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數學學生主體作用新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就是以學生為中心,這是對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的徹底轉變。在現代教學下我們要重視學生的學,要將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讓學生擁有更多自主學習與選擇的空間,讓學生真正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這是教學成功的關鍵之所在。那么在具本的教學中如何來確立學生學習主體地位,發揮主觀能動性呢?現結合教學實踐對初中數學教學中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淺談如下幾點體會。
一、激發學習興趣,引導學生主體參與
布魯納說過:學習最好的刺激乃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興趣是學生學習的動力,學生只有對數學學習感興趣,才能強化學生的主體意識,促進學生的主體參與。相反如果學生對學習不感興趣,只是機械地配合教師的教學行為,根本談不上主體參與與主動探究。可以說興趣是發揮學生學習主體作用的前提與基礎。因此在教學中我們要以興趣為先導,激起學生強烈的參與意識與學習動機,引導學生主體參與。如在學習全等三角形時,我讓學生親自動手來繪制、剪切一個三角形,并將這個三角形進行平移、翻折、旋轉,讓學生在親自動手操作中主動思考、直觀感知三角形全等的概念。這樣的教學模式比起教師枯燥單一的講解更加富有形象性與趣味性,更能激起學生的主體參與意識與動機。
二、引導質疑問難,引導學生主動探究
愛因斯坦指出: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解決問題往往只是需要一個或幾個知識點,而提出問題則代表著整個思維過程,是主動思考與積極思維的結果。學會提問,學會自主學習,這是打開科學大門的金鑰匙。我們的教學并不只是簡單地讓學生學到知識,運用這些知識來解決問題,更為重要的是要讓學生充分運用所學來主動地分析問題,提出問題,在不斷的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發現新問題。既學到知識,又掌握學習方法,這正是學生學習主體地位的體現。故而在教學中我們要運用教學技巧,變單向灌輸為多向互動,樹立學生學習主體地位,引導學生在教師的啟發與誘導下展開主動而積極的探究活動。在教學中我們不要用一種數學思想與方法來束縛學生的思維、禁錮學生的思想,而是要鼓勵學生從不同的角度來分析與思考問題,尋求不同的解決途徑與思路,并鼓勵學生大膽地表述出來。這些標新立異與獨樹一幟正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重要契機。
三、開展合作學習,促進學生積極思考
一是合作任務的科學性。任務是合作的中心,任務的科學合理與否直接關系到合作學習的成敗。任務過于簡單,學生個體可以解決沒有合作的必要;任務過于復雜,即使是合作學習也難以解決同樣也沒有合作的必要,都無法收到預期的效果。因此任務的布置既要基于學生基礎,同時又要具有一定的深度,這樣才有合作的必要。二是合作時機的準確性。合作時間的長短直接關系到探究的深度與廣度。如果預期時間估計不足,學生無法展開充分的探究;相反如果時間過長,學生已完成探究任務,便會進行一些與學習無關的活動,會浪費教學時間,分散學生的注意力。因此要準確把握合作時間,引導學生展開充分的探究。三是合作指導的必要性。提倡學生的主體地位,并不是說教師完全放任,對學生的學習不管不問,教師的主導作用不容忽視,教師要給予必要的指導與啟發,為學生的合作學習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