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中醫養生與傳統保健體育對現代社區體育發展的作用,是為了站在更高的層次去審視和理解它的內涵與價值,是為了更好地繼承和弘揚中國的優秀傳統文化,并由此探求中醫養生和傳統保健體育與現代社區體育的契合點。
中醫養生傳統保健運動保健學一、引言
“生命在于運動。”這一至理名言是法國思想家伏爾泰提出的,現在已為世人所公認。其實早在數千年前的中國,運動就已經成為人們養生保健的重要手段之一。我國源遠流長的中醫理論在運動保健方面有其獨特的見解和科學的理論體系,對當今人們的運動健身和養生保健仍有深遠的指導意義。《呂氏春秋·盡數》中明確提出:“流水不腐,戶樞不蠢,動也。形氣亦然,形不動則精不流,精不流則氣郁。”這里用流水和戶樞為例,說明運動的益處,并從形、氣的關系上,明確指出了不運動的危害。非常明顯,此在說明一個道理:動則身健,不動則體衰。《黃帝內經》也很重視運動養生,提倡“形勞而不倦”,反對“久坐”“久臥”,強調應“和于術數”。所謂“術數”,據王冰注:“術數者,保生之大倫。”即指各種養生之道,也包括各種鍛煉身體的方法。
二、中醫養生與傳統保健運動的內涵
1.中醫養身的文化內涵。我國中醫養身文化博大精深,早在西漢年代就出現了引導養生術、五禽戲等養生功法。但在我國最先出現“養生”一詞,見于戰國時期《莊子養生術》,其又源自《老子》“撮,養也”,意思是保養自己的生命,讓其健康益壽。而中醫傳統養生基礎理論是融匯中國古典哲學與中醫學理論之精華而形成的獨特理論體系。經過歷史選擇其內容更為豐富,主要包括:導引養生術、推拿按摩術、傳統武術、吐納術等。
2.中醫養生與傳統保健運動的內在關聯。中醫養生和傳統保健運動在歷史長河中,構建了以自身修持實踐為根本,涉及哲學、科技等諸多學科文化系統,有著獨特的傳統風格和文化特色。它們具有相同的目的意義,即強健體魄、預防疫病、延年益壽。在健身理念上亦有相似之處,“天人合一”與“多維健身觀”都體現了中國樸素的整體觀。但傳統保健運動在方法和實踐上,和中醫養生一樣博大精深。所以中醫養生和傳統保健運動應相互汲取營養,取彼此精華并充實發展,逐步完善。
三、運動保健的生理作用
1.平秘陰陽的作用。根據中醫學“陰陽互根”的思想,人的生命活動是“孤陰不生,孤陽不長”“陰平陽秘,精氣乃治”。意思是:人體生命活動的正常進行、身體健康的維護,是由機體在不斷地運動和變化中保持陰陽能動的平衡來維持的。如果人體內的陰陽處于動態平衡,即人體生理功能正常,氣血和暢,人的生命活動旺盛,也就不會生病。運動保健的作用就是以其運動形式和手段的不同,來求得陰陽的平衡。
2.調和氣血的作用。氣和血及其在體內的活動是人體生命活動的一個重要因素。氣血通暢,生命活動就得以正常進行;氣血失調,就發生疾病。運動保健是通過運動肢體來促進體內新舊氣血交換,即新陳代謝來調和氣血的。
3.扶正祛邪的作用。中醫學認為,在人體內存在著一種抗御外界病邪人侵的力量,叫“正氣”,同時又把體內存在的致病因素稱為“邪氣”。“正氣內存,邪不可干”。從“用進廢退”學說或運動生理學的“超量恢復”學說來看,運動保健是培育正氣的有效方法。
4.強健筋骨的作用。體育鍛煉的獨特作用,就是使人的體格強壯,各種器官功能良好。由于運動的刺激和供血量的增骨骼的硬度和彈性得到了維持,使肌肉組織中結締組織增多,肌纖維膜變厚,肌纖維增粗,筋骨強健。
