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20世紀末素質教育的興起,新課程改革的普及,過去那種由教師照本宣科、學生被動接受的教學方式已不能適應形勢的發展,如何讓知識活起來成為當今很多教育工作者為之深思的問題。
高中數學研究性學習教學方式一、研究性學習的簡介與其特點
所謂的研究性學習就是是指讓學生們通過主動地去參與研究的過程,從而以獲得直觀的體驗,培養其良好的科學態度和學會進行科學研究的方法,同時培養對社會的責任心和使命感,研究性學習的東西可以不是定理、公式。同時也可以是未知的領域,答案不為唯一性,可較為廣泛。不過研究性學習提出的課題必須是對學生有一定的價值,符合學生的實際。
目前,這一學習方式已經作為了必修課,正式開始在各高校開始實施,要求各學科都積極地配合貫徹研究性學習的思想,充分說明了這一學習方式在學科中的可發展性和可持續性。
數學研究性學習能夠營造一個讓學生們勇于探索未知知識、相互學習、相互鼓勵的良好氛圍。獨立思考未知領域掌握自主學習的方式,往往由于研究性學習得到的答案也許不是唯一的。所以,這種學習方式更加注重學習的過程,目前有開放性、探索性和實踐性的特點。
1.開放性
在學生們得到一個確定的課題之后,主動通過書籍、報刊和網絡等多渠道收集信息,加以分析和研究,得到一個自己的結論。這并不局限孩子們的思考范圍,而是有著廣闊的思維活動空間,同時培養了孩子們敢于創新的良好習慣,這是研究性學習的一個最大特點——開放性。用這種方式學習的材料應是建立在學生們既有的知識經驗上,從而有效地激起學生們解決問題的欲望,使學生們思路寬廣起來。同時,開放性也是指教學內容、教學空間、教學方法、收集信息的渠道以及師生關系等方面。
2.探索性
研究性學習這一過程當中,學習內容是指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學生主動地來決定研究的課題。學習的方式是發現問題、提出自己的疑問并通過自己的方法不斷尋求問題答案的方式,追尋結論的一個主動化的學習參與過程,研究性學習的評價更多的是用來了解學生們對于存在的問題挖掘程度和他們參與的程度,充分激發學生們對于未知領域的求知欲望。
3.實踐性
研究性學習主要強調的是一種社會、科學、生活實際的聯系。學生們在這一項學習中需要自主地參與社會實踐活動,而研究性學習的實施應為孩子們參與社會實踐活動提供一定的條件和可能性,學生們在自主的實踐后得到的成果往往能夠加深他們自己的記憶力、培養他們的創造力。在學習的過程中,通過正確地引導,使他們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經過調查和研究,得出結論并且和同學們進行結果的交流活動。在實踐的過程中,通過引導讓他們盡量和自己的同學或朋友們合作,使得他們在實踐的過程中充分的相信團隊的力量。
二、高中數學的研究性學習分析
研究性學習開展的教學目標讓學生們對于提出的問題進行明確的探究,并且學會交流,開拓他們的思維能力。數學開放題用于研究性學習經調查顯示非常適合。其主要原因是這種數學開放題答案不唯一,有利于調動學生們對于學習數學找尋不同答案的求知欲、積極性以及主動性,同時有利于學生們創造潛能的發揮。開放性問題是指答案在不固定的條件或者問題,具有發散性。根據每個學生們不同的經驗、能力以及不同的想象力,通常一個問題的答案是不唯一的,因為沒有唯一的答案,這可以讓學生們提出自己的思路和方式來解決問題,增強他們的創新精神以及創造能力。
研究性學習要求學生們主動地參與到合作項目,研究性學習課題應以所學數學的知識為基礎,展開對于問題的探索和實踐,通過自己的不斷實踐和探索來獲得答案,答案不唯一。
由于目前課程的不斷深化、不斷改革,高中的數學教學也發生了相應的變化。增強了研究性學習在數學方面的運動。不僅激發了教學對象在數學方面濃厚的學習興趣,更讓學生們可以比較靈活地運用數學知識。
數學的研究性學習過程是指針對一個需要解決的數學問題而展開,經過學生的直接參與研究,并以最終以實現問題解決結束。在學生們學習數學的這一過程本身就是一個問題不斷的解決的過程。學生們不斷地學習新知識,就是一個新的問題。在學術中不少的定理、公式以及證明和推導是一節數學研究性學習的良好材料。比如在函數中正弦與余弦公式的不斷推導、直線以及傾斜角的不斷研究、投影的比例關系等。在課堂中,可以不斷地設置適當的問題情境,讓學生們自主探究,讓他們通過自己的證明來發現規律,享受研究性學習的樂趣。
在社會實踐里,應不斷滲透研究性學習于數學的研究性學習當中。社會實踐是獲得信息來源和研究素材的重要渠道之一,學生們通過對事物的仔細觀察。用自己原有的知識和相關的經驗來解決問題獲得自己的答案。
三、讓學生們成為課堂的參與者
在高中數學學習的過程中,教師到底在這一過程當中扮演怎樣的角色?他是一個教學組織者,同時也是研究的開發者,利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逐步過渡,不間斷地引導學生們學到更多的知識,讓學生們能在和諧的環境學到知識??墒墙涍^調查發現,中美兩國的教學方式有著本質上的不同。在美國教師們是對于學生們感興趣的方式施教,國內則是對于教材的感知,而教學的過程也明顯的不同,經過對比發現美國教學過程是讓學生們養成獨立思考或者分小組活動,老師們十分講究應該“何時介入”,顯而易見中國式教學更關心的是鞏固知識的結構,而美國則是更加關注學生的參與度。
我們認為,老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讓學生們自主思考,讓他們成為課堂上的主體。盡可能不去干涉他們思考方式和探索范圍,充分地為他們提供合作的機會。教學不應是一個計劃。而是老師和學生們“雙方面的交往過程”,如果說教學是一個單調的模式,必須一步一步按計劃有條序地完成,那么教學就變成了乏味的說教,學生也不敢越雷池半步,封殺了他們原有的創造能力和求知欲。年輕人的思維是非常的活躍的。冒冒失失地提出一些值得深思的問題,為單調的數學課上色,老師何不順水推舟一起和他們討論,逐步帶著他們走出謎團,讓他們能養成自主思考的好習慣呢?
目前,在研究性學習的建設中,依然屬于初級階段,但可行度比較高,雖然多多少少依然存在著大大小小的問題,但相信這些問題在不久的將來能夠得到解決。
參考文獻:
\[1\]陳海波.高中數學教學中研究性學習的實施\[J\].湘潭師范學院學報,2009,(1):220-222.
\[2\]張崇盟.研究性學習在高中數學教學的應用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1.
\[3\]李桂榮.呼倫貝爾市高中數學研究性學習實施現狀調查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9.
\[4\]王輝斌.在高中數學教學中實施研究性學習的體會\[J\].甘肅聯合大學學報,2011,(6):110-111.
\[5\]張永昌.高中數學教學實施研究性學習的途徑與策略\[J\].新課程研究,2011,(4):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