一人物形象的思考。
學習《廉頗藺相如列傳》這篇課文,我班學生就將“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三個故事以多幕劇的形式(當然還可以采用其他形式)搬上了舞臺,有旁白,有朗誦,有音樂伴奏,甚至有電腦特長的借助屏幕準備特定場景。最后引導學生評價、討論、反思。學生熱情參與,積極投入,充實了課堂,提高了能力。如果教師進而提出寫作的要求,我想廉頗、藺相如的故事可定會作為經典的素材出現在學生的作文中。
最后,完善評價機制,提升評價技能。《〈史記〉選讀》不是一門簡單的單一性能的課程,不能單一地用一份高考模擬題結束課程的評價。教師要想真正提高學生文言文學習的能力,進而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必須要把課程實施過程中的環節都容納進去,實現課前預習導學案的評價和課堂實施環節中的各種活動有機結合,既評價學習過程,又評價學習效果,這樣將學生的各種表現都體現出來,才能讓學生真正融合進來參與進來,真正體驗到深入古文學習的快樂和啟迪。
總之,《史記》被稱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學習經典可以學習知識,提高修養,品味經典可以啟迪智慧,凈化心靈。文言需要我們牢記和積累,文學需要我們去學習和領會,而思想的火花更需要我們去碰撞,寫作的靈感更需要我們去致用。而這所有的一切都來自我們對文言文文本的把握,需要我們手腦并用,從而實現在語言的魅力中充實知識,在文學的海洋里激蕩心情,在寫作的實踐中去凈化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