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的實施給我們小學數學教學帶來了全新的理念,它在為基礎教育帶來生機與活力時,也為小學帶來了挑戰,本文從小學數學的有效策略方面進行了探討。
小學數學有效教學策略新課改實施以來,每一位老師都面臨著如何讓學生高效地獲得新知,而在數學方面獲取新知更顯得尤為重要,那么什么才是有效的教學策略呢?著名教育家贊可夫說過教學法一旦觸及學生的情緒和意志領域,觸及學生的精神需求,這種教學方法就能發揮高度有效的作用。同時,葉對陶也說:“什么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要養成良好的習慣。”因此,有效的教學就需要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課堂教學也需要真正地培養和發展學生的創新精神、開發學生的求知欲望。
教學策略,即是指為達到教學目的和完成教學內容所采取的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有人說,教學的有效策略是小學數學教學工作的理論支撐。因而在21世紀的今天,探索教學的有效策略,就顯得十分迫切與必要了。
一、寓心于教
1.巧妙設置教學情境,激發學生求知欲望
托爾斯泰曾說過:“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由此可見,興趣是人們探索某種活動的心里傾向,是推動人們認識事物,探求真理的重要動力。所以,我們要摒棄傳統意義上的數學課堂,抓住學生的心里特征,積極給學生營造學習的氛圍,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情境”實質上是人為優化了的環境,是促使兒童能主動地活動于其中的環境。因此,合理創設學習環境,可以引起兒童對學習的興趣。
2.真心創設導課形式,引起學生學習興趣
用心導課能很快集中學生的注意力,促使學生進入渴望學習的訓練狀態,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為整節課的教學打好基礎。要想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關鍵是教師課要上得“有趣”,因此我們要設法把使學生感興趣的東西跟教學內容結合起來,一次來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有好奇才有探索和創造。我們可以根據教材的內容,引入一些和內容密切相關的故事、笑話等導入新課。
3.合理增加操作環節,調動學生參與熱情
由于小學生有好動、好奇的心理特點,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小學數學教師還可以設置一些以教學內容為主,可以解決實際問題的操作性聯系,可以讓學生通過自己動手測量、演示或操作,來動手動腦獲得學習成效,既能鞏固和靈活運用所學知識,又能提高操作能力,培養創造精神。
學生大多時候往往是在操作中進行思考的,他們通過操作親身經歷了知識發生發展的過程,認識和掌握了探索知識的方法和途徑,使自己在操作活動中盡情展現自己的才能,增強實踐探究的欲望,培養了學習數學的興趣,從而有助于促進學生主動探索,變“學會”為“會學”。
4.努力營造“競爭”情境,啟發學生拼學樂趣
小學數學教師可以在課堂中創設一個競爭的情境,恰當地開展一些游戲競賽的活動,引入競爭機制,為學生創設一個競爭和成功的機會。把學習知識寓于游戲比賽活動中,通過競爭使學生產生對新知識的求知欲望,讓學生的注意力處于高度緊張狀態,在比賽中獲得知識,提高能力,增強學習興趣。促進所有學生比、學、趕、超。用競爭來消除課堂中常有的枯燥感,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且在教學中做到多鼓勵,為學生創造展示自我,表現自我的平臺。例如,在教混合運算時,老師可以安排這樣的游戲環節:六人一組,每人出一張撲克牌,看誰先湊出20,誰先算出來牌就歸誰,最后誰的牌最多誰就獲勝。這運用數學思維獨立思考的習慣。
如果發現問題之后能夠獨立思考,那將是一種良好的思維品質。因此,小學數學教師要培養學生遇到問題能善于主動思考的習慣,使他們養成認真鉆研,耐心細致的好品質,這樣才能使他們真正的會學數學。
二、習慣成自然
有效地教學必須能使學生養成良好的數學習慣,讓孩子們把學習數學看成是生活中的一部分,這樣,才能真正地熱愛學習,才能真正地提高數學能力。
1.尋求同學幫助,培養合作交流的習慣
采用這樣的小組合作學習方式,學生不僅學到了新知識,而且口頭表達能力、自學、思維、合作能力都有提高。使優生的才能得到了發揮,中等生得到了鍛煉,學困生得到了幫助。與此同時,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積極參與,互相交流,公平競爭,促進了良好心理素質的形成。經過同學們對數學問題的獨立思考,形成自己的觀點或疑問,在小組內交流,發表自己的觀點,采納別人的意見,形成更深刻的認識,這個過程就是合作交流,這是共同進步的過程,對學生發展受益無窮。課堂上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合作交流,能構建平等自由的對話平臺,使學生處于積極、活躍、自由的狀態,能出現始料未及的體驗和思維的火花的碰撞,使不同的學生得到不同的發展。因為“個人創造的數學必須取決于數學共同體的‘裁決’,只有為數學共同體所一致接受的數學概念、方法、問題等,才能真正成為數學的成分。”因此,個體的經驗需要與同伴和教師交流,才能順利地共同建構。
小組合作學習是新課改積極倡導的有效學習方式之一,它可以使學生優勢互補,形成良好人際關系,不僅讓學生復習了表內乘除法和運算順序,而且極大滿足了學生的好勝心,讓他們領略了成功的喜悅,更加激發了他們學習的興趣。
2.善于發現問題,培養質疑的習慣
有學者提出,發現問題往往比解決問題更重要。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可以從兩個方面談論。第一,能夠提出自己不明白的問題,由別人來幫助解答;第二,發現別人不正確的地方,矯正別人的錯誤觀點。老師們不難發現學生開始學著提問題時可能提出的問題太大、太空,或提出的問題沒有針對性,但是隨著這種習慣的養成,學生提問題的能力也就會不斷提高,逐漸形成。
荷蘭數學家弗賴登塔爾說過:“學習數學的唯一正確方法是實行再創造,也就是要學生把本人要學習的東西自己去發現或創造出來;教師的任務是引導和幫助學生去進行這種再創造工作,而不是把現成的知識灌輸給學生。”實踐證明,小學數學教學需要教師幫助學生“再創造”,要求教師運用有效的教學策略引導學生理解、解決數學問題,使他們在自我探索中掌握數學知識。