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學學生主體性一、前言
在語文教學課堂中,培養學生的主體性是轉變教學觀念,迎合時代潮流的需要。對當前語文教育現狀進行分析后,認為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主體性同,應該從學生自我主體意識轉變、傳統師生關系轉變以及實踐探索三個方面進行。
二、學生自我主體意識的覺醒
一直以來,教師在整個教學活動中均擔當著知識傳播者和教學活動指導者的角色,所有教學目的實施、教學方法設定以及教學內容整改等均需要教師參與其中,并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主導作用。簡單來說,教師在整個教育活動中的主導作用必須且一定要充分給予重視。但是,教師所有教學工作的對象都是學生,所以也不可避免地決定了學生主體性與教師主導性一樣重要。因此,在語文教學過程中,為了培養學生的主體性,首先,必須要使用多種方法推動學生自我主體意識的覺醒,讓學生能夠認識到學習是自己的事,自己應該成為學習的主人,主動去學習而不是需要教師督促后才去學習,應該將一直以來的被動接受者轉為主動學習者。其次,要讓學生從被動地位轉變為積極主動的接受者。只有在自我主體意識覺醒后,學生才能在不需要教師督促的情況下自主學習,更充分地發揮其主觀能動性。
三、重新構建新型且合理的師生關系
傳統教學模式中,教師和學生是一種教育者與被教育者的關系,教師與學生之間大多只是知識的傳授者與接受者(而且是被動接受)。學生只是機械地接受教師傳授的各種知識,兩者之間的交流方式主要是以信息傳遞式為主,而不是一種平等地位上的對話交流形式。這種教學模式也決定了教師與學生之間無法像朋友一樣很好地交流和討論一件事情,教師具有嚴厲批評和教學生的權利,而學生難以擁有懷疑和批評教師的能力。所以,為了在語文課堂中培養學生的主體性,必須要將這種不合理的師生關系廢除,并重新構建新型且合理的師生關系。建立一種教師與學生以一種朋友式的方式共處,創建一種平等且民主的課堂氣氛,師生之間的主導地位和主體地位一同在教學課堂上得以體現,不會出現顧此失彼,協調不均的現象。總而言之,重新建立一種友好、能夠充分體現學生主體性和教師主導性的新型關系,是推動語文教學中學生主體性培養的重要措施。
四、尋找新的教學方式
傳統的教學模式中,由于學生是處在被動的位置,學生的所有教學活動均是由教師安排好后學生才按照既定模式進行學習和活動。在這種模式下,學生無法很好地發展個性,無法在一個相對自由的空間內體現其學習的主體性。因此,在語文教學過程中,為了培養學生的主體性,必須要給予學生更多的自由空間和適宜的時間。給學生更多自由空間,指的是教師應該為學生創設更加輕松和融洽的課堂氣氛,使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完成課堂學習。而給予學生更多適宜的時間,指的是教師應學會合理分配教學課堂時間,在僅有的40多分鐘的課堂中,盡可能安排更多學生發揮其主體性的機會,使學生在不斷地發揮主體性的過程中逐漸養成一種自我主體意識,更好地培養其自主學習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