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改初中數學教學教學情境在新課改下,教學活動要以學生為主體,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建立師生互動機制,實現數學教學改革創新。
一、掌握課改教學理念,明確課改發展方向
為了有效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使初中數學教學獲得進一步發展,作為中學數學教師,首先要樹立正確的新課改教學理念,明確教育改革目標和未來的發展方向。學校作為新課程教學改革的實踐基地,教師必須承擔起教育改革的實踐者與組織者這一角色,在執行《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等相關教育文件時,一定要準確掌握新課程教學改革的根本所在,在新型教育理念的指導下,明確課程改革發展方向,為培養新一代優秀人才做好鋪墊。
二、創設良好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參與意識
和諧民主的教學情境是激發學生參與意識的重要前提之一,當教師設計教學情境時,應注重新穎有趣、難度適中,并保證情境具有相應的啟發性和開放性,所以將要被解決的問題都應建立在學生原有知識基礎之上。例如,在教學“因式分解”這一部分時,要根據學生之前所學的“平方差公式”,將容易出錯的地方指出來,并逆用“整式乘法”的平方差公式,將其轉變為“因式分解”的平方差公式,從而幫助學生真正掌握公式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激活學生的數學思維,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此外,隨著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多媒體信息技術已經被廣泛應用于課堂教學中,在這一技術手段下的學習方式,有了突破性的進展和拓展,體現出了自主性和互動性;教學內容也呈現出了多樣性與多元化;學習范圍也變得更加開放。因此,利用這一技術創設教學情境,可以達到比常規情境更富有生命力和創新性的目的,有助于學生理解抽象知識,增強學生對知識的應用能力。
三、豐富學生實踐活動,提高實踐探究能力
理論學習是基礎,實踐應用是提高,教師要在保證課堂教學活動有序開展的基礎上,豐富實踐活動,為學生搭建探究實踐的平臺,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培養學生創新意識,激發學生創造潛能。例如,在探究圓的性質時,我采用了探究教學的方法,讓學生在探究活動中深化理解。首先,過一個點能作幾個圓;其次,過兩個點能做幾個圓,探究圓心和兩點間的位置關系;最后,如果三點不在一條直線,那么怎樣過這三點做圓?能做幾個圓?學生們通過自主探究分析,對圓的性質會有一個全面系統的認識,深化對細節知識的理解。再如,在教學“點到直線的距離”時,教師可以列舉運動會中測量跳遠比賽的成績,要求學生畫出圖形,并思考怎樣才能進行準確測量?這樣一來,需要做出“垂線”的要點就會深入人心了。同時,這一實例也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鈍角三角形的高”這一難點,可以將鈍角三角形的邊看作跳板,將頂點看作落腳點,而高的長度就是學生跳遠的成績。豐富實踐活動,體現了教師對學生主體地位的尊重,調動學生主觀能動意識,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促進學生理論知識與實踐探究能力同步發展,提高學生數學綜合素養。
總之,作為數學教師,在具體教學中要通過教學不斷積累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全面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