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階段是每個學生的黃金時期,在這段時間內,學生們的學習能力比較強,理解問題比較快。而高中地理是高中課程中非常重要的課程,所以,老師們在教學的過程中必須要意識到高中地理的重要性,鼓勵學生們不斷學習新的地理知識。本文我們將主要介紹與高中地理教育中“地球運動的意義”和生活實際的聯系相關的知識。
高中地理教育地球運動的意義生活實際地球的運動是高中地理課程中非常重要的內容,學生們只有充分了解了與地球運動相關的知識,才能真正了解地理環境的形成以及各種環境要素發生運動變化的原因。另外,老師們在教學生們地球運動方面的知識的過程中,要善于將課本上的理論知識與實際生活聯系起來,以加深同學們對知識的理解。接下來我們將主要探討地球運動的形式、地球運動的意義以及地球運動的意義與生活實際的聯系三方面的內容。
一、地球運動的形式
我們所生活的地球是處于不斷運動中的,地球的運動主要包括地球自轉、地球公轉、地球內部運動和地球外部圈層運動四種運動形式。
(一)地球自轉
地球自轉是指地球圍繞自轉軸自西向東運動。地球自轉時,從北極點觀察時,地球是呈逆時針方向轉動的,而從南極點觀察時,則是呈順時針方向轉動的。
(二)地球公轉
地球公轉是指地球沿著某一軌道繞著太陽發生轉動,其運動方向也是自西向東的。
(三)地球內部運動
地球的內部運動主要指地球的軟弱地幔層的運動和地球的板塊運動。
(四)地球外部圈層的運動
地球的外部圈層的運動主要指大氣運動和水圈運動兩種運動形式。
二、地球運動的意義
(一)時區劃分及區時計算
由于地球的自轉,地球的各個角落上的地方相對于太陽的方位不斷變化,因此,在同一瞬間,地球上的不同地方的時間是不同的。為了避免時間的混亂,國際相關組織將整個地球均勻地劃分成了二十四個時區,并規定每個時區的標準經線所處的位置的時間就是該時區的區時,相鄰的兩個時區之間的時間相差一個小時,而且西邊的時間晚于東邊的時間。例如,北京位于東八區,而紐約是位于西五區,所以,當北京時間為晚上八點的時候,紐約時間為早上七點。所以,我們可根據這些規定來仔細地計算各地的時間,以避免時間混亂現象的發生。
(二)晝夜長短變化和季節更替
地球上各地晝夜的長短變化和季節更替取決于各地所處的地理位置和太陽直射點的位置。當春分和秋分的時候,太陽直射赤道,整個地球晝夜時間相等;當時間位于春分和秋分之間的時候,太陽直射北回歸線,北半球晝長夜短,南半球晝短夜長,北極圈出現極晝現象,南極圈出現極夜現象;而當時間位于本年的秋分到次年的春分之間的時候,則正好相反。所以,我們可以根據太陽的直射點的位置和各地的地理位置來判斷各地的晝夜長短和季節變化情況。例如,從每年暑假到秋季學期開學,直至次年寒假來臨,我們在自身所在地點可以注意觀察,切身體會每天上學放學時的晝夜變化,便能從中發現這段時間經歷了白晝從長變短,而后又逐漸增長的過程。
(三)正午太陽高度變化及計算
太陽高度角是指太陽發出的光線與水平面之間所成的夾角,而正午太陽高度角則是指一天當中太陽高度角在中午時分的最大值。正午太陽高度角的大小受太陽直射點的影響。太陽直射點所處的位置的正午太陽高度角最大,而距離太陽直射點越遠的地方的正午太陽高度角越小。所以,我們可以根據這一規律來大體估算某一地區的正午太陽高度角的大小,或者利用相關的計算公式來精確計算某地的正午太陽高度角的大小。在學校里我們可以在每天的固定時間,教室里固定位置上,記錄固定物體的影子朝向與長度,運用數學計算與地理原理,分析一段時期內太陽高度的變化規律。
三、地球運動的意義與生活實際的聯系
地球各種各樣的運動形式形成了自然界豐富多彩的自然環境,造就了各種環境變化,所以說地球運動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地球運動的意義和生活實際的聯系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日?;顒?/p>
地球的自轉和公轉使得地球出現了晝夜變化和季節更替的現象。人們可以根據晝夜長短的變化來合理的安排自己的作息時間,保證人們具有充沛的精力來面對工作壓力;另外,人們可以根據季節的更替來及時地更換衣服,以保證身體健康。而對于廣大勞動者來說,他們則可以根據季節更替來及時地耕種和收獲農作物。規律性的晝夜變化和季節更替,為人們提供了一個合理的生活方式,為自然界的萬事無物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二)氣候變化
地球時刻都在圍繞著地軸由西向東轉動,但是其轉動的速度并不是永恒不變的。有時候,在一些外界的不利因素的影響下,地球的自轉速度會發生變化,進而導致地球的所有圈層都發生運動。當地球自轉速度過快的時候,首先會影響大氣層的運動,進而造成氣候變化。目前自然界中發生的干旱、洪澇、冷空氣和寒流等都是由于地球自轉速度的變化造成的。比如,我們耳熟能詳的天氣預報就是通過觀察大氣層等的運動來預測天氣變化和氣候變化的,以便于人們可以及時了解天氣變化的情況。所以,我們應該高度重視地球的自轉情況,以便于人們可以提前做好應對天氣變化的準備工作,減小氣候變化對人們的影響。
(三)地質災害和自然災害
隨著社會的發展,自然界中發生地震、山體滑坡、泥石流、寒潮、干旱和洪澇等地質災害和自然災害的幾率越來越大。其實,這些災害的發生不僅與人們的行為活動有關,還與地球的運動有關。地球中各個圈層的不規律的運動都有可能導致災害的發生。比如最近幾年頻繁發生的、危害極大、破壞力極強的地震就是因為地殼的異常運動而造成的。
四、結束語
地球運動是一項比較復雜的運動,老師們在傳授給學生們關于地球運動方面知識的時候,應該注重聯系實際,將地球運動的意義與生活實際相結合。這樣不僅可以將抽象的知識具體化,還可以便于學生們對知識的理解,加深學生們對所學知識的印象,最重要的是可以讓學生們在學習課本知識的同時,找到一些自然現象發生的原因,了解自然界的奧妙。
參考文獻:
\[1\]雷紹金.“地球運動的意義”導學\[J\].高中生學習(高一版),2011,(10).
\[2\]高慶華.試論地球運動與地質災害及自然災害系統\[A\].中國地質科學院文集(18)\[C\].2009,(06).
\[3\]郭全其,卞學昌.“地球的運動”教學解讀(人教版)\[J\].地理教學,201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