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新課標明確要求,要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創造條件。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探究性學習教學模式作為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但新興事物總有許多的不足之處。分析了初中歷史探究學習教學中的實踐活動,從探究性學習的理論依據,探究性學習在教學中的實際應用等方面,對歷史探究性學習做了探討,分析了其現狀和存在的缺陷。
初中歷史探究學習實踐體會新課改對教師的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師的一切教學活動都必須為學生的成長成才服務。因此,教師必須摒棄傳統的教學方法和模式,探索符合教育規律和有助于學生發展的教學新路子。探究性學習,作為在我國教育工作者在新課改背景下探索出的新型教學模式,已被應用到實際的教學當中。因其是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在實際運用過程中,難免會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本文對探究性學習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實踐做了梳理,希望有助于探究學習教學模式水平的提高。
一、初中歷史實施探究性學習的理論依據
(一)探究性學習的內涵
美國的教育專家施瓦布最早指出了探究性學習的內涵,他指出:“兒童自主地參與獲得知識的過程、掌握研究自然所必需的探究能力,同時,形成認識自然的基礎——科學概念,進而培養探究實際的積極態度。”這就是探究性學習。探究性教學是一種教學方式,與探究性學習相適應,是教師所運用的一個基本教學方式。
歷史教學中的探究性教學,是指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從具體的問題或者學習的任務出發,通過使學生主動地探索、發現、體驗,掌握對各種歷史知識和資料搜集整理的能力,并能夠從中獲得有效的信息,進而對問題闡述自己的觀點或者解釋。在探究性教學過程中,使學生掌握歷史知識和相關技能,提高其歷史問題探究能力,為終身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探究性學習的理論依據
1.馬克思主義認識論認為,實踐是認識問題的基礎。因此,要想提高學生的認識能力,就必須進行實踐。學生用所學的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在實踐與理論相結合的過程中提高自身認識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學習的過程中,主動摸索,發現問題,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問題,這就是學習實踐的過程。
2.建構主義理論也為探究性學習提供了依據,它認為,理論知識是人們對客觀世界所做的解釋或者假設。而真正的解釋源自于學習者在自身經驗基礎上經過總結得來的。學習應當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將自己的已有知識和經驗進行體系建構的過程,而不是教師將課本上的知識灌輸給學生。在知識體系構建過程中,教師應該發揮積極的推動作用,應該做學生自主學習知識的引導者、支持者和評價者。
3.主體性教育理論也為探究性學習提供了理論依據。主體性教育理論是指根據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需要,按照教育現代化的要求,教育者通過組織各種行之有效的教育活動,引導啟發受教育者,努力把受教育者培養成適應社會發展需求,并實現自我的合格人才。在主體性教育實踐中,課堂氣氛的營造十分重要,教師要積極營造平等、寬松的課堂氛圍。
二、初中歷史教學探究性學習的實踐
(一)初中歷史教學探究性學習所應遵循的原則
1.遵循初中生心理特點的原則
初中生處于人生成長的重要階段,想象力豐富,思維十分活躍,情感世界十分豐富,有著較為樸素的愛憎觀。因此,初中生就像是一個可塑性很強的璞玉,如果雕塑的好,都可以成為一件了不起的藝術品。因此,初中歷史探究性學習的教學設計應遵循初中生的心理特征,在教學內容的選擇,在課堂的設計以及課堂氛圍上,都能夠對其成長起到促進作用。
2.遵循探究性學習過程結構的原則
初中歷史探究性學習也是一種科學探索,而科學探索是有一定的過程的。因此,歷史探究性學習過程應當參考科學探究的結構過程,依據本學科的課程特點,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設計。
3.立足于初中生學習認知能力
進行初中歷史探究性學習的教學設計,要考慮到初中生的學習認知能力,也就是主動教學中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的靈活運用。新課標明確指出,要使學生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技巧,具備初步探究問題的能力。
4.與初中歷史探究學習的特點相結合
初中歷史探究性學習,相比傳統的教學模式,具有主體性、實踐性、體驗性和開放性等特征。教師進行教學設計,必須結合這些特征進行教學,而不能偏離這些特征。這就要求教師要對探究性學習的特征有著深刻的理解,并能夠在教學設計和實踐教學過程中體現出來。
(二)實施初中歷史探究性學習教學的途徑
1.探究性學習在常規課堂中的實施途徑
在常規課堂上,滲透教學方法是最常用的教學方法。滲透教學的關鍵在于,教師在教學前精心設計所要探究的問題,把探究的思想貫穿于教學的全過程。教師要為學生的探究性學習營造活躍寬松的課堂環境,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允許學生自由討論,開展辯論,發表自己的看法和見解。
2.探究性學習在歷史活動課中的實施途徑
歷史活動課是一種全新的課堂形式,是適應新課改要求而開設的。在歷史活動課中開展探究性學習,應該遵循“以活動促發展”的理念,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自主模仿歷史場景或者歷史事件,扮演不同的角色等,通過形式多樣的模仿歷史的活動,提高自己對歷史知識的認識水平,提升自己的歷史素養,培養熱愛學習歷史的興趣。
3.探究性學習在課下的實施途徑
在課下,初中歷史的探究性學習,主要依靠學生學習的自覺性和自主性,通過主動閱讀歷史書籍、查閱相關資料、探究歷史問題等,使自身學習歷史的興趣和素養得到提高。
三、初中歷史探究性學習實踐的思考
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實施探究性教學,雖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但也有需要思考的問題。例如,如何避免歷史探究學習的模式化,如何不斷提高歷史教師的素養,如何進一步提高探究性學習的教學水平,等等。這些問題的存在,說明初中歷史探究性學習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實踐過程當中勇于探索,不斷反思,不斷創新教學模式和方法,本著為學生成長成才高度負責的精神開展教學工作。
四、結語
目前,我國的教育改革深入推進,在新的形勢下,教育工作者面臨著如何有效實施素質教育的新課題。探究性學習作為一種全新的學習形式,已被人們所熟知,并應用到了實際的教學中。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實施探究性學習,不僅能夠提高教學水平,而且有助于學生歷史素養的提升。但在實踐中,也出現了一些問題。本文對初中歷史探究性學習做了探討,希望能夠促進探究性學習的不斷進步和完善。
參考文獻:
\[1\]郝建彬.初中歷史探究性學習的實踐與反思\[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2010,(05).
\[2\]胡德順.初中歷史探究性教學探索與實踐\[J\].文教資料,2010,(07).
\[3\]汪鯤.初中歷史探究式學習研究\[J\].學科建設,20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