5.運動可增強脾胃功能。華佗提出:“動搖則谷氣得消,血脈流通,病不得生。”說明運動有強健脾胃的功能,促進飲食的消化輸布。而脾胃健旺,氣血生化之源充足,才能健康長壽。
四、運動保健按摩的作用
運動保健按摩有促進血液淋巴循環,及時供給氧氣和營養物質,快速排泄代謝物;促進精神振奮,克服機體失調,進而防止運動傷病的發生等作用。實踐證明,運動保健按摩對于運動者,在維護和提高健康體質和保護良好的訓練和競技狀態,增進和發揮潛在體能,提高運動成績方面,顯示了特殊的功效,也引起國內外體育界及有關學者的高度重視。
1.運動前按摩。運動生理學的研究證明,運動者在訓練或比賽之前,某些器官就已發生了變化,如心跳加快、收縮壓升高、肺氣量加大、呼吸頻率加快、耗氧量增加、血糖上升、血乳酸增加等。這種狀態,在運動生理學上稱為賽前狀態。一般比賽規模越大,離比賽時間越進,賽前狀態的反應就越明顯。當運動者處于不良的賽前狀態時,就會影響體能及技術的正常發揮,尤其是賽前過度興奮,會導致賽前焦慮,從而影響運動成績。運動前按摩不僅調節機體各系統器官和精神情緒,尤其能夠調節神經精神狀態,以適應運動實踐所要求生理和心理上的負擔,還能代替需要消耗部分能量的活動,保存充沛的體力,發揮最大的運動能力。
2.運動間歇按摩。運動生理學的研究證明,在運動和比賽間歇,所消耗的能量便開始有所恢復。只是恢復的快慢與間歇時間的長短有所不同。在運動間歇時,用按摩手法作用于人體相應的穴位和局部肌肉,可以取代單純的消極休息。及時消除機體的緊張和疲勞,保持良好的狀態,加速完成對后階段運動負荷的準備,這是現場的淮備活動和整理活動的交替結合。運動間歇按摩應根據運動項目技巧的特點和間歇時間的長短,結合環境條件擬定按摩方法。通常可以不受規范程式的限制,采取靈活機動的應變措施,以局部為主操作,著重于運動負荷較大的組織與部位。手法強度宜輕快、柔和,用量宜少。
3.運動后按摩。運動后按摩又稱恢復按摩。運動是人體內物質大量分解、能量大量消耗的過程。在激烈緊張的訓練、比賽后,通常會出現過度疲勞和過度興奮狀況。其一,大量耗力,過度勞累,主要表現在全身和局部肌肉酸痛、韌帶痙攣等。其二,大量耗神,過度興奮,主要表現在心神不寧、精神緊張、失眠、頭痛、納呆等。運動后按摩要注意全身系統按摩和主要運動部位局部按摩的密切結合,根據不同的運動,著重于負荷較大的器官的部位。對極度疲乏的運動機體,可以施行全身系統性的恢復按摩,可利于機體全面消除疲勞和緊張狀態,迅速恢復運動能力。手法強度和用量的掌握、手法操作規程的選擇,都應個別對待,即根據其所表現的疲勞程度和緊張狀況酌定。通常以輕柔緩和手法為宜,一般在晚上睡覺前2小時內進行,每次約半小時至一小時。
參考文獻:
\[1\]王政,陶玉流等.肥胖大學生有氧運動處方實驗研究\[J\].蘇州大學學報,2012,28(1).
\[2\]盧紅梅.試論人體運動科學化運動科學大眾化\[J\].安陽師范學院學報,2012,(2).
\[3\]陳秋斌.中國傳統養生體育的理論基礎和獨特風格\[J\].山東體育科技,2005,27(9):25-27.
\[4\]王宏偉.保健體育課程理論與實踐研究\[J\].華北科技學院學報,2002,(3):58-61.
\[5\]張麗.中國傳統體育養生現狀研究\[J\].體育成人教育學刊,2006,(3):101-103.
\[6\]蓋建武.中華民族傳統養生思維模式及其現代價值研究\[J\].體育文化導刊,2004,(8):4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